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不协调之处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441

|郝洁|2009-02-11

一、服务业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步伐需进一步协调

加入WTO后,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已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涉及总共160个小类中的100个。其中,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分销等服务部门均已向外资开放。相对于对外开放而言,我国服务业的对内开放却明显不足。

近几年来,虽然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改善,但仍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是:地方、部门观念转变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市场准入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当的限制,民营企业的行业准入问题还存在着“玻璃门”现象,即“看得见、进不去”,或者即使费尽周折进去了,由于垄断企业的非市场化操作,民营企业还是无力抗衡。另外,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个老问题,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但由于金融机构还是按照自己的规矩开展业务,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任重而道远。

总体来看,我国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仍以国有投资为主导。从制造业的情况看,近年来私人控股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上升迅速,由2004年的14.2%上升到2006年的51.4%。2006年私人控股企业首次成为制造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最高的类型。

与制造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仍以国有投资为主。2004年以来国有控股投资比例有所下降,由76.7%下降到2006年的62.3%,同期私人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由14%上升到30.4%。但从服务业内部看,多数行业依然是国有投资主导,主要包括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电力燃气和水的供应设施,教育、卫生以及文化体育领域等。特别是在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私人控股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甚至低于外资企业。从2006年的数据看,私人投资比例比较高的行业只有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在服务业的其他领域均是国有投资为主导。

二、服务业吸引外资与服务贸易国际收支平衡间的不协调

与制造业相比,中国服务业吸引外资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入世后,服务业吸引外资的增长速度开始明显提升。从全球500强在中国投资设立的企业来说有两种趋势:一方面服务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数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非服务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企业中,从事商业、金融保险、资产管理、研发、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业务的也越来越多。

我国服务业吸收外资主要集中于运输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分销服务业、旅游和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建筑业及金融服务业等领域。据初步测算,2006年中国境内非金融领域外国附属机构境内销售收入达到913.2亿美元,同比增长23.5%。

从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关系来看,服务业对外开放在促进服务贸易扩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服务贸易逆差,而且未来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开放,服务业吸引外资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有可能使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从服务业FDI对服务贸易国际收支的作用看,近年来我国外资企业服务贸易跨境收支规模不断扩大。2001-2006年,外资企业服务贸易收支总额从115亿美元增长到480亿美元,增长了3倍多。服务贸易收入从44亿美元上升到254亿美元,年均增速为41.9%。服务贸易支出从2001年的71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26亿美元,年均增速为26%。

从外资企业跨境服务贸易行业来看,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通信业、制造业外资企业的服务贸易构成了外资企业跨境服务贸易的主体。2001-2006年,外资企业在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通信业,社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等跨境服务贸易进口所占比重较大,并且增长迅速。外商制造业企业跨境服务贸易逆差有扩大趋势。这说明我国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导致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平衡

目前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转移趋势正在加快,跨国公司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最重要的载体。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已成为国家直接投资的主流之一,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转移趋势尤为明显,流向发展中国家的部分也在明显增加。以OECD国家为例,其FDI中服务业投资的总额明显高于制造业投资总额,而且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领域。特别是大型跨国服务企业以其质量高、创新快等优势,创造出新的管理方式、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占据了行业的高端和主要市场份额。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一国生产性服务的发达程度往往决定了服务贸易发展快慢与份额大小。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内部结构也有所改善,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但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较低,内部结构不合理,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快。根据《2006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05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比重为47.06%。而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大约在70%以上。

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来看,我国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我国以金融、综合研究和科学技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全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比重只有40%,占主体地位的仍然是交通运输仓储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同时我国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发展也比较缓慢,份额偏低。

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两个:一是由于体制和政策等原因,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高于制造业,市场化程度偏低。银行、保险、电信、铁路、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业,仍保持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二是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不高,外资制造业中加工型、出口型企业偏多,多数属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组织体系中的封闭环节。这些外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需求少,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其所需要的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物流服务、法律服务、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商务服务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外向化特征。外资制造业产业链向本地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受到抑制。

由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而制造业保持大规模快速增长的势头,在本地生产性服务业不能满足制造业发展对服务业的需求的情况下,必然有部分服务由进口来替代,这是我国服务贸易长期保持较大逆差的主要原因。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外经研究所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不协调之处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