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鸽:投资跟拍电影一样就是遗憾的行业

    |     2015年7月13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358

||2009-12-01

  熊晓鸽协助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麦戈文先生在中国创立太平洋风险技术基金(现更名为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在中国管理着25亿美元以上的创投资金,成为最早将西方技术风险投资实践引入中国的人。有人说他是中国风投第一人,也有人说他是中国风投第一傻。本报记者独家对话熊晓鸽,看看他眼中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机会有多大。

  我投入文化产业最深入

  1993年时,熊晓鸽做了第一个基金2000万美元,在当时已经是很大规模。“那时候谈不上激动,只是看到美国风险投资的操作,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于是老想在国内折腾一下。”那时他就和阎焱很熟,阎炎正在AIG管理大基金。记得当时有人说他是中国风险投资第一傻,第二傻说的就是阎焱。熊晓鸽有点像游击队出身,从2000万美元慢慢到今天100多倍。而阎炎一开始就是正规军,那时候在AIG基金做27亿美元,在当时是亚洲最大的资金。那时候在中国做风险投资发展空间巨大,IDG常做第一轮,翻了四五倍以后卖给阎炎做第二轮,因此阎炎经常说“给IDG做托儿很多年”。

  从上世纪80年代,IDG就投资过《计算机世界》这本传统杂志,提起这20多年来中国文化环境的变化,熊晓鸽用一句“天上地下”来形容。早前那时候没有外资进行国内投资,没有竞争性,而且负责审批的职能部门也没有现在这么门类清晰,决策过程还挺快的。

  20多年前就投资文化企业,到近几年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期间,熊晓鸽也在投文化产业,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国内风投界对文化企业投入最深的一个人。虽然承认在中国做文化创意产业有很大空间,但熊晓鸽认为,投资文化创意企业依然风险很大,投资同样要掌握艺术法则。

  机构投资者尚没大举投入文化企业

  “投资跟拍电影一样,电影是一个遗憾的艺术,投资就是一个遗憾的行业,你永远跟遗憾打交道。你投了赔了,那当时为什么投了?投了赚了,那当初为什么投少了?”熊晓鸽认为,国内文化创意企业虽然很火爆,但风险也很大,目前还没到大的机构投资者广泛进投的时候。

  “别看中国电影几百部,能够拿到市场上去放的并没有几部。”熊晓鸽说,对于文化方面的投资,一定要把问题想得简单。文化产业无非是几个方面的事情,无非是拍摄什么内容,抓住什么人,拿什么给人消费,这是一个根本的东西。所以他在过去一些年里,投的项目都是实实在在的商业模式比较清晰、知道怎么赚钱的项目。“投资忌讳一窝蜂。对我来说,电影产业还没到值得大举进入的时候。王中军的成功只是给大家增加了很多想象空间,它到底有多少可复制性?能拍商业片还能赚钱的导演又有几个?”

  像熊晓鸽这样,北京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合伙人阎焱和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合伙人沈南鹏也在探索性地投资。投资盛大、完美时空的网游挣了大钱的阎炎也投传统产业,曾跟熊晓鸽一起做了很多项目,他们最经典的案例是十分钟决定投资神州数码。沈南鹏投资的卡通动漫《虹猫蓝兔》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而且他至今还在投资保利博纳等传统的媒体公司。几年前,沈南鹏开过一个玩笑,说国内的电影票房还不如如家一个酒店的销售额,但如今这个情况正在改变,而且成长速度惊人。但他的投资依然谨慎。“在文化创意产业里面,你不能只做制作,你今天做了一部电影,成了,但下一部电影就可能不行,未来无法预知。”沈南鹏也正通过投资的保利博纳来做打造一个电影行业完整价值链的尝试,他所投资的东方风行也在从纯广告的业务模式转变为能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产品。

  总而言之,熊晓鸽表示,对于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公司,必须要为投资商规避风险,先建立起比较好的传播内容的平台,再去寻找投资人。在投资商的时间和资金都有限的情况下,会选择有清晰商业模式和有良好的平台和市场的项目,而且也很看重文化公司管理团队的水平。

转载请注明来源:熊晓鸽:投资跟拍电影一样就是遗憾的行业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