《高邮民歌》序言

    |     2010年10月14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2196

我写过几本书,也曾经多次为我从事的呼叫中心行业的作者们作序。但今天提笔为《高邮民歌》写序,心情却是格外复杂的。因为尽管生长在高邮这个民歌之乡,从小也听过一些当地的民歌小调,但说到有深入的了解却远远谈不上。更何况本书的作者是我耄耋之年的父亲,这本书几乎包含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赋予高邮民歌以新的活力与生命。

这样复杂的心情伴随我已经很久了,从《高邮民歌》还仅仅是一个想法的时候开始。

起初是遗憾。从小生长在高邮这个民歌之乡,耳濡目染就对当地的民歌有了些许的认知。越了解越感到遗憾。除了知道它曲调优美、数目繁多以外,我根本就说不出其他任何关于高邮民歌的具体信息。问问当地人,老辈的都知道《数鸭蛋》和《小小刘姐姐》,其他的也就知之甚少了;同龄的几乎连这些也不知道。于是在想,应当有人来把这些民间音乐的珍宝搜集起来、保存好;起码要对未来将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孙们有个交待。遗憾的是民歌离市场经济太远,在这样的经济氛围下,似乎没有什么人可以来做这样一件事情。

大家都不去做的一件事情,又非常有意义,要不就我们来做?!这样的想法一旦出现,接下来的心情是更加的矛盾,心理的回避和不忍时时缠绕在一起。高邮民歌浩大精深,第一次着手做这样一个集大成的东西,等于是在三千年的故纸堆里编大典,其难度可想而知,根本就不是我们所能驾驭得了的。所以又想: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干吧。我是一个外行,做又做不好,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还是算了吧。可是专业人士又该是谁呢?是以父亲为代表的一帮子老的民间艺术搜集和传承者。想到这里又很不忍。如果我们不出手,靠耄耋之年的老父一己之力怕是万万不能的。难道就这样看着如此丰厚的精神财富失传?心有不忍。

然后就一边搜集和准备,一边关注和等待。随后得知高邮被授予“中国民歌之乡”的称号,高邮民歌被列入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次的心情应当是责任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邮民歌却没有一本成型的集子可以供交流和研究。想来汗颜,深感责任!

最终的动力来自于父亲的执着,因为高邮民歌是他一生的追求与快乐。当我终于在北京收到从老家寄来的手稿的时候,我惊呆了。一个用我当年中学时代穿过的旧衣服缝补的包裹,里面是一堆大大小小、各种规格的稿纸,每一页都工工整整地誊写着文字和曲谱,在每一个需要标注的地方很认真地进行了剪贴……。

捧在手里的厚重让我心里难以放下。我知道,我必须要去促成这件事情了。于是开始张罗,务必要给家乡父老,也要给我自己一个满意的“交待”。

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因为这本就不是我熟悉的领域。我和我的朋友们几乎都不识简谱,父亲的原稿大量采用了繁体字,加之多次修改拼贴,辨认起来很费力气。很幸运的是,经朋友多方介绍,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北京十七中学的肖立老师来负责音乐曲谱的电子化和审校,《客户世界》编辑部的资深编辑王立楠老师亲自负责了文字部分的编辑和统稿的工作。高邮著名的摄影家张元奇老师精选了最能代表家乡风情的作品设计了本书的封面;书籍的出版得到了时代出版社蒋雪梅编辑的热心帮助。

今天这本小册子终于得以面市了,它将填补高邮民歌研究和传承的空白。“用最原始的方法去记录和整理,哪怕是为后人提供一个可供批评的靶子。”是我参与这本书出版的个人心态。无知者无畏,希望我们这个“狗拿耗子”的工作可以发挥应有的价值!
赵溪

2009年9月于北京

转载请注明来源:《高邮民歌》序言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