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打一场应对电子商务未来的”硬仗”
||2010-01-01
p>
p>
十年前在逼仄小楼中起步,阿里巴巴(01688.HK)CEO马云走过了中国电子商务乃至互联网发展的完整路径;十年之后,电子商务豁然开朗,成为最有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的平台。
在最强调创新的互联网行业,电子商务不仅需要坚持,更需要不断自我超越,从B2B(商家对商家),到C2C(个人对个人),再到电子商务全平台、电子支付。从为实现生存而挣扎,到与跨国巨头eBay竞争,再到向传统产业渗透,拓展电子商务的空间——阿里巴巴这个民企深知:不把持续超越当成常态,在竞争激烈的电子商务红海,随时都有被吞没的危险。
跪着活 就赢了
十年前,电子商务一出生就红火异常,但那是一个没有人愿意做B2B模式电子商务的时代,因为这个模式在美国没有成功的先例,也没有可供借鉴的例子。
当时亚马逊和eBay引领的B2C和C2C模式才是中国创业者们纷纷仿效的对象。已经有过三次创业经历的英语老师马云,准备独辟蹊径,建立一个B2B平台,撮合商人和商人之间的交易,而不是先从针对个体消费者的B2C和C2C做起。
马云此前的经验,除了开办一个翻译社,就是制作“中国黄页”这类简单网站,他决定冒险一搏。
当时,中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如果想做外贸,传统的广交会是最常规选择。马云的想法很简单,做一个网上交流平台,让那些中小企业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以促成买卖双方的交易。
在杭州西湖区文一西路的一所普通住宅里,马云聚集了“十八罗汉”,他们大多人在现场,还有几个通过电话接入。马云激情澎湃地要求大家:“现在,你们每个人留一点吃饭的钱,将剩下的钱全部拿出来。”
p>
p>
大家一共凑了50万元,作为创业的启动资金。当时大家心里都没底,因为马云当时的宏大愿景,一是要做持续发展102年的公司;二是要成为全球十大网站之一;三是,只要是商人,一定要用阿里巴巴。参与者之一金建杭回忆称,那个时候,大家甚至是迷茫、空洞的。
不过,阿里巴巴上线第一天,就有了几十个客户,半年下来,积累了两万个客户。后来,得益于蔡崇信等关键性外部经理人在1999年的加盟,阿里巴巴得以生存下来。
2000年初,阿里巴巴从日本软银的手里获得2000万美元注资,借助软银的风险投资,阿里巴巴B2B通过收取商家使用信息平台的年费,比B2C和C2C模式更快地发展。
“即使跪着活,只要多活一天,我们就赢了。”马云如此表达超越的理念。在2000年那个寒冷的互联网冬天,他要求阿里巴巴放弃过早的海外扩张甚至是全国扩张,用马云的话说就是,在别人最冷的时候,把门关起来,去把产品做好,等春天来的时候,就会有所收获。
阿里巴巴砍掉诸多海外分公司,将业务重心放在沿海六省,把杭州作为其总部。马云告诫大家,不要想着到处乱闯。
实际上,他找到的优势是,那时的阿里巴巴不需要过多操心物流、网上支付等一系列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问题,其网上信息发布交流的模式实现了“轻资产”,也更容易过冬,用户只是上网寻找、发布产品和采购信息就可以了。而当时的B2C和C2C公司如8848、亚马逊中国、eBay易趣等,将过多投资耗费在了仓储、物流和支付等基础设施建构上,在起跑初期就背负了沉重负担。
阿里巴巴看着眼前的“蓝海”,脚步轻松地实现了初期超越。
从小胜到大梦想
马云在2004年决定进军C2C市场时,连当时CFO蔡崇信都表示了不理解,因为当时全球最大的C2C巨头eBay通过收购中国易趣,已经占据了这一细分市场的80%以上。
转载请注明来源:马云:打一场应对电子商务未来的”硬仗”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