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信破灭背后媒体漩涡:从宣扬到集体倒杨

    |     2015年7月13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315

||2009-08-28

< p style="text-align:center">杨永信在上课

< p style="margin: 5px 0;text-align: center">杨永信在上课

  近日,中央电视台先后在《新闻调查》和《经济半小时》栏目中分别播出《网瘾之戒》和《网瘾少年成了谁的摇钱树?》,再次曝光杨永信使用电击治疗网瘾的黑幕,并披露我国网瘾戒治行业的规模高达数十亿元。节目一经播出,即在坊间引起激烈讨论。杨永信本人,及其从事的网瘾治疗行业,再一次被舆论推上了是非争议的风口浪尖。

  然而,就在一年多前,杨永信还是媒体争相报道的“网瘾拯救者”。为何时隔仅一两年,杨永信就从“杨叔”变成了“羊叫兽”,从媒体的宠儿变成被集体声讨的对象?充斥着暴力与暴利的网瘾治疗行业如何浮出水面?

  从大肆宣扬到集体“倒杨”

  临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主任杨永信在网络上首度成名,源自2008年夏季,中央电视台《第一线》栏目播出的系列纪录片《战网魔》。纪录片以赞扬的口吻介绍了杨永信治疗青少年网瘾的相关事迹,并请多位“盟友”现身说法,力证自己均在“杨叔”的治疗下,痛改前非,重获新生。

  2007年至2009年初之间,以《大众日报》、《鲁南商报》、《齐鲁日报》、《家庭》等为代表的一批媒体也曾对杨永信在治疗青少年网瘾方面所作的努力大加赞赏,并将网瘾戒治中心的治疗效果称为“奇迹”。

  媒体的报道,使得许多家长慕名而来。根据媒体报道,杨永信运用其治疗手段成功地使近3000名青少年摆脱了网瘾,获得了部分家长和舆论的好评。然而,2009年4月起,一批自称曾接受杨永信治疗的孩子在百度贴吧上发的帖子却令人毛骨悚然:所谓治疗,其实就是使用药物和电击!

  网络讨论的甚嚣尘上,吸引了平面媒体的介入调查。《21世纪经济报道》的郭建龙是目前可查的最早对此事进行关注的记者。经过实地走访和采访被治疗者后,郭建龙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暗访调查报道。4月23日,云南《都市时报》使用了郭建龙的采访材料,刊出了《暗访杨永信网瘾戒治中心:杨永信和传销一个样》。这是平面媒体对于杨永信黑暗王国的第一次曝光。

  2009年5月7日,《中国青年报》整版报道了记者白雪和王烨捷对杨永信及其治疗中心的调查(《一个网戒中心的生态系统》、《“戒网专家”电击治网瘾惹争议》、《谁都想在网瘾治疗市场分杯羹》等)。两周后,《南方人物周刊》也刊登记者杨潇采写的《杨永信网戒中心的86条规定》等文章,证实13号室里确实有电击疗法,并详细描绘了该网戒中心内部的日常规章管理办法。两家报社的重量级报道均被广泛转载,在坊间引起热议。

  然而,令网瘾治疗行业进一步引起社会关注的导火索,却是8月4日《南国早报》刊登的《网瘾少年进训练营12小时后身亡》—16岁少年邓森山被父母送入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戒除网瘾”,十多个小时后,就被“教官”活活打死,其血腥暴力,令人不寒而栗。此后,《法制日报》、《广州日报》等多家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关于形形色色的网瘾戒除中心管理混乱、暴力与暴利并存等问题,终于浮出水面。

  真相为何总是迟到

  8月1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网瘾之戒》,披露临沂第四人民医院网瘾戒治中心所使用的DX-2A型电休克治疗仪是非法产品。八天后,即23日,《经济半小时》又播出《网瘾少年成了谁的摇钱树?》,称我国网瘾治疗行业规模已达数十亿元,指出网戒机构缺乏监管,“不少机构利用家长病急乱投医的心理牟取暴利”。

  央视这一动作,被不少网友称为“自打耳光”。在短短一年时间,一些媒体对于杨永信的报道近乎180度的前后变化,更是让北京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胡泳感触颇多。

  “今天再回头去看当时的那些所谓纪录片的画面,仍然是惊心动魄的。”胡泳说,以前某些媒体不负责任,对未经证实的消息大肆宣传,甚至对杨永信进行个人包装,“这些做法都应遭到谴责”。如今,央视两个重磅节目相继对杨永信进行披露,挖掘更多信息,“值得赞扬”。

  回顾各大媒体关于此次网瘾话题的报道与讨论,胡泳认为,一些媒体只顾寻找骇人听闻的消息,而忽略了对“网瘾”评价标准的问题的讨论。“何谓‘网瘾’?这就连精神科医生、卫生部专家都无法提供具体的界定标准,有人提出‘每天上网超过6小时就是网瘾’的观点,这个标准是如何制定出台的?它是否符合科学规律?媒体都应该加以讨论,而不是疯狂转载和引述。”

  此外,胡泳认为记者应该进行实地调查,而不能根据单一的消息源进行报道。比如说,有人认为网瘾对于青少年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危害,必须要戒除掉,即使是采取一定的惩罚,甚至如杨永信电击的极端方式。但这只是一方说法,应该多方求证。应该去了解网瘾孩子和父母各自的心态,分析这种网瘾治疗机构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因素。

  尽管新闻的螺旋式发展允许媒体在不同报道中对真相进行校正和追踪,但是有些属于既定事实的新闻事件和人物,考验的则是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错误的报道是可以而且应当避免的。胡泳建议,媒体应该用专业主义的标准要求自己,而不能轻信采访对象的一面之词,在不自觉中变成“软广告”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网瘾根本不是病

  8月18日,美国华盛顿一家电视台报道了美国继中、日、韩之后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网瘾治疗机构的消息。据称,没有电击、暴力、药物等疗法,美国网戒中心配有心理医生、户外活动组织专家、网络专家等,其中一项治疗方法是让患者照顾小动物。

  为何发源于西方的因特网反而最早在亚洲引发了“网瘾”之争?为何中西方治疗“网瘾”的手段如此迥异?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专家均表示,其根本原因,在于东西方教育方式的不同。

转载请注明来源:杨永信破灭背后媒体漩涡:从宣扬到集体倒杨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