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机遇——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来有为
||2009-08-31
p>
p>
把握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发展趋势,抢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机遇,加快我国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如何破除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抢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机遇?记者就这一问题 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来有为。
充分认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
生产性服务虽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却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或缺的增值活动。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分工专业化的日益深入,许多发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呈现出“服务化”特征,经济重心已经从原来的制造业转换到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
记者:近年来服务业发展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发展中处于什么位置?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来有为:谈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必须要谈到生产性服务业在生产环节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和在服务业中所涵盖的领域。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相对应,是按照基本功能对服务业进行的分类。生产性服务业在理论内涵上,是指在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中投入的中间服务,也可称为“中间投入服务”或“配套服务”,它能够满足制造业、商务活动等对服务的中间使用需求。从表现形态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两种形态:一种是仍然包含在制造业等产业或者部门当中还没有外部化的非独立形态;另一种是已经从制造业等产业或者部门独立出来,实现外部化、市场化的服务业形态,与这种独立形态的生产性服务相对应的产业部门就是生产性服务业,也就是市场化的生产性服务提供者的集合。
虽然世界各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标准还不统一,但普遍认为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行业构成生产性服务业的主体。我国国家统计局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房地产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科研等行业。
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征和发展潜力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部分,发展现代服务业应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和突破口。虽然生产性服务业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却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增值活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细化和深化专业分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现代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上个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开始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方向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研发、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猛。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带动下,许多发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呈现出“服务化”的特征,经济重心已经从原来的制造业转换到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进入新世纪(31.71,-1.10,-3.35%),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加速了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融合,促进了一些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服务外包、互联网信息服务、通信增值服务、研发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均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改善,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地区正在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比如,去年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已占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73%,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约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60%,形成了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和流通服务5大类行业支撑格局,生产性服务业正在成为支撑北京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全球经济仍在经受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把握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发展趋势,抢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机遇,加快我国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就业,巩固经济企稳向好势头将发挥重要作用。
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新趋势
全球生产性服务业正日益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制造企业服务化趋势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加速;集群化发展特征日益显著。
记者: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和新趋势,您认为哪些方面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来有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对传统产业积极进行信息化改造,引领着产业结构向知识、技术、服务密集的方向升级,催生了电子商务、IT服务、呼叫中心等很多新兴产业和服务方式,推动了服务业的国际产业转移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拓宽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这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出来一些新特征和新趋势需要引起重视:
第一,产业融合日益深入,部分制造企业向服务提供商转型。很多企业依托制造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企业再造和并购重组等方式,从销售产品发展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部分制造企业实现了向服务提供商的转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制造企业服务化”。“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发展路径和典型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模式是依托制造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二种模式是从销售产品发展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第三种模式是从制造企业转型为服务提供商。
第二,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加速,服务外包发展潜力巨大。全球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服务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深入,使各国从侧重于制造业的对外开放让位于更加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模式。尽管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领域,但生产性服务业向我国的转移明显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重要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表现形式主要有3种:一是服务外包。据统计,2004年全球服务外包业务总额为3040亿美元,2007年为4736亿美元。服务外包的增长速度不断提升,2005年至2007年平均增速约为20%。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我国企业承接的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二是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也就是跨国公司将一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三是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一趋势不可逆转。今后我国需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能力。
第三,集群化发展特征日益显著。生产性服务企业不仅在制造业产业集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自身也依托集群化发展提升了市场竞争力。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集群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行之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第二,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和支撑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第三,依托产业集群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引导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竞争力,正日益成为国际上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向。
紧抓机遇多举措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抓住机遇多举措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需要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努力推动集群化发展;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记者:今后应从哪些方面着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
来有为: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和重要性来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都将面临着难得机遇。去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更是坚定了世界各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心。我们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紧抓机遇,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一是转变发展理念,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要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能够有效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特点,加强产业规划协调,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对生产性服务业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减轻企业负担,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融资渠道,帮助解决中小生产性服务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尽可能地帮助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中小生产性服务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为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成长创造支撑条件。可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增加对信用担保公司的支持,提高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租赁公司对中小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支持力度。要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公平准入条件等举措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创造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可设立专门支持中小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的小额贷款公司,鼓励风险投资公司进入生产性服务业,有效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融资渠道。
三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发展。要积极发展园区经济,改善产业配套条件,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发展。要培育创新型企业,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发挥龙头服务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作用。
四是加强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高素质服务业人才仍短缺。要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各类生产性服务业所需人才,构建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体系。要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积极吸引和聘用国内外高级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要针对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职业培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
与此同时,还要通过服务业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以及服务品种的创新,促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标准的引进,支持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研发服务、广告、会展、互联网服务等发展潜力巨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带动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抢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机遇——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来有为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