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融合业务羁绊上路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178

||2005-07-07


  通信融合羁绊中逼近

  英国电信本月中旬推出了全球首项固话移动融合业务Bluephone,国内两大固网运营商电信、网通正在大力推广小灵通QBOX业务,强劲的业务融合之风正席卷通信行业。

  十几年前就已经出现的固话移动融合(FMC)终于度过了理论探讨和试验期,开始进入规模商用阶段,创造这一历史的是英国电信的Bluephone。在国内,固话移动融合同样进展迅速,同Bluephone性质相同———同样是利用蓝牙技术实现固话移动融合的下一代电话(NGN电话)虽未正式商用,但在技术上也已成形。

  基于小灵通的业务融合之风同样来势凶猛,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目前正在积极推行融合小灵通和固话的QBOX业务,小灵通通过QBOX实现与固话在室内的融合,从而变身为固定电话的一台分机。双模小灵通虽然由于政策限制不能获得“出生证”,但是却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使得双模小灵通有了更大的市场推动力,并有可能借此突破政策的限制。

  越来越多通信融合业务的出现,满足了用户对通信便捷化、优质化的需求。尽管如此,一项新的融合业务能否大规模推向市场和成功商用,并不是单凭用户需求就能决定的。各种势力之间不同的博弈结果让他们的成长轨迹不尽相同。

  本期《时报独家》在与政府人士、运营商、相关厂商及电信业分析专家交流的基础上,以本报的独家视角,观察融合大潮中的众生百态与波诡云谲,分析潮起潮落后的背景变迁与利益博弈,和读者一起分享行家勾画蓝图、预判形势、指点江山的睿智,遥望地平线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融合业务风起云涌

  通信融合不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具体业务上:Bluephone、NGN电话、QBOX、WLAN手机……随着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融合业务将会出现。

  Bluephone 创造历史

  在移动对固话分流日益严重的形势下,FMC成了固网运营商不得不做的选择。运营商纷纷尝试推出能融合两大业务的新型终端,但此前尚没有一种终端能够在通话中实现固定和移动的自由切换。

  上海新球通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陆建成一直在关注全球FMC的最新进展。他对记者表示,目前众多固定电话运营商都在关注或已经在测试FMC服务。去年7月成立的固定移动融合联盟(FMCA)已经吸收了18家成员,覆盖移动用户数达到2.4亿。韩国电信等运营商已经推出了双模手机,但一直都没有一家公司能使手机在通话状态下实现移动和固定两个环境中的自由切换。这也是FMC服务至今没有取得明显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现在英国电信的Bluephone突破了这个技术瓶颈。它是一种能通过固定网络拨打廉价通话服务的新型移动电话。当用户在室外处于移动状态时,Bluephone就是普通的移动电话;而当用户在家中或办公室里,就可以通过室内接入点将通话无缝转到固定的宽带网络上。

  此外,经营宽带业务的德国Freenet公司在今年3月提出了iPhone概念,用户的移动电话可以在德国固定网区域内与其他Freenet iPhone无缝联结。据陆建成介绍,Freenet已经同国内提供蓝牙无线技术解决方案的北京IVT公司签订了协议,后者将于今年9月向Freenet公司批量供应具有蓝牙CTP功能的手机,起步数量为5000部。法国电信也计划于2005年9月开始在西班牙和荷兰推广具有蓝牙CTP功能的手机市场,也已开始与北京IVT公司协商合作事宜。

  NGN电话 新鲜出炉

  去年10月北京国际通信展上,上海新球通信有限公司展出两款融合手机和无绳电话功能的GSM/蓝牙和GSM/蓝牙PDA手机,并被国际固话联盟(FMCA)采用。新球通信总工程师陆建成告诉记者,近期已对这种蓝牙双模手机进行了技术上进一步完善,并命名为下一代电话(NGN电话)。

  “NGN电话的特征表现在五个融合上,无绳电话(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融合,PSTN网络和IP网络的融合,基于电信智能网的NO7(7号信令)和基于IP网络的SIP(信令)的融合,语音和数据的融合,通信网络和家庭智能化的融合。”陆建成说。

  据了解,蓝牙双模手机利用蓝牙技术的支持,采用无线连接方式与固话AP连接后可以接入有线网,实现固网和移动网的无逢连接,达到区域内手机通过固话网络拨打和接听的目的。陆建成表示:“这同英国电信Bluephone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利用蓝牙技术实现室内无缝切换,而且从试用情况看,当手机从GSM切换到蓝牙环境,通话质量将提高。”

  陆建成透露,法国电信的负责人有意与上海电信有关人士就蓝牙双模手机进行接触和交流。

  QBox 来势凶猛

  今年1月,QBOX第一次在广东惠州电信登陆正式商用。2005年6月,QBOX在内蒙古通信呼和浩特分公司安营扎寨。尽管出现时间不长,QBOX却有了不少业务名称,在惠州被称作“固话小灵通”,在呼和浩特叫“灵动e族”,在上海叫“灵通伴侣”,还有的地方称其为“Q博士”。

  QBOX生产商UT斯达康手机事业部产品市场经理张泓介绍说,对小灵通手机和QBOX终端进行简单设置后,小灵通手机在室内也就是QBOX信号覆盖范围内变成固定电话的一台分机,具有数字无绳子机功能。QBOX可以用在家庭或办公室,从而彻底解决小灵通用户在两个经常出现区域的信号覆盖问题。虽然目前推出的QBOX只具备固话与小灵通对接功能,但QBOX的用途远远不止这些———WLAN、ADSL、固话与小灵通四项合一的业务正在电信运营商的酝酿中。

  上海电信新业务开发拓展中心QBOX项目工程师唐颖淳这样评价QBOX:“对用户而言,不仅仅是业务融合带来了资费优惠,这更是一场终端革命。”捆绑业务,建立平台,资费优惠,稳定客户群,这已不单是用户的“终端革命”,同样是电信运营商必然面临的“终端革命”。QBOX先作为固定电话和小灵通结合的新产品,昭示着电信运营商的业务融合大趋势。

  据悉,为了让更多厂商进入QBOX领域,中国电信、中国网通、UT斯达康等终端厂商在内的固网联盟目前在积极规范QBOX的技术标准,准备进行全面的推广。

  相对QBOX,小灵通另一种融合业务,能够支持PHS与GSM或CDMA两种制式的双模小灵通,则再次遇到了小灵通诞生初期面临的困局———国内没有既有移动牌照又有固话牌照的运营商,因此难以获得“合法地位”。

  WLAN手机 风平浪静

  去年5月17日世界电信日之际,当Abovecable公司将其基于802.11标准设计的WLAN手机全面推向国内市场的时候,业内分析人士称其将触动移动市场的“奶酪”。然而“雷声大雨点小”,运营商在WLAN手机上一直未见实质性动作。

  WLAN手机是一种基于无线局域网和Internet的通讯工具,融合了本地无线Wi-Fi接入和IP电话功能。信号在最后几百米利用无线传输,其他部分利用固网传输。与现有的PDA、SmartPhone、GSM、CDMA手机及小灵通不同的是,WLAN手机借助无线局域网实现话音传输,运营商只要在现有网络上增加语音网关、计费系统等设备,即可实现语音、数据、视频等应用。

  一手融合,一手博弈

  在用户差异化选择的今天,各种新型业务和产品创新都在蓬勃兴起。但是一项新的融合业务能否大规模推向市场和成功商用,并不是单凭用户需求就能决定的,政策、技术、市场中各方主体(主要是运营商)的既得利益更是主导因素。

  政策之痛

  双模小灵通去年就已在越南市场亮相,创造者是UT斯达康。不过在市场前景更广阔的中国,依然难以合法上市。其实,双模小灵通在国内通过非正规渠道上市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键入关键字“双模小灵通”,记者在淘宝网上查到48项出售双模小灵通的搜索结果。

  电信、网通在短期内还没有大规模市场推广的打算,不敢动的最大原因就是信产部不放行。信产部移动通信研究室主任庾志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双模小灵通如果面市,等于电信、网通实现了“跨网经营”,这是目前政策所不允许的,而小灵通的QBOX业务因为只是固网运营商网内的业务融合,所以不存在政策限制。

  双模小灵通同时支持小灵通网和GSM网,通过热键可在两网间自由切换,其最大的卖点在于小灵通信号不好或没有信号的地方就可以自动切换到手机上,这意味着用户带着双模小灵通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移动网络双模小灵通就能工作,也就是说,双模小灵通借助自身所具有的手机功能就可变相实现漫游。

  但这是信产部所不能容许的。5月上旬,信产部专门发文要求各电信运营企业清理涉及小灵通漫游、无线固话等超范围经营行为。

  遭受政策之痛的不仅是双模小灵通,WLAN手机也有着类似的遭遇。诺盛咨询电信行业分析师王慧丽表示:“现阶段WLAN手机的应用受到诸多限制因素的影响,技术实现只是为它提供了可能性而已,但并不代表它的应用可行性。WLAN使用2.4GHz或5.8GHz频段,此频段在大多数国家是开放的,但在国内不完全是这样。而且如果使用WLAN开展公众性的通信服务,则又走在了管制政策的边缘。”

  据了解,尽管信息产业部2001年宣布了2.4GHz~2.4835GHz频段的开放,但是2002年信息产业部又发出通知称,今后的无线局域网、无线宽带接入、蓝牙设备和交通无线电台等将共同使用5.8GHz频段,而这个频段,在国内还没有明确的不需要许可的规定。

  技术之失

  没有成熟的技术,新的融合业务只是“水中花、镜中月”,更谈不上规模商用。

  固话移动通信融合(FMC)概念十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但因为技术上实现不了突破,所以直到如今才刚刚开始规模商用。对此,上海新球通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陆建成在深深的体会中夹杂着些许遗憾,“我们从2002年开始着手FMC技术研究,当时委托中电下属的一家公司开发出样品,但因为技术上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样机出现比较多的bug。如果当时试验结果比较理想的话,现在很可能实现商用了,错过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时机。如今技术上虽然成熟了,但是上海电信目前的市场推广重点在于QBOX上,同时推行FMC融合业务和QBOX是不太现实的。”

  对于QBOX,上海电信新业务开发拓展中心主任朱俊认为,这是一个合理技术转化为市场业务的成功案例。“在技术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尝试,再到市场中看是否可行。QBOX业务从去年6月成立项目组到今年5月正式走向市场,不断依据用户反馈进行技术保障。这是我们技术上的成功,也是业务上的一次探索。类似这样的业务融合,将来还会做得更多更好。”

  QBOX技术本身的优越性也吸引了华为、中兴等设备制造商的关注,目前除了UT斯达康,上海电信也正与其他厂商进行商谈。

  双模小灵通至今仍未在国内上市,政策是主要因素,但是其本身也有技术缺陷。中兴通讯小灵通产品部一位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双模小灵通的技术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样成熟,主要问题在于这些产品的GSM网络制式只支持900赫兹的频段。该人士表示,国内GSM产品技术的最低标准是要支持900/1800赫兹两个频段,这就意味着目前流通的双模小灵通根本不符合入网标准。

  技术上的缺陷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用户在一些地区的边际网或者补充网覆盖区域内无法收到信号,因为这些地区的基站可能采用的是1800赫兹频段制式。

  利益之争

  市场经济时代,利益之争是永远不变的事实。一项新业务的推出可能会使一方得益,而另一方受损。新业务能否成功推行,则是各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利益博弈的结果。

  移动通信业务对固定电话的替代使得固网运营商成为FMC的最积极推动者。新球通信总工程师陆建成表示:“如今人们都习惯于将联系电话存放在手机中,而且移动资费也日益降低,越来越多的人即使是在室内也习惯于用手机通话,这使得大多数固网运营商的固话业务量都开始减少。固话移动整合将使用户的流动率大大降低,目前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移动话务量是在室内产生的,因此在固网和移动之间实现无缝漫游,重新夺回这部分本该属于自己却流向移动网的收入,一直是固网运营商一个难以释怀的心愿。”据了解,去年成立的固话移动融合联盟(FMCA)的6家成员中,5家为固网运营商,另一家则同时运营固网和移动网。

  信产部移动通信研究室主任庾志成认为,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说,FMC一方面会增加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固话领域是一个正在萎缩的领域,因此并不热衷推动FMC,甚至可以说在反对FMC。

  陆建成对记者表示:“当初我们在研发基于蓝牙技术的FMA业务时,曾经寻找了一家知名国际手机厂商为我们开发样机。这家企业同时也是移动运营商的基站设备供应商,也许是害怕得罪他们,所以拒绝了我们的要求。”

  在国内市场上,双模小灵通一直是固网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博弈的阵地。一旦双模小灵通正式进入市场,为中国电信和网通带来的最大利益在于其获得移动牌照后,能把手中庞大的小灵通用户资源平稳地转移到移动网中。另外,还可以积累双模的运营经验,在3G网络建设初期不稳定时,可以通过已经运营成熟的双模小灵通为走向成熟的3G商用网进行切换过渡,或者干脆也推出集成3G和小灵通的另外一种双模小灵通。

  然而,如果双模小灵通一旦形成一个很大的用户群体,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利益,他们将会在技术上设置互连互通的障碍或者向信息产业部求援等。

  融合并非都是赢家

  融合大势所趋,但不是所有的融合业务在未来市场上都会有美妙的前景。上海电信新业务开发拓展中心主任朱俊表示,一项新业务的推广,除了技术本身,尚有多种不确定因素,比如用户认可度、终端价格和服务成本、研发目标与用户期望值之间的差距等。对于目前市场上新兴的融合业务,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它们将沿着不同的轨迹发展。

  看涨———小灵通融合业务

  3G时代即将来临,有人对小灵通未来的市场命运不免感到担忧。但一些业内人士认为,3G与小灵通将长时期共存,QBOX和双模小灵通等融合业务的出现,将使得小灵通更具生命力。

  博通智信咨询电信行业分析师郭发明认为,即使到了3G,当初成就小灵通的市场条件并没有变,老百姓的支付能力并未因为3G到来而大幅提高,“打便宜电话、用廉价手机”的低端需求依然有效,小灵通的用户基础继续存在。

  易观国际日前发表报告称,国内3G牌照发放后,PHS网络扩容将持续减缓,但2005年后国内小灵通将会步入其发展最高峰。该报告称,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很有可能采取合作建设网,并用一张牌照,从而节省庞大的3G投入。同时,采用合作建网的方式,对业已投入巨大资金的小灵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会相对温和,小灵通系统扩容仍然有一定的空间。

  郭发明认为,虽然由于政策限制在国内市场无法合法上市,但不可否认,双模小灵通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用户的消费,通过双模不仅仅绑定了两个终端,更重要的是将电话号码锁定在一机中,在用户差异化选择的今天,双模可以说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新生事物。

  正因为看到仍然光明的市场前景,除了UT斯达康,其他厂商如金鹏、三洋、中迅天创等也都冲此而去。“越来越多参与者使得双模小灵通有了更大的市场推动力,并有可能借助市场力量来突破政策限制。如果电信运营商重组成为现实,中国电信或者网通获得移动牌照,那双模小灵通在市场推广上就不存在政策障碍。”郭发明称。

  对于QBOX,信产部移动通信研究室主任庾志成表示,小灵通信号在室内覆盖不好一直困扰着两家固网运营商,QBOX的出现帮助运营商解决了“心头大患”。“随着越来越多终端厂商的加入,固网联盟对QBOX的技术标准的规范及推广,QBOX市场发展前景应该不错的。”庾志成表示。

  看跌———WLAN手机难成主流

  WLAN手机去年在国内市场刚一现身,就被业内人士称为是固网运营商切入移动市场的利器。此前坊间也有传闻称,上海电信秘密测试WLAN手机,但遭到后者的否认。时至今日,电信网通在WLAN手机上一直未采取实质性的动作。庾志成认为,运营商们对WLAN手机保持沉默是正常的,“WLAN手机将来最多是一个补充,不可能成为主流。”

  首先,WLAN覆盖问题让WLAN手机的未来市场空间变得狭窄。运营商要利用WLAN手机突破移动市场,首先要解决覆盖率问题,网络覆盖良好才能体现移动电话的便利性。同样因为信号覆盖不佳、具有移动性和巨大资费优势的小灵通的发展受到钳制。“WLAN网络覆盖更惨,” 庾志成说,“现在WLAN技术普遍用来做所谓热点区域覆盖,就是说典型应用是在无线便携式设备比较集中的区域,如机场、星巴克等场合。试想一下,用户能忍受自己的手机只能在星巴克喝咖啡的时候才有信号,而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却什么信号都没有吗?”

  其次,规模现状决定了WLAN手机终端会比较昂贵。在目前终端产品价格和资费越来越便宜的状况下,将终端的成本再往上提,这是难以让用户接受的。“同时,如果我们国家的WAPI将来进一步修改版本,考虑一些执行的问题,那WLAN手机的开发也会受到兼容性的影响。”庾志成认为这些因素决定了WLAN手机最多是一个补充,不可能成为主流,但不排除WLAN手机在一些集团用户内有一些小规模的使用。

  “我们搞3G搞了这么多年,而基于Wi-Fi的WLAN手机才刚刚开始,离产业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市场是等不起的。是否能成为主流市场,不仅仅取决于技术先进性的问题,还有整个产业成熟度的问题。作为一种普遍的电信服务,需要一个端到端的过程,就是从端到端的整个产业都要完善,产品和技术的出现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产业环境和产业成熟度是很重要的,但在WLAN手机方面,恰恰缺乏这一点。”庾志成称。

来源:IT时报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通信融合业务羁绊上路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