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试客渐成规模 试用营销受青睐

    |     2015年7月12日   |   会议会展   |     评论已关闭   |    1187

||2009-03-15

像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为汉语语汇带来了一波革命性更新一样,今天的互联网应用似乎也正在某种程度上扮演此种角色。尤其进入Web2.0时代以来,多数人经常会猛不丁就发现,原来自己又落伍啦,坊间又兴起了新词汇,而自己却一头雾水。 
 
黑客、博客这类词语早已成为汉语界的老前辈,如今,至少有20多个“X客”正在成为汉语词汇家族的新成员:维客、威客、晒客、拼客、换客、推客、印客等等。每一位“客”的诞生,都代表在新技术爱好者的推动下,网络社会又出现了一种渐成规模的新现象。“试客”,就是最近两年来兴起的一个新词汇。

所谓“试客”,比较公认的定义就是:在购物之前,先通过互联网第三方的试用网平台免费索取商家的试用赠品,经过试用后才产生购买行为的网民。而与这一群体共生的种种相关商业形态,就形成了所谓的“试客经济”。事实上,是来自厂商的营销需求催生了试客经济。试客们参与的,其实是一场试用营销活动。

试用营销的概念来源于国外,比较常见的英文表述是“test marketing”。由“test”这个词可以看出,它应该是带有某种新产品测试性质的试用。国外最早就是将这种方式用于新产品测试中。由于每一种新产品在面市之前,厂商都无法判断这种产品是否会受市场欢迎,因此在产品研发出来之后,厂商会首先在小范围群体内投放产品,请他们先行试用,根据他们的使用体验对产品做出改进,然后再大规模投产面市。最早的产品试用者其实就是“产品检验员”,是企业的固定人员,后来为了进一步扩大产品试用反馈的范围,厂家开始向外招募志愿者来试用产品,这就是早期的“试客”。后来,试用营销逐渐成为很多新品牌进入市场时选择的主要推广方式。比如前些年,化妆品品牌DHC就通过免费试用装的推广打开了中国市场,获得了相当不俗的市场业绩。现在,很多成熟的品牌为了开发新客户,也开始选择试用营销的方式。

在本质上,试用营销就是一种体验营销。先试用后购买,这种方式其实是一种相当传统的手段。但是,只有在实现了最快速最直接的互动与反馈的Web2.0时代,这种方式对企业来说才具有更广泛的实质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批试客网站应需而生,它们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搭建了专门的沟通平台,其主要的运行流程就是:为注册用户提供一套身份认证系统,用户可以用自选的方式挑选网站上所提供的各种试用产品,包括配送在内的整个过程都不产生任何费用。参与试用的用户需要做的只是填写一份试用后的体验报告,并提交给网站,由网站整理汇总后反馈给提供试用产品的企业。从2006年起,中国国内陆续出现了很多试客网站,比如“试客联盟”、试用网、365体验网等等。这些网站中,有的为多种类型的产品提供试用,从消费电子产品、家庭日用品到化妆品无一不包;也有的只提供某种专业类产品,比如365体验网就是一个专门服务于母婴用品市场的平台。

这一类网站的盈利,目前主要来源于合作企业的品牌推广和数据购买。对企业来说,这是个成本不高,但又很有实际意义的选择。进入网络时代之后,相比传统媒体营销,网络营销的种种好处,比如推广效果可以数字化,可以获取大量用户数据库资源等等,一度吸引了很多企业在门户网站广告投放、搜索竞价等传统网络营销手段上投入了大量成本。但是企业很快就发现,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和海量用户,经常导致营销的无的放矢,很难实现精准营销的目标。而在试客网站上,由于很多用户基本上都是以购买为导向而参加试用活动,在申请和获取免费试用品的过程中,必须提供真实的身份和地址信息,因此可以有效避免传统网络营销中类似身份伪造、恶意点击等欺诈行为的困扰,获取真正有效的用户信息数据库资源,从而实现精准营销。同时,试客网站也为试客提供了交流平台,厂商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用户使用体验的真实信息,从而实现产品与用户的良性互动,实现真正的“产消合一”。

这是一个“看上去挺美”的新商业形态。这种形态中包括了三个利益相关者:试客本身,提供试用平台的第三方网站以及提供试用产品的厂商。三者组成了一个价值生态链,看上去,三方都能从这个生态链中各取所需:试客们既可以得到很多吃免费午餐的机会,又可以为大家的理性消费提供有效向导,试客网站可以通过与厂商的合作获取真金白银,厂商的好处已无需再赘述。但是,在这种理想景象的背后,其实还蕴藏着种种不稳定因素。

首先从试客的立场上来说,在试客网站上注册真实信息是扮演试客角色的必须步骤,这就为试客带来了泄露个人隐私的巨大风险。个人信息随时都可能被网站和厂商“转卖”,事实上,很多试客在享用免费午餐的同时,就正在深受私人信息泄露带来的垃圾短信、垃圾邮件等困扰。此外,由于是免费试用,有些商家无法保障产品的品质,试客经常也会忽视与网站和商家签订明确的权责协议书,一旦出现事故,就很可能面临困境。

同时,从厂商的角度来说,这种“免费午餐”催生了一大批“白拿一族”,他们申请试用品的目的并不是为理性消费提供向导,其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尽可能多地申请到免费试用品来减轻消费压力,有些人甚至将之视为一种实现“经济型奢华”生活的捷径。这种类型的试客,尽管也会因为程序的需要而提交产品使用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厂家的品牌推广,但对厂商的利弊显然很难清晰界定。

此外,对消费者来说,一批有可能由厂商雇用、专门对产品发表正面言论的“职业试客”的存在,也可能对他们的消费产生误导。有业内人士评论说,试客网站事实上就是数据库营销公司,无论对品牌的有效传播还是消费者的消费向导都意义不大,这种批评可能也有其一定的依据。在这条试客生态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的问题,都将对试客网站能否发展出稳定的商业模式产生直接的影响。

截至2008年底的统计数据是,中国的试客群体目前已经发展到330万人的规模,人们断言,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这支队伍也许会以更快的速度壮大。裹挟了众多利益群体的试客经济将走向何方?这还是一个有待时间来回答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源:网络试客渐成规模 试用营销受青睐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