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服务外包,政府还得加把劲

    |     2015年7月13日   |   产业观察, 会员服务   |     评论已关闭   |    1638

|阿难|2009-10-08

服务外包已经成为IT产业新热点。在年初国务院批准北京等20个城市成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后,日前,央行、商务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商务部与包括P&G、可口可乐、Kodak、Sony等22家跨国企业签订了《促进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据说,目前有7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与商务部有了初步协定,中国政府正在促使这些企业,在剥离非核心业务的过程中,将外包服务尽快转移到中国。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初步设想,到2013年,争取200家著名跨国公司将可剥离业务外包到中国。

毫无疑问,从“Made in China”到“ChinaSourcing”是一次巨大的产业进步,好处难以计数。特别是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制造业出口连续下挫,甚至有专家认为,中国制造业出口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以服务外包为主的服务业出口,增长态势毅然强劲。统计数据表明,今年1-6月,中国承接的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为25.6亿美元,同比增长30%以上,成为危机下逆势上扬的亮点。

将世界顶级企业服务外包业务引入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有愿望有决心是好的,但要克服产业发展中的主要困难,光靠愿望和决心还远远不够。与全球服务外包强国——也是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主要竞争对手——印度相比,中国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缺乏“技术蓝领”,其次是存在语言障碍。随着近年来扩招后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大幅增加,前一个问题被认为解决有望,大量就业无门的大学毕业生,甚至被有关研究机构称为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人口红利”。

但语言障碍的解决就不这么容易了。全球服务外包领域的大客户,主要来自以美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服务外包业务本身需要大量的信息沟通,与中国相比,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印度优势明显。据说,现在国内承接的很多外包业务是从印度企业转包的,但印度“截留”了绝大部分利润。

期待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员工达到印度人的英语水平,同时不能丧失人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显然难以一蹴而就。很多外企员工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宽泛的社交领域熟练驾驭英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仅在工作范围内和外籍人士有效沟通,就容易很多。以此类推,如果“技术蓝领”具有足够的业务能力,在专业范围内的英语沟通,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但首先是要有足够多的称职“技术蓝领”,这样才能长期保持劳动力成本的竞争力。

现在的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尽快培养足够多的外包服务蓝领”,一种快速有效的做法是继续发挥政府的产业主导作用,政府部门、大型公共事业机构和大型国企身体力行,将自身的IT服务转移到外包服务企业。这样不仅可以强力推动外包服务企业成长,稳步提升外包服务行业就业人数和人员素质,而且能够加快外包企业和从业人员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为承接世界顶级企业的服务外包打下扎实的业务素质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岗位培训、专业英语培训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英语水平。

所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但金刚钻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各级政府要想加速发展服务外包产业,除了出台各项优惠鼓励政策之外,还得再加把劲,将自己的IT服务交给专业服务外包企业打理。如果真能如此,起步不算早的中国外包服务产业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日子,也许就在不远的明天。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发展服务外包,政府还得加把劲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