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结构转型,外包突破

    |     2015年7月12日   |   行业要闻   |     评论已关闭   |    1134

||2009-03-14

计世网13日消息(陈淑娟)   2008年底,重庆市启动了“聚焦软件外包——转危为机反周期特别行动”,并提出了“中国软件服务外包前沿城市”和“中国在岸外包的引擎”两大发展目标。决策之前,重庆市信息产业局局长沐华平和他的团队仔细研究了国际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危机、产业转移、4万亿计划、扩内需、保增长等,无一不在他们的关注之列。对于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沐华平也保持了他对宏观大势一贯的高度关注,并做出了解读。

《计算机世界》: 重庆市信息产业在创新方面有怎样的成绩和举措?

沐华平: 创新型国家落实到信息产业的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加大研发投入、抢占信息技术的制高点。根据我们的统计,2008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5%,较上年增加0.2%。

2008年,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获得重大突破,重邮信科“TD-SCDMA终端核心芯片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天海公司“LED芯片手术无影灯”等5个项目获得2008年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截止目前,全市信息产业领域已获得18项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国家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名列西部第一。

《计算机世界》: 作为西部的重点城市,重庆市信息产业形成了怎样的特色优势产业?

沐华平: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镇,重庆市信息产业综合考虑了全国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找到了软件外包这个突破口。

重庆建成了全国最大的023本地电话网,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省级互联网交换中心,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宽带高速城域网和数字电视基础平台,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400G。毫不夸张地说,目前重庆的信息基础设施条件不弱于全球任何一个城市。

正是这样良好的信息基础条件,吸引了众多知名IT企业到重庆投资。惠普公司已有“四朵金花”落户重庆; IBM、微软、甲骨文、霍尼韦尔、NTT DATA、富士通、中兴、华为、中科院软件所、基础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内外知名软件研发机构纷纷落户重庆。巨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和带动效应还将逐步显现。

《计算机世界》: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人才强国战略,而人才也是重庆市信息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在培养、引进人才上,重庆市又是怎么做的?

沐华平: 刚刚过去的1月份,我们启动了“重庆市软件外包中高级人才百人深造计划”,由信息产业局资助重庆的软件外包企业选派中高级人才赴海外深造,提高他们的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水平。这项计划也是重庆建设IT“人才池”的重要内容。

其实,重庆地区人才资源丰富,拥有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57多所培育IT人才的高等院校,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约15万人,加上中等职业教育,每年毕业生达40余万人。

但是这些人才还远远不够。为了引进高端人才,重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和措施。比如,对重点项目正式录用的一定数量的软件人才提供1000元~5000元人民币/人的人员培训费补贴; 为国际知名软件企业提供或建设符合要求的办公场所,并给予2~3年的免租期等。

《计算机世界》: 工作报告中多处提到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您看来,信息产业在其中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重庆市有什么探索?

沐华平: 不久前,重庆市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列为首批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两化”融合试验区将重点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由大到强的战略目标,以创新为驱动力,以实施重大项目为依托,着力抓好“三个统筹”。一是在企业层面,统筹设计、制造、管理、物流等各个环节信息化,以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是在行业层面,统筹加快发展信息产业、生产服务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优化产业结构; 三是在政府层面,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健全完善的政策支持措施,以发挥政府的宏观导向作用。

同时,我们也计划启动一批重点项目,如新产品网络化协同设计开发、工业装备数字化提升、供应链信息化、信息化节能降耗、机构分离与业务流程再造等若干重大工程。目前,重庆市“两化”融合实施方案正在等待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批复,一旦条件成熟,我们将尽快启动“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工作。

转载请注明来源:重庆:结构转型,外包突破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