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豆瓣运营全过程

    |     2015年7月13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683

||2012-02-01

一、 什么是豆瓣?
豆瓣网由前某物流咨询公司CTO杨勃于2005年3月创办,启动资金是杨勃几个朋友共计不到20万人民币的天使投资,以独到的书评、影评、乐评主题社区著称,因为开创了国内Web2.0新模式而闻名。从构想到技术实现均由杨勃一人完成,业内对此有“一个人的豆瓣”的评价。豆瓣的得名来自于杨勃曾经居住的北京朝阳门附近的豆瓣胡同。

(一)alexa数据

1.alexa排名:1699(3月平均)

表一:6个月排名数据变化表

2. 每百万用户登陆数:391(3月平均)

表二:6个月访问人数变化表

3. 单个用户页面浏览量:9.1(3月平均)

(二)网站相关数据

官方页面数据:

1. 成立于2005年3月6日

2. 注册成员数:145044

3. 城市居民数:22258(注册成员中按城市自主分类者)

4. 成立小组数:5981

备注:以上具体数据均为2006/4/18页面即时数据。

页面观察数据:

1. 平均每天增加注册成员900人左右

2. 平均每天增加城市居民数150人左右

3. 平均每天增加小组数50个左右

4. 小组数据:超过1500个小组是10人以上,最多人数小组为“爱看电影”(5537人);60%的小组为5人(含5人)小组,其中1人小组占40%。
备注:以上观察数据均为2006/4/7—2006/4/18时间段内页面观察所得。

从以上数据,豆瓣的用户发展数目比起同级别排名的网站并不算突出;从数据图表可见,它的用户曲线和访问曲线都是比较平缓的,考虑到它的网站性质和经营策略,豆瓣的用户基数和用户上升幅度虽然不高,但目标用户比例较高,用户的流失相对减少。

(三)网站发展状况

以下为引用的内容:
●2004年9月杨勃为自己的旅行网站制作了商业计划书,并且将这个网站命名为“驴宗”,在论证这个商业计划时朋友的建议让杨勃放弃了“驴宗”,将眼光投到“书”这个更宽广的领域。
●从2004年10月开始开发,经历了5个月,2005年3月6日,杨勃的豆瓣网开张了,并且第一天就有用户注册。
★05/04/09 小组藏书功课开通。
★05/04/12增加小组发言修改功能;增加针对某本书的评论,分离了对某本书的评论和讨论;对关键词的搜索结果确定以站内收藏人数排序。
★05/04/14豆瓣的界面特别是收藏部分做了大的更新,对URL也有简化。
★05/04/19增加 “和你口味最像的人”,还在部分书的介绍页里开通了“豆瓣成员认为类似的书”。
★05/04/20针对用户和小组推出个性化域名服务。
★05/04/22推出针对站内评论的rss feed。
★05/04/25第一个公益性质的小组出现在豆瓣。
★05/04/27用户上传书目功能开通(试验性运行)。
★2005年5月2日,因为小组“爱看电影”的迅猛发展,豆瓣电影单列开通。
★05/05/23开通“WISHLIST”,开始测试对个人的推测清单。
★05/06/06 “标签”从豆瓣的主菜单里消失了,标签列表成为豆瓣读书和豆瓣电影页面的一部分。
★05/06/14增加了代码生成器,用户看过、在看、想看的书或者电影都可以自动显示在自己的BLOG上。
★2005年7月6日,因应香港用户快速增长及活跃,开通繁体字版本,网站针对港台用户增加个性化服务;相关的更新,豆瓣增加数万种港台出版的图书名目,还有在台湾第二、三大网上书店——金石堂和诚品的购买链接和售价;增加了旌旗书市的购买链接和价格。
★2005年7月18日,豆瓣音乐单列开通。
●到2005年7月底,豆瓣网注册用户已接近万名,日访问量近20万。
★2005年8月23日,豆瓣推出同城。
●到2005年9月底,豆瓣网注册用户已达3万多名,日访问量超过20万。
★2005年10月7日,开通二手书碟交换功能。
●2005年11月,网站从上海搬到北京运营。
●2005年12月,豆瓣网英文版(http://www.douban.net/)上线,��…��的合作。
●到2005年12月,由1个人开发、4个人运营的书评、影评、乐评网站豆瓣网,已经有5万多名注册用户。
●到2006年2月,豆瓣网注册用户过10万。
●到2006年3月,豆瓣网开通一周年,注册用户过11万。4000+个小组,50人以下小组占90%。
备注:带●标志信息为网站市场规模发展情况,循相关新闻报道整理;带★标志信息为网站功能服务发展情况,循网站站务网志整理。

(四)网站市场推广手法及品牌现状

与传统门户网站依靠大规模、高成本的市场营销推广自己的手法相异,“豆瓣”的知名度基本上是通过最原始的人际传播方式实现的,也就是依赖于“一传十、十传百”的口碑传播。

要让用户产生指数型上升,不光要东西好,还要有两种人:一种是识货的人,他们扮演着意见领袖,周围的人对他们高度信任;还有一种是天生的传播者,他们虽然可能只略知一二,却玩命地对跟人谈论新鲜事物,成为人际网络的枢纽。在豆瓣网的用户群里,两种人都不缺。

在网站创始人杨勃看来,豆瓣网的成长历程中有三个关键的时间点。第一个,是网友topku在自己的BLOG上提到了豆瓣网,那代表着用口碑传播开始自发进行;第二个,是IT评论人洪波在BLOG上提到了豆瓣网,从那以后,豆瓣网开始成为网上的主流话题之一;第三个,是他听用户说,有朋友在日常谈话里提到了 “豆瓣”,口碑传播终于蔓延到线下。

而事实上,虽然豆瓣以其产品的吸引力确实引来IT界的广泛关注和用户群的自发传播,但在其运营上还是有市场促进动作的:
首先,网站建站伊始就在《读书》和《万象》这两本国内相对高端的读书类杂志投放过广告,此后也保持着一定的投放频率,这是在目标用户群明确基础上的针对性市场导入行为。

其次,网站在功能设置上很注意与用户个人站外BLOG的关联导引,鼓励并教导用户把豆瓣的图、文通过URL的形式作为个性内容补充到个人的站外BLOG中,这是一种与市场领先产品主动结合的开放性市场推广思维。

再次,豆瓣在运营中注意掌握类别用户,如在《查令十字街84号》在国内上市前后,该书的中文版译者在豆瓣网上和读者们频繁互动,还把自己其他译作的读后感拿出来和网友们分享。而在此之后,有很多中文译者慕名加入了豆瓣的用户群,由此而来是更广范围的用户辐射作用。而在香港用户表现活跃之际,豆瓣网就顺势推出了针对港台用户的系列个性化服务,令该地区用户此后增长明显。

现在,豆瓣网被视为中国WEB2.0应用的示范网站,在多个行业评选和第三方排名中皆处于前列。除了每月增长的用户数字,能证明其成功和品牌效应的莫过于遍地开发的仿“豆瓣”网站,就连成名已久的大众点评网,在其最新上线的 3.0版本从产品、架构到引导文字都有很明显的豆瓣痕迹。

当然,豆瓣网能够在一年的时间内达到现在的市场规模,在业内引起这么广泛的回响和研究热潮,收获那么多的用户口碑,归根到底还是在它能抓准用户定位、把握到用户核心需求并能提供到相关服务这一关键市场点上。

二、 豆瓣钱途
网站的前期投资仅仅是来自杨勃几个朋友的20万人民币。豆瓣的团队现在是5个人,杨勃把自己定位于“技术人员”,在剩下的2名全职员工中,一位负责技术,一位负责公关和市场推广。另外还有2名兼职员工,杨勃未曾谋面,他们都是豆瓣网的注册用户,因为喜爱网站,自发地希望为豆瓣做点事,分别身处南昌和武汉,帮忙处理一些社区和网站内容方面的工作。豆瓣网的主要支出是域名费用、服务器托管费用和人员费用。

目前,豆瓣的收入虽然不大,但已经足够支撑网站的日常运转。在同类网站中,豆瓣是少数自给自足的个例之一。现在豆瓣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点:

1、 与网上零售商进行分成:豆瓣页面目前已经有十几家网站的“比价”,每次有用户通过豆瓣网上的链接进入当当、卓越这样的大型网上商城购物,双方就会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这是目前豆瓣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2、 网络广告:目前并不多,看得出,这是网站为了保持本身风格做的刻意安排。
豆瓣宣称它要做永远的BETA版,这不仅表现在它不断的产品更新上,也可以体现在对它日后盈利模式的预测分析上。现在的豆瓣,被认为处于产业链的中间位置,重点服务人消费物(书、电影、唱片)“之前”的阶段,提供用户直达“之后”的渠道,欠缺“之中”的过程。发展中的豆瓣,一点变数就可能导引到不同的方向,因此对它的盈利模式不妨以整体产业链架构引发不同的猜想:

上游——成为用户权威参考,服务其他生产商,自身也可以是生产商。

1、 行业标准:通过高质评论和喜好人群的大量汇聚树立品牌,成为中国版的《伦敦书评》、蓝屋书榜、《米其林指南》,主导并出版相应的榜单、指引、评选。

2、 营销合作:与生产商合作推广,甚至策划推出直接满足某类群体需求的产品。

如有很多不是为了畅销而出版的图书,用门户网站铺天盖地的推广方式不但成本高,而且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但与站内人与人自发口碑传播、信任度高的豆瓣合作则很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北京文化圈中备受推崇的《读库》文丛就已经尝试过与豆瓣网进行这方面的营销合作。
当豆瓣用户达到一定基数的规模后,豆瓣对产品的销售就可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力。而且由于豆瓣对人群意见的即时征集和反馈能力,这个影响不仅可到达产品生产后的销售,还可以延伸作用到产品诞生之前的策划,直接促进产品的产生。

3、 网络广告:分众人群的广告投放。

中游——用户在线消费服务提供商

1、 内容收费:无论是书、电影、音乐,现在网络上最大的需求都是在线视听和下载。现时的豆瓣开宗明义宣布:为避免版权纠纷,豆瓣不会提供类似的服务。那当版权问题解决,用户消费环境形成后呢?一个汇聚产品消费者的网络社区提供产品给消费者即时消费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

2、 增值服务收费:写/看评论(BLOG)、查询最新上市的产品/榜单/指引、获取产品/线下合作方优惠资讯,这些都可以做无线应用。

下游——电子商务网站

1、直销平台:是对现在渠道作用的延伸。在有资源配合的前提下,豆瓣甚至可以类似携程开设如家那样,开设自己的线下渠道,承担起整条产业链从策划、生产、销售到配送的全过程。

2、二手交易收费平台:现在站内的二手交换是因应用户需求的一个功能,当豆瓣有资源投入,有完善的用户信用、支付系统和相互认证保障后,升级服务后对用户收费也是一个途径。

豆瓣一直给人“小众”的感觉,在杨勃的理念中,这可以用“长尾”理论解释前景,强调对利基市场的重视,认为无数小生意的价值总和足以超过个别大市场。但对于很多为VC抄豆瓣的从业人员,它的快速规模化一直是思考的问题。但另一方面,豆瓣之所以能成为豆瓣,与它这种“小众”的品位和氛围又密不可分。商业化介入、规模化后的豆瓣还是那个“豆粉”们喜爱信任的豆瓣吗?“小众”不再的豆瓣还能依旧保持它引以为荣的人文精神吗?横向发展多条产业链的豆瓣能成功整合多头并进吗?这些问题的解答将直接决定以上猜想模式的最终走向。

三、 豆瓣产品
网站思路

豆瓣表面上看去是一个评论(书评、影评、乐评)网站,但实际上它却提供了书目推荐和以共同兴趣交友等多种服务功能,它更像一个集BLOG、交友、小组、收藏于一体的新型社区网络。

在杨勃的眼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说门户类网站还是以“物”为第一要素,一些社会类网站则把“人”提到了第一要素,那么,豆瓣,则是第一个把“人”和“物”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的网站。

随着豆瓣英文版的推出,豆瓣有望成为中国第一家向外输出模式的网站,而实际上,豆瓣自身就是集众家所长的结果。至于豆瓣究竟借鉴了哪些网站哪些元素呢?据杨勃介绍一共有三个方面。一是简约素雅的界面风格,来自于flickr,包括它的分享概念;二是电子商务方面,借鉴了亚马逊(Amazon),比如用户评论和推荐;三是社会网络(SNS)的一些元素,把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真实地搬到网上,不过一般的社会网络是没有媒介的,而豆瓣用相同兴趣作为媒介。

杨勃将豆瓣的核心思想总结为,“可以发现不同的东西,并且适合自己”,他解释说,朋友的推荐往往对购买某种产品非常关键,现在豆瓣扩大了推荐的群体,你会相信特定陌生人的推荐,这“可以理解为一种以书等具体物体为媒介的人脉关系网”。

产品体验

豆瓣是100%的动态网站。呈现给每个注册用户的主页都是各不相同的,而同一个用户在不同时间上豆瓣,也会看到不同的首页。动态、个性,这都是豆瓣带给用户的web2.0体验。

以目前的豆瓣首页举例,在用户登陆之前,左上方是搜索功能,可以搜索一切豆瓣已有记录的书、电影和唱片,右上方是豆瓣网的使用引导,这两项是固定不变的。左下方是“近期好评”,是站内评论的提取,显示5条,提取内容包括评论人图像、ID、被评论产品名、评论题目、部分评论内容、评论等级及回应数,根据用户投票是否“有用”而动态调整。右下方是“过去几分钟里,豆瓣知道”,显示12项最新站内用户对产品的标识,是即时变动的。
在用户登陆之后,首页左边的架构不变,右上方被替换成“号外”,通知关于豆瓣的一切新闻。而在“号外”和“过去几分钟里,豆瓣知道”之间新插入了 “豆瓣猜你会喜欢”,也就是豆瓣根据你过去在网站内的收藏和评价等等行为,对你的爱好作估计,向你推荐好书好碟,调整完全因人而异。

网站架构

记录分享、发现推荐、会友交流,这是豆瓣在用户网站使用指南中的对用户站内路径的指引,分别也可对应豆瓣导航的三大组成块:品味系统(读书、电影、音乐)、表达系统(我读、我看、我听)和交流系统(同城、小组、友邻)。
品味系统——读书、电影、音乐

三个首页页面架构相似:用户登陆前后一致,左上方是搜索功能,可以搜索一切豆瓣已有记录的相应类别的产品,这项是固定不变的。左下方是“豆瓣成员的近期好评”,是站内该类别最新产品评论的提取,显示5条,提取内容包括评论人图像、ID、被评论产品名、评论题目、部分评论内容、评论等级及回应数,根据用户投票是否“有用”而动态调整。

右上方是豆瓣用户对该类别产品的标签汇总,提取了最多人数的36个。右下方三个类别各有不同,读书是“豆瓣在读最多的书 (top9)”,电影是“豆瓣电影排行 (top9)”,音乐是“最新增加的音乐/提供者”和“豆瓣最热音乐 (top9)”。上述所有项都是动态调整的。

在单个产品页面,对于游客,网站提供产品资料(销售及内容信息)和其他用户对产品评论这些资讯类信息,同时提供搜索、比价、二手交换、链接购买这几项服务。网站通过“常用的标签”、“喜欢XX的人也喜欢”、“豆列推荐”形式对用户进行推荐,引导用户站内流动。通过站内其他用户使用该产品状态显示和收藏该产品小组列表引导用户进行单对单、单对群的交友行为。

在用户登陆后,除了上述内容,用户可参与修改产品信息,类似WIKI的应用。用户不但可以看别人的意见,还可以对意见评价“有用”与否和跟帖,也可以进入该产品的论坛发帖或参与讨论,类似百度贴吧的应用。用户可以对产品标识自己“过、在、想”的状态把产品列入自己的收藏夹,可以对此标识不多于5个标签整理自己的收藏夹,也可以在五个评价级别中选择一个直接表述自己的态度。以上用户行为被网站记录,不但在“我的豆瓣”中体现,还进入到网站的数据库,透过豆瓣设定的计算模型,对网站的页面数据提取直接影响。

该部分架构是资讯(相关产品)+功能服务+推荐(人和物),核心是资讯内容,关注点在“物”。在这里,豆瓣是一个文化产品资料库,不同于图书馆电子版一对多的开放分享,豆瓣由于开放给所有用户参与建设,因此是一个动态变化趋向完整的文化产品资料库,形成的是多对多的分享交流。正因为有交流元素的介入,所以豆瓣强调了参与建设信息的有用与否(评价和讨论),令贡献信息的私人性(BLOG元素)变得公众化(BBS和贴吧)。
而与论坛交流的公众性相比,由于豆瓣加入了计算模型这个技术核心应用,用户完善这个资料库的同时,它也把最符合用户爱好的产品推荐到用户面前,保证了用户使用上的个性化。

由于品味系统页面在用户登陆前后是一致的,页面推荐更多体现的是站内用户的集中意见,在某些功能产品上,例如站内广泛分布的排行榜,就很容易出现“公众暴力”的现象,导致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更新,这对用户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

表达系统——我读、我看、我听

属于用户管理系统,登陆前跳转到注册页面,登陆后进入用户管理站内信息页面。

我的豆瓣:页面左边是用户站内发布信息汇总,发表评论、回应评论、讨论话题从上而下分列。右边是功能服务管理区,包括产品搜索、个人主页链接、收藏夹链接(读、看、听)、交友链接(友邻和小组)、创建豆列(系列性推荐)、二手交换发布。

我读、我看、我听:实质就是用户分别就读书、电影、音乐的收藏夹。三个页面架构一致,左边是产品状态区,从上到下分别是“在、想、过”,其中电影只有“想和过”两种状态设置,信息来自于用户之前在单一产品页面的标识动作。除了状态,用户可以标签的形式对收藏夹的产品做分类整理。页面右边是网站服务区,上边是产品搜索功能,下边是豆瓣根据用户过往站内行为(评价及收藏)对用户作出的相应产品推荐,一次6个,动态调整。
个人主页:左边是用户对站内“物”的行为记录,包括收藏、评论。右边是交友信息,有用户个人信息(所在城市、外部BLOG地址、自我介绍等),沟通功能键(加为友邻、发豆邮)、用户状态栏(是否为友邻),此外还有用户对站内“人”的行为记录,包括小组和友邻。
表达系统是品味系统与交流系统的联接。如果说品味系统关注“物”,交流系统关注“人”,那表达系统就是通过用户个体融合这两个重点。
以 “我的豆瓣”中的内容为例,用户站内发布信息汇总(评论、回帖、讨论),收藏行为、向外推荐和交换信息都是用户对品味系统的贡献。而这些内容共同组成用户的个人展现,达成其参与交流系统。而豆瓣在这里向用户作出的产品推荐更像是书友会的目录,是以用户个体行为和用户交流系统中触及到的其他用户行为向用户作出推荐,更有针对性,也可以看作是交流系统对表达系统的反馈。

在个人展现部分,收藏(列表)是豆瓣的核心体现,好比个人的网上书架。在豆瓣,个人展现应用方面的“收藏”还不单指“物”,还包括“人”,因网站交友功能上的薄弱,“友邻”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友邻”对“物”的收藏上,所以用户对外展现的是自己和友邻的收藏,通过物和物、人和物的关系表达。

交流系统——同城、小组、友邻

同城:页面左边从上到下分别列了全站读书、电影、音乐各十大排行,排行根据站内用户对产品评分动态调整。右上方是“直达链接”,提取成员主要分布的十个国内城市名和已有居民数,点击去到相应城市页面。右下方是“国家和地区”,是站内所有用户所在国家和地区提取,点击去到相应地区页面。

十个“直达链接”的城市页面架构一样,左上方是“我住在XXX”,用户点击后豆瓣就记录其为该城市居民,以后用户进入“同城”就直接进入该城市页面,想撤消状态就在该页面再按一次“搬家”。“我住在XXX”以下依次是“二手交换”和该城市读书、电影、音乐各十大排行。“二手交换”是豆瓣该城市居民发布的交换信息最新列表,排行则是根据该城市居民对产品评分动态调整,因此这个排行在各个城市/地区都有差异。右上方是“XXX新成员”,列出4个新加入该城市的居民,显示图像和名字,即时更新。下面依次是“XXX的成员喜欢去的小组”,列12个,显示图像、名称、人数,按人数降序排序,提取是从所有小组里随机,每15分钟更新一次。最下方是“最近发生”,,显示12项最新该城市用户对产品的标识,是即时变动的。

用户加入某城市后,登陆后点击“同城”会直接进入相应城市页面。

小组:用户登陆前,首页左上方是“最受欢迎的小组”,显示15个人数最多的小组,按人数降序排列,提取内容是图像、名称、人数,按实际动态调整。左下方是 “所有小组的最新话题”,是对站内所有小组新发话题的提取,显示的是话题标题、小组名、发帖人名、回应数和最后回应时间,即时更新。

页面右上方是搜索功能,可以搜索站内所有小组,该项是固定的。往下依次是“新成立”,显示10个最新成立的小组,提取名字和人数,即时更新。最下面是“合作媒体”,提供合作方《书屋》、《书城》、《天涯》这三本读书类杂志在豆瓣的官方读者小组快速入口,该项固定。

用户登陆后,左上方是 “我参加的小组”,是用户所有参加小组的列表,显示图像、名称、人数。下面接着的是“我所在小组的最近话题”,是对用户所有参加小组新发话题的提取,最下面是“所有小组的最新话题”,与登陆前一致。

右边页面在用户登陆后在原来页面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板块,搜索下增加了“创建一个新的小组”功能,用户只有加入一个小组后才有创建小组的权利,创建过程很简单,只需填写小组名称、介绍、标签(不超过5个)。再下面也是新增的“15分钟名组” ,是小组按豆瓣算法的随机提取,显示图像、名称、人数,按人数降序排序,每15分钟更新一次。

单个小组页面功能有论坛、成员列表、小组收藏、成员常去的其他小组列表,成员主要的交流方式是论坛讨论。

我的友邻:登陆前进入注册页面,登陆后进入用户交友管理页面。

该页面提供用户站内搜索和邀请(站外邮件邀请)功能,用户站内交友状态栏(已加和被加友邻)。网站推荐“人”的信息,包括即时性的网站新成员显示和豆瓣通过用户已有行为计算出的兴趣相仿用户——“豆瓣认为和你口味最像的”。这些用户列在豆瓣“我的友邻”页面右下角,用户可以详细浏览他们看过的书和电影,决定是否将其列为自己的友邻。一旦这些成员成为友邻,用户可以很方便了解到他们的动态信息:比如他们正在看的书、想看的书,添加的书评等。用户间的联系方式主要是通过“豆邮”,类似碰碰“小纸条”的站内信息交互方式。

“同城”、“小组”、“友邻”,从交友来说,这是一个范围逐渐缩小的过程。豆瓣在这之上加入了共同爱好“物”这个媒介,交友纬度增加了,使得豆瓣相对于一般交友网站或者QQ更有针对性。

基于SNS建立的网站大多是交友类型的,但豆瓣中的交友功能只能算附属品。首先网站在交友服务上比较薄弱,小组(群交友)只有论坛,友邻(单对单)只有豆邮,用户交互方式需要拓展;其次网站“物”的体现压倒了“人”,用户个体的关注点在“物”,“友邻”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帮助用户找到“物”上。

总括来说,豆瓣目前提供的服务有:特定用途的检索(书、电影、音乐,还有本站内的用户)、购买渠道推荐(“在哪里买”)、特定商品的比价(“一网打尽10多家网店”)、资料的存储和共享(“我的豆瓣”和“别人眼里我的主页”)、站内线上交互(“小组讨论”和“豆邮”)、SN(“友邻”和“同城”)、 “二手交换”,还有“豆瓣推荐”(“猜你会喜欢”和“豆瓣认为和你口味最像”)。

产品原则

在用户引导上,豆瓣强调用户参与原则,用户参与的越多,收获也就越多。如用户只有加入一个小组后才有创建小组的权利,需要用户有9个以上的收藏并且给出了评价之后,豆瓣才会向其推荐成员,让其拥有二手交换发布和推荐豆列的权利。这是豆瓣基于计算模型需要作出的约定,但同时却令用户有不断发现的惊喜。

在用户路线上,豆瓣采分散集中的原则,产品线上的是分散,功能键都设置到相应的产品页面上,是过程的体现;用户管理是集中,集中用户在站内的行为,是结果的体现。这种类似购物网站的设置给用户的体验就是方便,而且路线清晰。

在产品设置上,豆瓣采核心需要原则,豆瓣为保证站内用户使用网站的专注,没有贴图,也没有通常社区网站为增加访问量而设的积分和升级系统。这种做法一方面保证了网站垂直运作的专业性,对网站氛围营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巩固了网站的“小众”,局限了用户基数的扩展。用户不仅增长缓慢,而且缺少对老用户的激励,一旦市场上出现同类型资源雄厚网站,而网站本身用户积累未达规模,豆瓣的抗击力就很令人担忧。

四、豆瓣设计
中国用户第一次看douban.com,都有一种登录外国网站的感觉。而事实上,豆瓣简约素雅的界面风格,灵感确实来自于著名的图片网站 flickr,学习的还包括它的分享概念。使用这种设计风格,与豆瓣网的产品思维相关,也与豆瓣建站宗旨服务读书人群,与该人群审美喜好吻合。 douban.com的网站设计具体做法如下:

1、页面技术:采用 p+css的页面技术,从《网站重构》一书翻译以来,此种布局方式已经开始深入人心,可说web2.0必备。

2、整体用色:通过色块底色来突出整块内容,重要颜色有浅粉、浅蓝,和白色底结合起来,非常清爽。

3、图片大小:douban.com的核心是书籍、音乐、电影和用户(小组),都采用缩略图,用户(小组)的缩略图小一些。前三者网上的图片一般都比较好看,也必须要大一些,后者因为可以上传,由网站压缩成统一尺寸,所以设计成更小的图,能使得图片显得好看。

4、图片数量:豆瓣网对图片的使用极其吝啬,几乎没有,连用户发评论、发帖都不可发图片。
这样好处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能够使用户专注在文字上,而图片部分都和网站核心相关,不会产生无关的东西。这样的限制与网站用户群锁定喜好阅读人群,较容易接受以文字为主的页面呈现方式相关,对网站独特的用户氛围建立也有帮助。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使网站访问速度非常快。

5、网站布局:不管什么页面都是采用相同布局。布局采用上中下方式:最上面为导航;中间为2列方式,左边为页面核心内容,右面为辅助、相关功能及信息;下面是站务导航。所有导航同样没有一张图片。

6、样式用色:样式表使用上豆瓣网也匠心独运,链接选的都是深蓝反白,点上是橙色,删除是深红反白,书籍/音乐/电影使用深红反白,功能说明和站点书签 icon是绿色,推荐的星星是红色,剩下的就是永恒不变的黑色了。整个颜色围绕蓝色和红色色系以及绿色展开,这个和豆瓣网的logo相符,非常协调。

7、按钮设置:button使用得很少。

8、页面长度:每个页面非常短,一般两屏,不超过三屏。

太长的页面会使用户失去耐心,事实

转载请注明来源:解密豆瓣运营全过程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