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产业边破边立 服务外包成广州发力点

    |     2015年7月12日   |   会员信息   |     评论已关闭   |    1201

||2008-08-23

最近,珠三角地市的决策者们异常忙碌。

8月20日,梅州市市长李嘉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在广东省召开的“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省里兑现了向梅州拨付5亿元的承诺。

此前,李嘉在全省公众面前为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拉票——他演讲、他辩论、他回答各方提问,最终他在全省28个产业转移园的角逐中,得到了15亿省级财政支持的三分之一。

这是珠三角周边城市的忙碌,他们在忙着承接从珠三角中心区转移过来的产业。

8月19日,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正在和与会者讨论广州市的《城市建设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在张广宁看来,该方案不仅能缓解公共项目建设的资金压力,更重要的是,政府退出后的市场介入,能为广州提供资本金融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况且这个城市的财政支出能力并不薄弱,22日,它就高调表态,要投资3.8亿,建比肩上海和北京的全国第三大超级计算中心。

这是珠三角周边城市的忙碌,他们在忙着为转出的传统产业之后的“城市产业空心”补缺。

珠三角中心与周边城市的忙碌,源自新近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和此前出台的“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政策”。这两者决定了未来广东产业腾挪的路线图。

“广东正在推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转移决策,是一体两面,”8月22日,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一洋对记者分析,“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填充珠三角中心城市旧有产业体系转移后置换出来的空档;另外,双转移也可以看成就是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服务的。”

搭建现代产业体系

22日下午,本报记者从广东省发改委了解到,针对《决定》的一系列具体落实的细化政策正在加速酝酿之中。

记者多方了解到,这些政策将可能包括广东积极争取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具体步骤、省一级财政支持办法、粤港澳深化现代产业建设深化合作等内容。

在《决定》中,广东方面就已经对外透露出,向国家积极争取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

推动自主创新,自然成为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决定》透露出,珠三角正在加紧制订《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条例》,以健全行业、区域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实施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实施省部产学研发展规划。

而在之前的“解放思想一号文件”——广东省双转移政策中,广东就明确了400亿元资金支持“双转移”。这400亿计划在2008年-2012年的5年内分步落实。其中,75亿用于承接转移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另有75亿用于建设一批产业转移园;50亿用于劳动力转移所需的人力培训。

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目前还未有明确的省级财政支持细则出台,各地市还处在“各显神通”阶段。

在《决定》中,“建设粤港澳金融合作平台”非常显眼。“不只是金融合作,粤港澳的深化合作,广东方面一直都想做。”汪一洋分析,但按照中央的要求,这项工作要谨慎来对待。

目前,广东方面正在按照中央的要求,在粤港澳的合作问题上,做一步上报一步,关键是“涉及不同的政治制度,让问题变得复杂”。

实际上,广东的摸索不只是在于“现代产业体系之路如何走”,更在于“现代产业体系是什么”的问题。这很像30年前。

《决定》对此的定义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积聚性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

记者在采访中也有专家提示,这并非是一个“笼而统之”的问题。“珠三角既有的加工制造业中,已经通过品牌知名度、现代化的产业链条配套等具备了非传统加工制造的特征,这部分企业必须明确定位”。

广州标本

《决定》明确,将通过重点建设“珠江三角洲现代产业核心区”来带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这直接指明了广州、深圳肩负的重任。

22日,本报从广州市发改委获悉,广州方面正在加紧解读《决定》。

“市发改委也正据此研究如何布局广州市的现代产业体系,预计相关报告会在十余天内完成,届时市政府会公布有关决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实际上,今年7月初广州市就曾发布《关于推动广州科学发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决定》。其中,亦已提及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基本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把广州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上述人士说,2007年广州的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6.1%,但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尚未厘清。

根据《决定》规划,至2012年,广东的三次产业结构将趋于合理,服务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为50%左右。

大力发展服务业,成为摆在广州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显要位置。

22日,本报记者还深入了解到,广州市近期还会出台关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

该政策将涵盖两方面内容:一是宏观面加快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二是包括服务外包、物流、金融、信息服务在内的12个具体领域的发展指导意见。消息人士说,预计市财政会每年至少划拨10-12亿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上述行业发展。

该人士称,“虽然广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框架仍未清晰,但相关工作去年就已启动。”

而服务外包,也成为广州发力贯彻广东省建设现代产业的“发力点”所在。

去年开始,广州市就已经成立了以副市长陈明德为组长的全市服务外包领导小组,建立起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和政策集合机制,更规划每年将投入至少2亿元资金推动服务外包发展,该小组还认定了30家重点服务外包企业。今年初,广州被授予“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广州市外经贸局技术与服务贸易处处长储晓华21日透露,服务外包被广州市认定为服务业的高端领域,“初步规划是,到2010年,广州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规模能超过50亿元人民币,而今年这一业务规模预计在30亿人民币左右。”

参与角逐的并非只是广州。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江帆对本报记者表示,从广东区域发展的层次上分析这一核心区规划的意义时,广州深圳是作为中坚力量,成为现代产业核心。

“而广州深圳之外的珠三角区域(诸如佛山、中山、东莞等地)目前已经是制造业的密集区,核心区的辐射力直接覆盖该区域;第三个层次,粤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能够担当核心区非现代产业转移承接的任务。”

  缺口凸显出的“市场空间”

在深圳市外商协会副秘书长王川流看来,“产业结构调整是必然要发生的”。土地的价格、原材料的价格、人工成本的价格都在上涨,缓解压力的办法就是企业的转移外迁,或者干脆停产结业。

这样一来,曾经制造业集中、传统产业链条完整、GDP效能强劲的珠三角中心区的地市们就面对着“产业空心化”的阴云。

“实际上,珠三角原有的加工制造业体系,就为金融服务业、物流、创意产业等现代产业提供了巨大的配套发展空间。”汪一洋坦言,“但是,这并非如工业一般让决策者们看得见摸得着。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而当产业转移规模化发生之后,缺口才日益凸显。

“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在这份数易其稿的《决定》中,广东明确提出了现代产业发展的目标所在。

按照这个目标,到2012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服务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为50%左右;而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超过60%。

“通过切实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个目标可以完成。”李江帆分析。

来自省社科院的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的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限制作用早已凸显。从2000年开始,广东工业的效益就开始逐年下降。

另外,尽管每年第三产业在珠三角仍处于上升之势,但是这种势头落后于第二产业,服务业所占GDP的比重实际下降了。在2002年,服务业权重的峰值达到47%,此后,这一比例逐年下降。

此番广东省把2012年服务业占比的目标确定在50%,幅度并不大。这实际上已经考虑了地方近一段时间来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重工业等第二产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即将显现的GDP效能。

汪一洋分析,政府关注和社会资源自发的流向二产比较多,是因为生产性服务行业的间接效益和发散效应没有被市场发现。这就需要政府力量来刺激。“但政府只是一个服务性角色,市场是主导”。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珠三角产业边破边立 服务外包成广州发力点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