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赶超班加罗尔之路

    |     2015年7月12日   |   行业要闻   |     评论已关闭   |    1252

|冀勇庆|2008-06-05

当美国公司、日本公司将软件开发、数据处理业务甚至讨债的业务交给亚洲的一座新兴城市,除了众所周知的班加罗尔之外,他们还会选择哪座城市?去年7月,IDC(国际数据公司)提出了一个名为全球交付指数(GDI)的新指标,对亚太地区18个国家和地区的35座可能成为离岸交付服务中心的城市做了比较和排名。
 
出乎意料的是,大连超越北京、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名列中国城市第一位,在整体榜单中排在第五位。IDC 同时还预测,到2011年,以大连为首的中国城市将超越印度城市,成为最适宜全球离岸外包的地点。

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对大连在软件外包领域的迅猛崛起感到惊讶。其实,感到惊讶的还有中国的软件和服务行业。还是在10年前,大连这座以风景优美而著称的城市拿得出手的还是它的足球、服装以及造船工业;而到了现在,大连已经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软件之都,美国《商业周刊》更是直接称其为“中国的班加罗尔”。

1998年,大连软件产业的销售收入还只有可怜的2亿元,软件出口不足1000万美元;10年之后的2007年,大连软件产业的销售收入增长到了215亿元,软件出口为7.2亿美元。这个高增长的态势还将继续:预计到今年年底,大连软件产业的销售收入将突破300亿元,软件出口突破10亿美元大关。而早在2006年,大连的软件出口收入就已经超过以人才密集而著称的北京,位居国内城市榜首。

大连人的眼光已经落到了更远的未来,他们提出要成为“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的新领导城市”。2012年,大连软件产业要实现销售收入900亿元,软件出口45亿美元;2017年,大连软件及服务产业的规模要达到全球领先的水平;超越班加罗尔也许将不再是个梦……

每天从早到晚,位于大连市数码广场1号的大连软件园那栋灰褐色、半弧形的办公大楼里,海外的参观者络绎不绝。看着大厅里那气势恢宏的软件园沙盘,他们经常会提同一个问题:短短的10年时间里,大连是如何做到的?

专注的回报

10年前,靳国卫刚刚来到大连市信息产业局,大连市也是国内第一个成立信息产业局的城市,以至于靳国卫到外地出差的时候都找不到对口接待的部门。如今,他已经担任了信息产业局的副局长。

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DLSP)总裁高炜更是被称为国内软件园的“骨灰级”人物了。10年前从大股东亿达集团派到DLSP担任总裁的时候,软件园所在的地方还什么都没有,他们把当时给机床厂盖的一个招待所改造了一番,在楼前竖起了“东北亚外包中心”的标语牌,就算是开张了。弹指一挥间,10年过去了,高炜也在这个位置上做了10年的苦功,如今大连软件园已经名满天下,而高炜仍然打算将软件园的这份事业继续做下去。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这话放在大连软件身上同样适用。“在中国,要发展某个产业,政府的作用还是非常关键的。”靳国卫认为,“大连在10年内换了三任市长,但是对软件产业的关注却始终不变。”

作为启动软件战略的第一任市长,大刀阔斧的薄熙来为大连软件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001年薄熙来调任辽宁省工作,李永金接任市长。新市长上任之后就亲自率队赴日本开展软件和外包的大型招商活动,这也是大连第一次赴日招商。上任第一个月,李市长就把水、电、公安、城管等所有相关部门的一把手都叫到软件园,把问题归类整理,一个一个地排查,找出困难与障碍,当场拍板确定解决方案,然后形成一个“会议纪要”,作为以后解决问题的标准。

夏德仁在薄熙来担任市长期间,就是负责科技工作的副市长,当他接替李永金就任市长之后,继续加大对软件的支持力度就显得理所当然了,他还因此得了一个“软件市长”的新头衔。

在确定了大战略之后,路径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在当时,务实的大连人并没有选择像微软的Windows那样的软件产品,他们宁愿被视为“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创新”,还是毅然选择了软件外包和服务作为突破方向;在外包区域上他们也没有选择看起来规模很大的欧美市场,而是选择了一衣带水的日本。

事实证明他们当初的选择是对的:2002年之后,中国软件的主要增长点从软件产品转移到了软件服务,大连无疑是喝到了“头啖汤”。而且,虽然近年来欧美外包业务发展神速,但是在中国整个软件外包大盘子中的市场份额也不过只有25%,而60%的外包订单都来自日本市场,而大连几乎垄断了日本的外包订单。

当然,如果没有一批专注于软件的企业家们,大连的软件产业也不会如此红火。今年5月,原海辉软件(国际)集团董事长李远明离开海辉开始第二次创业,选择的领域仍然是软件外包。“我对这个行业仍然非常看好,对日外包仍然存在很大的机会。”

在大连,专注于外包领域的企业数量不少,并且已经产生了东软、华信、海辉等明星公司,他们也是国内软件出口的前三强。正是在这批本土软件外包巨子以及通用电器、戴尔、惠普等国际巨头的竞合之下,大连软件产业才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体制的优势

在大连软件发展的历程中,DLSP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连软件产业的6万名从业人员当中有4万名都在DLSP里的各家软件公司中工作。

令人意外的是,运营着近3平方公里土地、1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大连软件园一期的DLSP竟然是一家民营企业,这也是大连独有的现象。要知道,全国其他城市所有的软件园都是由当地政府控股的企业来运营的。

这种“官助民办”的好处就在于保持政府在政策层面对软件产业的强力支持的同时,又有了民营企业的求实和进取。与很多官办软件园“脸难看、事难办”相比,DLSP则是挽起袖子与企业一起解决问题,而且非常高效。

通用电气是第一家入住软件园的500强企业,而DLSP为其做了一套“定制”方案:通用电气与软件园签一个长期租用的协议,楼宇建造及内部设施的标准由通用电气提出,软件园出资承建,建成之后交通用电气使用,产权则归软件园所有。

这个项目也让DLSP总裁高炜绞尽了脑汁:通用电气给出的标准都是DLSP闻所未闻的,光是技术标准文档就有几十页,包括配电、采暖、通风,还有休闲区、提款机、咖啡机的配置,甚至就连厕所的蹲位都有精细的标准,所有的文档摞起来厚厚的,全是英文。当时通用电气的很多要求已经超出了国家标准,高炜却一咬牙答应了下来,并且保质保量地交付使用。当然,高炜最后也没有吃亏,后来IBM日本公司要进驻园区的时候,听说办公楼是按照通用电气的标准建设的,二话没说就搬了进来。

民营企业的最大优势就是贴近客户,急客户之所想。例如,为了解决入园企业缺人的问题,DLSP设立了人力资源全面解决方案中心,接受企业的委托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和招聘,设立“实训基地”为企业新员工提供实战培训,每年还在国外和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巡回招聘。再如,DLSP发现很多入园企业常常因为一件小事,需要分别找很多部门来解决问题,于是成立了一个“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中心”,将招商、楼宇出租、物业管理和工程部等职能统筹安排,方便了企业,也赢得了企业的心。如今,已经有30多家500强企业进驻软件园。

在今年6月份即将开幕的大连软交会上,DLSP将有几百平方米的展台。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DLSP将会把武汉、天津、苏州三家软件园与大连软件园放在一起集中展示。这三家软件园均是DLSP这几年在异地扩张,与当地政府合建的成果。“我们要跟着客户走。”高炜表示。随着大连人力成本的上升,DLSP的一些客户希望将一些中低端的业务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二线城市,而DLSP仍然还会为其提供一整套的包括选址、建楼、招人、培训等专业服务。例如全球第二大IT服务巨头EDS在选择交付中心的时候,DLSP就根据其需求,将其介绍到了武汉,在这个示范效应下,武汉软件园一期15万平方米的面积在一年之内已经全部租售完毕。

“这丝毫不会损害大连的外包中心地位,反而会激励大连持续提升能力,承接附加值更高的业务。而且我们这么一对接之后,很多二线城市的人才也会来到大连就业。”高炜认为。

尝到了“官助民办”好处的大连市政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2003年开始,大连又引入东软集团、新加坡腾飞集团、香港瑞安集团等国内外企业集团,由他们自主开发新的软件园,从而形成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

未来的挑战

“说实在话,我们现在的压力比起10年前大多了。”靳国卫深有感触地说道,“2亿元要翻番很容易,200多亿元翻番就很难了。”看到大连发展软件产业的成功之后,国内已经有二三十座城市准备将软件产业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其中有不少城市都提出了软件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目标。

未来大连还能不能保持自己的领先优势?现实已经逼得大连的软件产业不得不走上升级之路。

实际上,大连市政府对于自身的产业定位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大连未来的目标也已经变成了:做中国软件的自主研发基地、高端服务外包的承接基地、连接国内服务外包的再次转移中心。

在外包领域积累了丰富的Know How经验之后,大连开始鼓励本地的服务外包企业学会用“服务外包”和“自主创新”两条腿走路。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外包企业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2005年11月,大连华信在与美国高勤、德国SAP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拿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全国铁路财务系统的项目,其中软件产品为200多万美元,第一次将自主研发的软件产品卖到了国际市场。2007年,华信的软件产品又打入了孟加拉国和尼日利亚等国。大连华畅电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也是一家两条腿走路的公司,除了为日本公司开发应用软件之外,其自主研发的WCDMA 3GPP终端协议栈软件已经大量向日本出货,由于采用了按每部手机/数据卡提取许可费的销售模式,这家规模不大的公司效益相当不错。大连的经验其实也说明了所谓“外包无技术”或者“外包无创新”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所谓自主创新也需要一个过程,只有经历了跟踪和模仿,打下了基础之后,才有可能实现创新和超越。

也正是因为在中低端外包领域积累的雄厚基础,大连如今可以向高端挺进了。去年,英特尔在亚洲的第一家芯片工厂落户大连,吸引的不仅仅只是集成电路工业本身,还会将一些IC设计产业带到大连,而这也正是大连梦寐以求的高端软件产业。IBM向大连捐赠了一台大型机,并在大连组建了培训基地,这也将带动大型机软件产业汇集大连。而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富达国际也已经在大连设立了外包中心,计划引入金融分析等高端的外包服务业务。

随着大连各方面成本的快速上升,一些中低端的外包业务例如测试、数据录入等向其他城市转移势所必然,大连只有尽快将高端的嵌入式软件、软件系统设计、企业咨询、流程再造等发展起来,才有可能继续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

在去年年底大连市政府的软件企业迎接新年茶话会上,副市长戴玉林送给与会的各家企业负责人的礼物是一本介绍风险投资的书,他在每本书里还附上了一封信,提出活跃资本市场是今后一个阶段全市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

这确实也是大连面临的最大挑战。与北京、上海等金融机构密集的超大型城市相比,大连的金融资本缺乏,风险投资也不活跃。除了“上门女婿”东软集团之外,大连本地还没有多少软件类的上市公司。为此。大连市政府已经启动了鼓励上市工程,争取在2~3内有10家左右的企业成功上市。

提起4月底大连华信在国内A股未通过发审委审核,靳国卫仍然不胜唏嘘:“华信没上市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损失,国内很少能找到这么好的软件企业。”但是,他并不灰心:“除了鼓励企业上市之外,我们还要鼓励企业间的收购兼并,把自身的企业和项目做好。毕竟,风险投资等资本并不是靠优惠政策就能吸引过来的。”他对资本到底需要什么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10年前,这座资源匮乏的城市强行起飞;10年之后,它还在为更高的目标继续提升。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大连:赶超班加罗尔之路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