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泄露了我的个人信息?
||2009-11-23
p>
p>
推销电话 对事主了如指掌
近日,市民夏先生遇到一件怪事:他和父母分别接到陌生来电,邀请他们一家参加某公司组织的商业活动。对方在电话中一一叫出夏先生和父母的名字,显然对他们的家庭关系了如指掌。夏先生越想越害怕:他与父母分住两个不同的小区,这些人到底从哪里得到自己和父母的信息呢?
朱女士自从生孩子以来,她的手机就没有安静过,推销胎毛笔、奶粉、婴儿保险、宝宝周年纪念照的陌生来电一个接一个;从孩子3岁起,各种早教培训机构的推销电话又接踵而至。朱女士总结说,这些电话对时间掐得很准,推销的产品总会随着宝宝的成长阶段适当调整。这让她心生狐疑:谁在窥视我的宝宝?
王先生去年打算在锡买房,从他在房交会上留下联系方法那一天起,就不时接收到推荐各种房源的来电。当他买下某楼盘住宅后,又先后接到十多个装修公司打来的电话,让他防不胜防。他很想追问:谁在第一时间泄露了他的购房信息?
信息泄露随时发生防不胜防
根据记者的采访和观察,信息泄露的渠道有很多。就孕妇来说,孕妇在医院待产过程中,常有推销婴幼儿奶粉、胎毛笔等商品的人员进入病房,孕妇接受某些产品或服务时,就可能留下个人信息。有些推销人员还会溜进医院,偷看产妇病历卡上的个人信息。当然,也不排除有部分信息是从医院内部人员手中流出去的。
从购房者来说,与中介、开发商登记求购信息,或者签署《购房意向合同》时,往往会被其他楼盘或装修公司盯上。逛超市的时候,为了办会员卡或积分卡,有些市民也会留下联系方式;在银行办理信用卡时,也需要顾客留下详细的个人和家庭信息。
除了这些“主动”泄露的信息,还有些是“被动”泄露的。例如商务人员、公务人员经常出席各类会议等活动,主办方往往会在入口处放置一个名片碟,请大家留下名片,如果这些名片未被妥善保管,后果可想而知。王女士今年以来多次接到北京某电视购物公司的电话,但自己从来没有参加过电视购物,这不禁让她怀疑是之前在北京出差时留下的名片泄露了信息。
陌生来电引起了市民的反感和担忧,网友们也纷纷交流探讨。近日,网友“失望中绝望”在本地论坛上留言:最近经常收到陌生电话,大多是推销保险的,很奇怪的是他们都知道她姓甚名谁,还知道她的其他一些个人信息,引起她极大怀疑,再三追问,才得知资料来源于新区人才网。这时她才回想起来了,她是2008届毕业生,去年有大半年的时间都去新区人才中心找工作,留下了简历,由此她怀疑用人单位没有妥善保管好应聘人员信息,才造成信息泄露。
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可追究刑责
个人信息泄露的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的信息都是标价出售,例如产妇信息是3元/条,当事人打官司的信息是1-2元/条。信息公司买入各种信息,经过初步分类和甄选之后,再高价卖出。张小姐在一家早教机构工作,最近她接到市中心某信息公司的电话,称愿意以3万/月的价格,把他们掌握的目标客户群信息打包卖出。
记者就此事咨询了律师。据悉,上月15日,我国出台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四)》,在这次司法解释中,增加了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等罪名。今后市民遭遇个人信息泄露时,可以直接到公安机关报案维权。
但律师也强调,虽然罪名已经有了,但是“个人隐私”的界限在哪里依然不明确,目前非法信息和合法信息仍然混杂在一起,迫切需要尽早规范。律师提醒市民,市民的个人信息要做好保密工作,不要轻易泄露,更不要随意在马路边的商业调查人员那里留下信息,尤其是身份证号码等。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谁泄露了我的个人信息?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