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挂号商业化是现阶段医疗改革的有益尝试

    |     2015年7月12日   |   行业要闻   |     评论已关闭   |    1224

||2009-02-24

近日,有关“预约挂号商业化”的新闻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时有质疑之声,但笔者认为,这一举动在现阶段医疗改革中可以称得上是有益的尝试和必要的补充。

所谓预约挂号,是指就医者通过登录互联网站、发送短信或拨打预约电话的方式提前实现远程就医咨询和就医预约。预约挂号是医院管理系统信息化,用高效和合理的分配方式对医疗资源进行配置,是顺应信息化医改要求的有益尝试。

问题的关键在于将这一有益于民的举措商业化是否合理?众所周知,我国的公共医疗投入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显示,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4.7%,低于巴西的8.8%、墨西哥的6.5%和土耳其的7.7%,更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投入不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也就在情理之中。一方面专家呼吁相关机构从百姓就医过程中“挂号难、排队难、缴费难”等现实问题入手,建议并不排除在政策有效监管之下引入第三方商业资本的可能性。

中国移动12580、中国网通、中国电信、上海市卫生局下属上海助医网,在各地也开始提供各种便捷式的预约挂号服务,同样受到大家的欢迎。在广州市的一些三甲医院,预约挂号比例已达到总就医量的30%以上,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就预约挂号这一业务本身来看,理应隶属于医院管理服务内容的一部分。但长期以来由于系统搭建成本高等原因,该领域的信息化一直得不到落实,医患矛盾逐步升级。2005年前,“北京市预约挂号一卡通”由政府独立承担运营,但由于资金有限,老百姓投诉特别多,受益人群特别有限。而爱康国宾参与之后,利用其技术力量,把16条电话线增加到160条,支持网上预约的服务器由3台增加到30多台,极大地改善了服务质量。从价格来讲,也定得比较合理,市民张女士表示:“这样的价格实际上比我们重复亲自去现场排队所发生的交通费、误工费要低得多,要是这样的服务推广开来,号贩子也就没了生存之地。”

事实上,从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信息化角度缓解就医难不失为适合中国当前国情的现实选择。爱康国宾等企业已开始勇敢地尝试,加速医疗服务信息化,做普通百姓的健康管家。其主要模式是:通过体检、疾病评估、专家咨询和生活方式干预等方式,帮助健康和亚健康人群降低慢性病的发生率,减少就医需求;同时,通过互联网和呼叫中心提供诊前就医指导,帮助患者及时选择正确的医院和科室进行就医,避免盲目求医造成的浪费,也缓解了就医者过度集中于少数医院、少数专家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源:预约挂号商业化是现阶段医疗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