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在科技界会讲话:强调科学选新兴产业
||2009-11-25
p>
p>
今年是中科院建院60周年,中科院的成立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当时,共和国刚刚成立、战争的硝烟还没有完全散去,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共和国的奠基人就高瞻远瞩,着手组建中国科学院。因为他们懂得一个道理,就是要摆脱长期以来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不再落后挨打,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从新中国成立起,我国的科技事业就开始奠基,并和共和国一起发展、腾飞。6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科技摆在重要战略地位。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独立自主地建立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两弹一星”奠定了中国尖端科技基础和大国地位;陆相成油理论甩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杂交水稻成为满足中国粮食需求和促进世界谷物生产的“金钥匙”;载人航天成功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我们在许多重要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有影响的科技大国和经济大国。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决定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
今天在座的有许多老一辈的科学家,也有许多和我年龄相仿的科学家。我们都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见证人和实践者。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是一名地质工程师,许多老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至今难忘。去年,《Science》杂志的主编布鲁斯·艾伯茨采访我,我开头跟他说了两句话:第一,如果我不从政的话,也有可能成为一名科学家;第二,我参与领导工作以后,一直关注着科学技术工作。我认为一名好的领导者,应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具备相当的科技知识。到中央工作以后,我一直对科技工作倾注了自己的深厚感情。特别是担任总理近7年来,科技发展始终是我心头萦绕的一件大事。我深知,没有科技发展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没有中国的明天。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仅使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但资源和生态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再也不能延续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的永恒主题,人类文明进步呼唤着可持续发展和新科技革命,中国面临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要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形成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和少排放、多利用的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让中国这块美丽古老的土地,成为炎黄子孙世代繁衍生息的绿洲和乐园!
当今世界正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核心的物理学革命,加上其后的宇宙大爆炸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板块构造理论、计算机科学,这六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共同确立了现代科学体系的基本结构。自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尽管知识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基本表现为对现有科学理论的完善,没有能够出现与这六大革命性的科学突破相提并论的理论成就或重大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沉寂”至今已经有六十余年了。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初显端倪。这场新科技革命,将依赖现代化进程强大需求的拉动,将源于知识与技术体系创新的驱动。
p>
p>
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就是富于创造的民族。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赞扬说,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改变了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遗憾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代中国屡次错失科技革命的机遇,逐步从世界经济科技强国的地位上沦落了。回想一下近代以来的历史,我们有过四次发展机遇。第一次是当欧洲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时候,我们正处于所谓“康乾盛世”。康熙61年、乾隆60年,加上中间雍正13年,一共134年,当时的清王朝沉湎于“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尊,以至发展到发布“禁海令”,关上了中国通往世界的大门。对于国外的科技发明,称之为“奇技淫巧”,不予理睬。由于满足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对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麻木无睹,错失良机。第二次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的大门,洋务派发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运动,但因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对近代科学技术认识的肤浅终告失败,使中国又一次丧失了科技革命的机遇。第三次是20世纪上半叶,由于军阀混战及外敌入侵,使中国失去了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机遇。第四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的宝贵科学技术基础受到很大的破坏,我们又失去了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机遇,使我国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已经有所缩小的差距再次拉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再不能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必须密切关注和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赢得主动、有所作为。
去年9月以来,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挑战。这场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扩散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中国经济也受到严重的冲击,主要是外部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凸显,一些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速明显下滑。我们及时果断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坚持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立足点,努力做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政府调控与市场作用相结合,促进增长与改善民生相协调,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比较快地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短期的困难和长期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突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只有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因此,在经济积极向好的趋势得以巩固的时候,应该而且必须开始考虑长远的事情。长远的事情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科技和教育。要使中国真正走在世界的前列,必须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有一支富于创新的人才队伍,这是中国发展的后劲之所在、力量之所在。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和电动机逐步取代蒸汽机,创造了电力与电器、汽车、石油化工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同时大幅提升了机械、冶金等产业的发展水平,工业文明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20世纪最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电子产业迅猛发展带动了一批高技术产业崛起,推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逐步到来,有别于以往工业革命的新型人类文明形态正在形成过程中。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最近又两次提出美国科技的主攻方向,包括节能环保、智慧地球等。欧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将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从高新科技特别是生物制药等方面,加强产业竞争的优势。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我们必须目光远大,把握机遇,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怎样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是我最近一个时期重点调研和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觉得,战略决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产业化这四个方面的储备决定着未来。我们已经作出并将继续完善战略部署。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些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安排,体现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我国科技发展战略方针。
转载请注明来源:温家宝在科技界会讲话:强调科学选新兴产业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