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潜在客户要“挖”“造”结合

    |     2015年7月13日   |   2010年   |     评论已关闭   |    1521

客户世界|贾昌荣|2010-08-25

世界顶级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这样来定义市场:市场是某种货物或服务的所有现实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在《销售改变世界》一书中,以奇普•康利(Chip Conley)为首的三位作者对战略营销做出如下定义:对现有及潜在客户的需要和愿望获得深刻理解,并据以设计自己的业务(产品、服务、交付机制、客户体验、品牌建设、宣传推广等),以满足和超越他们的需要与愿望。可见,企业做营销就是要把潜在客户变成现实客户,并增值现实客户。对于市场竞争的本质,则是对潜在客户与现实客户的争夺。在过度竞争的市场态势下,客户的争夺很可能处于胶着状态。一家企业失去的潜在客户,就可能会成为另一家企业的现实客户。由于各个企业都十分重视对现实客户的投资与管理,在现实客户的维系与挽留上下足了功夫,可见,企业之间争夺的重心在于潜在客户。并且,在一个有限的市场中,企业的潜在客户要远远多于其所拥有的现实客户。可以说,潜在客户就是企业的增长点,更是企业的大未来!

对于潜在客户,根据其需求状态可以分为三类, 见表1(潜在客户的三种类型)。

可以说,“挖客户”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挖掘尚未被开发的潜在客户群体,这类潜在客户眼前既不是企业的客户,但也不是竞争对手的客户。对于这类潜在客户,特征是需求模糊。当然,“挖客户”还可以理解为挖竞争对手的“墙脚儿”,进而把竞争对手的现实客户“挖”过来,这类潜在客户往往存在着相似需求。而对于“造客户”,则主要是企业针对隐性需求客户进行发掘与开发,创造出“预期之外”的潜在客户。

“挖客户”是根本

对于竞争对手的现实客户,是存在着显性需求的潜在客户,这类潜在客户最容易企业被发现。这就需要企业针对竞争对手的现实客户进行“划反”,并针对准备投奔竞争对手的潜在客户进行拦截:

第一个动作是拦截。拦截的本质是防止潜在客户投入到竞争对手的怀抱,并争取潜在客户投奔自己。对于针对潜在客户拦截方式,可以细分为动态拦截、静态拦截和介质拦截。成功的潜在客户拦截是动态拦截、静态拦截(二者可称为“地面”拦截)和介质拦截(可称为“空中”拦截)的良性结合,以此实现“空中”拦截和“地面”拦截并举。所谓静态拦截,是指企业通过把产品在终端展示陈列,以产品力、品牌力、形象力吸引潜在客户,并导致潜在客户既往购买竞争对手产品的行为发生改变,并保持自身现实客户的持续忠诚。对于动态拦截则主要通过人(如销售员、理或员、促销员、营业员)的作用,通过讲解、劝说、诱导等沟通技巧使潜在客户的既有购买行为发生改变,进行倾向于企业并投奔企业。而对于介质拦截,则是指通过媒体广告、售点广告、渠道媒体广告等多种广告形式进行信息拦截,使传播的信息成为潜在客户的购买“向导”。其实,把潜在客户拦截做精做细的本质就是通过传播信息实现告知、引导,以及现场造势、刺激购买,乃至促销人员的积极推介,使潜在客户群体更加倾向于本企业产品,这就是潜在客户拦截的精髓所在。

下面对各种潜在客户的拦截方式分别予以阐述:一是静态拦截。静态拦截也属于一种自然拦截,在潜在客户作出购买决策过程中,没有人为因素的干扰,完全是通过产品形象、产品陈列、购买环境、价格优势等营销要素发挥作用。二是动态拦截。这是企业进行潜在客户拦截最基本操作层面,主要依靠人的力量或活动的力量来实现拦截,这在潜在客户拦截中发挥重要作用。不过,随着形式竞争多元化,这种拦截方式日显“单薄”,还需要其他拦截方式的补充和配合。三是介质拦截。对于介质拦截,需要企业采取大众媒体或专业媒体广告、渠道媒体广告、售点广告等传播手段,向潜在客户传达清晰的销售信息,以引起潜在客户的兴趣,进而采取购买行动。

第二个动作是掠夺。竞争对手的现实客户就是企业最“现实”的潜在客户,所以企业难免要打竞争对手的现实客户的主意,并且这将是一场永续而无终点的竞争。对于掠夺,企业主要是通过合法的竞争手段来争取竞争对手的现实客户。当然,掠夺往往是“暴力性”的,甚至是“血腥”的,这就是残酷而没有硝烟的商业战争。对于客户掠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企业把竞争对手的现实客户彻底争取到手。或者说,企业“策反”成功,潜在客户已经背叛竞争对手,已经投入到了企业的怀抱。第二种是有效分割,与竞争对手共享潜在客户,或者说“分食”。所谓分割,即与竞争对手共伺同一客户,或者说与竞争对手各自争取到客户订单的一部分。其实,这恰恰印证了笔者多次强调的观点:营销的本质是客户争夺战。不过,客户争夺战的最高境界是征服潜在客户的意志,而不是潜在客户的某一次或某几次购买行为。正如营销大师特劳特在《营销战》里所说的那样:“营销战就是一场思想战,战场不在别的地方,而是在人的大脑里”。

“造客户”是飞跃

已故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在于创造顾客。因此,企业只有两种基本功能:行销与创新,而其他工作都是成本。其中,行销的目的在于将顾客的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并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而创新则是赋予人力、物力创造更大财富的任务,用超越过去的方法满足顾客需求,从而创造新的顾客。对企业而言,最大的利益攸关方恰恰是客户。企业若想取得快速成功,首先要以客户为中心,下功夫研究客户的潜在需求及未来需求,创造独家市场。也就是说,企业需要不断创新,而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客户。

实际上,创造客户已经不仅仅是发掘并成功开发客户的概念了。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创造:将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目的行为。而创造的本质在于甄选!甄选出真正有建设性的联系(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系)。企业及销售员做销售也是这样,一定要针对产品(或服务)与潜在客户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而这种联系要能够给潜在客户以足够的理由来购买产品(或服务)。为此,企业及销售人员要在很多看似毫不相关的市场上大有作为,或者在别人眼里无法拓展的市场里有所成就,这就是创造客户。有一句谚语叫“牛不喝水强按头”,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强迫别人做一件事。先不说做到这一点有多难,就是做到了这一点,也是强扭的瓜——不甜。其实,如果换一个角度或者转换一种方法,或许就可以实现目的,就可以征服不肯喝水的牛。为此,我们可以想出多种办法来让牛主动喝水:第一,牵着牛遛遛,牛在运动后,会消耗水分并出汗。在这种情况下,牛自然会喝水以补充身体内的水分。第二,在牛饲料里放点盐,盐很咸,牛体内自然会产生维持自身代谢平衡的生理反应。也就是说,牛吃草之后,自然会产生饥渴,有了饥渴也就有了喝水的需求。

笔者认为,企业创造客户可以考虑三条基本路径:

第一,把没有意识到的需求变成现实需求。在很多情况下,潜在客户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需求,并且被一种强烈的传统观念与行为习惯束缚着,并且很难打破这种桎梏。有一个很经典的推销故事:两家鞋业制造公司分别派出了一个业务员去开拓市场,一个叫杰克逊,一个叫板井。在同一天,他们两个人来到了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到达当日,他们就发现当地人全都赤足,不穿鞋!从国王到贫民、从僧侣到贵妇,竟然无人穿鞋子。当晚,杰克逊向国内总部老板拍了一封电报:“上帝呀,这里的人从不穿鞋子,有谁还会买鞋子?我明天就回去。”板井也向国内公司总部拍了一封电报:“太好了!这里的人都不穿鞋。我决定把家搬来,在此长期驻扎下去!”板井通过自己努力,让岛上所有的人都意识到了穿鞋的好处。两年后,这里的人都穿上了鞋子……

第二,把潜在客户现实不存在的需求转化成需求。如果按照预先设计的产品(或服务)功能,潜在客户可能没有任何用途,自然也就不会购买。但是,通过发现产品(或服务)的新功能以及新的使用情境,就可能把原来本不存在的需求变成现实了。

我们还是来看一个经典的推销故事,即如何把梳子卖给和尚。有三个人,分别采取了三种不通的销售路径:第一个人拿着梳子到几家寺院简单推销,一整天也没卖了。在下山时,他看见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挠着又脏又硬又痒的头皮。他见状忙送上一把梳子,小和尚用后很高兴,当即买下一把。第二个人去了一座较大的庙卖了10把。他看见这座庙山高风大,前来烧香叩头者的头发被风吹得乱七八糟。于是,他灵机一动找到方丈说,“你看进香朝拜者蓬头散发,这是对佛的不敬。寺院应该在香案上摆着梳子,供虔诚的人梳头。”方丈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为10个庙门的香案买了10把梳子。第三个人最有心计,他找到一座遐迩闻名香火旺盛的宝刹对方丈说:“这么多心诚的朝拜者,又购票又买香还买纪念品,是寺院的财神。如果方丈对这些善男信女有所馈赠,定能温暖人心,招来更多的回头客。再说,方丈的书法超群,可以在梳子上题写‘积善梳’三个字,让人们带着题字梳将佛教的真善美广传天下。”方丈听后大喜,当即买梳1000把,并同卖梳者一起举行了向香客赠梳仪式。并且,宝刹向香客赠梳施善之事不胫而走,吸引着香客纷至沓来,宝刹香火越来越旺。对此,方丈乐开了怀,又找到第三个卖梳人续签了合同,让他源源不断地提供梳子。

第三,把那些缺乏接触点的潜在客户“变现”。销售的关键是建立产品(或服务)与潜在客户的联系,把看似不存在的需求变成现实需求。可是,如果缺乏有效的接触点,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到潜在客户,这又该怎么办呢?布鲁斯学会创建于1927年,以培养世界上最杰出的推销员著称于世。它有一个传统,在每期学员毕业时,设计一道最能体现推销员实验的实习题,让学员去完成。在克林顿当政期间,他们出了这么一道题目:请把一条三角裤推销给现任总统。八年期间,有无数学员为此绞尽脑子,可是,最后都无功而返。克林顿卸任后,布鲁斯金学会把题目换成:请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鉴于前八年的失败和教训,许多学员知难而退。个别学员甚至认为,这道毕业实习题会和克林顿当政期间一样毫无结果,因为现在的总统什么也不缺,再说即使缺少,也用不着他们亲自购买。再退一步说,即使他们亲自购买,也不一定正赶上推销的时候。然而,乔治赫伯特却做到了,并且没有花多少工夫。那么,乔治赫伯特是怎样来实现销售的呢?他认为,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洲有一农场,那里长着许多树。于是,他给小布什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说:“有一次,我有幸参观您的农场,发现那里长着许多树,有些已经死掉,木质已经变得松软。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头,但是从您的体质来看,这种小斧头显然太轻,因此您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锋利的老斧头。现在我这儿正好有一把这样的斧头,它是我祖父留给我的,很适合砍伐枯树。假如您有兴趣,请按这封信所留的信箱,给予回复……”结果是美好的,最后小布什就给他汇来了15美元。

本文刊登于《客户世界》2010年08月刊,作者为授之渔营销顾问机构首席顾问、实战品牌营销专家。

责编:yangyining

转载请注明来源:开发潜在客户要“挖”“造”结合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