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泡沫:种下危机的种子

    |     2015年7月12日   |   会议会展   |     评论已关闭   |    1276

|赵菲|2009-05-14

两张桌子拼在一起,毛绒玩具、水杯、毛巾等赠品一溜摆开,3名工作人员不停地招揽过往的行人——这就是商场门口某银行推广信用卡的场景。

“现在一天能办三四十张吧,前两年业务更好做,一天能办五六十张。”这家银行的业务员小李说。

据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12月30日公布的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信用卡发卡量为13145.67万张,信用卡期末信贷总额8910.47亿元,同比增长70.9%,是2006年同期的3.5倍。而在2003年,国内信用卡的数量还仅为300万张。几年间,信用卡数量的增长可谓异常迅速。

然而专家表示,在庞大的发卡数字背后存在“泡沫”,一主多卡、睡眠卡、恶意套现、欠款不还等现象普遍存在。

“泡沫”有多大?

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王小姐不知不觉中已经拥有了10张信用卡,“有的卡并不是自己主动去申请的,银行会自动送上门来,常用的其实只有两三张”。

实际上,一人拥有多张信用卡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中国银联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国内一人拥有2~3张信用卡的比例已达50%,其中有1%的人拥有信用卡超过8张。由此可见,信用卡累计发行量1.3亿余张的数目存有多少水分?

过去5年间,基于中国信用卡行业“发卡300万以上才能实现盈利”的“咒语”,各发卡银行在过去数年间均以快速提高发卡量为第一要务,广告轰炸、“扫楼”、直邮、设摊等营销方式层出不穷。从高收入行业管理人员到政府、事业单位等“工作与收入稳定”的中产人群,再到近年来逐步向大众人群渗透——大学生、未成年人、低收入人群也成为银行“亦步亦趋”的信用卡客户。

中国银行银行卡资深专家聂俊峰指出,在信用卡行业的发展中,很多银行忽视了品质,而是选择了盲目希望半年内就能发卡100万张,甚至一年300万张的做法。当然这主要是由于信用卡市场是新兴市场,银行难免先进行“圈地”。一方面尽量放低门槛,在审核环节轻易放行,另一方面给出了尽量高的透支额度。但是,片面追求发卡量的经营战略就没有时间建立真实完善的数据库。比方说,有些银行为了发卡就压任务给下面的分行,分行为了完成指标,随便填充客户,为了缩短审批过程,甚至请银行工作人员代填表格,造成数据信息可靠性差。于是,虚高的发卡量导致“睡眠卡”比率过高,客户群体高度重叠,一人多卡现象普遍。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在北京、上海两地所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在银行的普通客户中只有40%了解其账户所在银行信用卡,已办理者不超过30%;而银行“贵宾理财”高端客户中,了解并办理账户所在银行信用卡的不超过20%。同时调研结果显示,银行客户金融资产规模越高,对该银行的信用卡产品的了解越不明显。由此可产生的商户回佣和可生息资产与庞大的发卡量并不匹配。课题组提出,这些状况均说明盲目“囤卡”并没有有效地发掘潜在客户。

交通银行沃德财富中心理财专家徐杨对本刊记者说:“从理财的角度看,一般情况下,客户常用的也就是一到两张信用卡,因为‘养卡’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一张信用卡光年费就要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虽然现在多数信用卡都规定在一年内消费几次就可免年费,但是,卡多了就难以管理,难免会有疏漏,甚至有些是遗漏还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常用的信用卡比例不高。”

有业内人士也指出,在已发放的1.3亿张信用卡中,除去睡眠卡、叠加持卡,真正的持卡人只有4000万人左右,这就意味着超过六成的卡处于休眠状态。

“类次贷危机”?

在大规模发卡的情况下,欺诈风险是国内信用卡行业的最大风险,尤其是套现行为。专家认为,客户基础扩大之后,使用信用卡循环信贷更多集中于中低收入人群。当这一风险与经济周期的调整相叠加之时,信用卡不良率必然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银行工作人员举例,由于发卡率过高,如果5个银行各给同一个客户2万元的额度,这位客户实际上就变成了10万元的信用额度。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获得了多家银行的信用卡后,其信用额度也在成倍增加,这样很多风险就被忽略掉了。如果他向每家银行套现2万元,5家银行就能套出10万元,比申请贷款方便多了。

一位利用“信用卡套现”取钱的投资者对本刊记者诉苦,“股市不断地跌,我的股票缩水一大半了,更惨的是,我炒股的钱都是从信用卡里‘套’出来的。”由于前两年股市火爆,她在朋友的怂恿之下通过信用卡套现“低成本地”拿到很多的钱,然后将钱都投入到股市中去。在大牛市中赚到钱后,除掉套现的成本,盈利依然丰厚。

“客户套现后拿到钱,用途银行不知道,但很可能被投到股市中了,最后钱就有可能回不来。还有很多小企业,前两年经济形势好,企业效益也普遍不错,银行给这些企业的授信额度也比较高,而很多小企业通过套现等手法把这些额度用作流动资产。现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这些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因此直接形成了信用卡的偿还风险。”一位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的负责人指出。

据中国银联的不完全统计,2007年,仅信用卡套现金额就超过2亿元,同比上升45%,已确认的套现商户数量达54000多家,同比上升547%。此外还存在大量待核实的套现嫌疑商户。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从美国次贷危机来看,一旦个人还款能力出现问题,或经济环境出现较大波动,房贷、车贷、经营贷款等个人消费贷款的偿还风险就很有可能转移到信用卡业务中。而信用卡发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会在日后某一个时间内放大而成为风险,尤其是在经济环境起伏较大的时期。他说,仅在两年之前,我国信用卡不良率仅仅保持在1%左右的水平,但是,现在信用卡不良率已上升至3%左右,这种不良贷款率增长的速度是惊人的,应引起充分重视。上亿张卡在外面,持卡的人本身不一定是坏人,但不能保证在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的时候不会发生某些问题。在股市、房市下跌,通胀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信用卡风险将呈放大趋势,产生雪上加霜的效果,雪球越滚越大。

建立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专家指出,所谓银行卡风险,表面上看,只是银行卡本身这个小的金融工具的风险,反映在银行上是一种风险。但是,实际上反应的是整个中国社会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和建设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措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中心秘书长曹红辉指出,比如一个人开了一张卡,做了一个借贷的行为,一旦出现了违约风险,如果能跟其他的就业、借贷的行为,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上的行为相结合,形成相互的制约关系,可能会对制约整个的信用风险起到作用。也就是说,不仅仅是通过监管当局或者是行业协会制订一些银行的操作性规范,当然这些规范是必要的,但是片面的靠这些规范是不行了。需要建设一个系统性的风险管理体系,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或者是有效地遏制银行卡在发展过程中的风险。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主任贺力平对本刊记者表示,金融创新的基本原则就在于防范风险,因此,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保障消费信贷健康发展的根本。他说,“加快消费信贷领域的专门立法进程,健全、完善现有的消费信贷法律条款,明确和加强对利用消费信贷套取银行信用、损害消费者合法经济利益行为的惩处力度,是积极维护合理金融债权,保证消费信贷业务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东亚银行信用卡部主管叶高峰深表赞同,他指出,要防范信用卡风险得注意三方面的问题。首先,应该是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这需要政府和银行卡协会做大量的工作。其次,要协调银行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因为银行之间也是互相竞争的,但这个竞争应该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应该有一个互相合作的机制。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信用卡持卡人一定要珍惜个人的信用。

“1999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参加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消费信贷的发展,但还不够。金融创新要与社会制度、法律体系一致,欧美国家之所以不断推出金融创新,与欧美良好的个人信用体系有关系。”北京大学经济学系副主任苏剑在采访中对记者特别强调说,在美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保险号码”,身份证号、银行帐号、税号、信用卡号、社会医疗保障号都与之挂钩,个人的每一笔收入、纳税、借贷、还款都记录在案。银行借助网络系统可以迅速查询每个人的信用情况,及时掌握借贷风险,做出决策。对个人来说,甚至连上学、找工作都会根据社会保险号码参考在银行的信用记录,作为衡量道德水平和责任心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有违纪行为,则寸步难行。因此,我们应该借鉴,进一步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对信贷者实现自始至终的跟踪和监控。

转载请注明来源:信用卡泡沫:种下危机的种子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