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骚扰、电话闹,是谁出卖了我们的信息?
||2007-11-26
p>
p>
编者按:网络时代里,媒介迅猛发展。伴随信息商品化,个人信息也搭上了传播的快车。集中偷窥个人信息行为渐变成一种商机。在这一过程中,个人趋向透明化,隐私当作商品与工具,被反复使用与买卖。迅速滋生出的“绿色产业”里,信息贩子们无孔不入,给人们带来烦躁地心灵污染。
“别打了好吗,我已经不开车了。以后不要打了好吗!”尽管王女士不厌其烦地像对方解释,可是她的骚扰电话依然此起彼伏不停地响着。近日,王女士家买了辆新车,车还没开过磨合期,各种推销电话就吵得王女士及家人不得安宁。起初还为商家体贴服务感到高兴的王女士,一天到晚陌生电话不断,不是推荐保险,就是介绍加入车友会,汽车美容、维修、装具、洗车种类齐全!一个星期内,王女士还收到类似短信十余条。据了解,我市内像王女士这样被“信骚扰、电话闹”的人还再少数,买房、买车、生病、升学、炒股等诸多领域内的个人信息皆出现被偷窥的现象。
电话、短信长了眼睛,骚扰如影随行。
车主的烦恼——
半个月前,王女士在买车时,填写了一份个人资料。其中包括,姓名、年龄、职业、手机号码、固定电话……“当时商家以回访为由,要求我填写这样一份表格。”经分析,王女士认为除了家人及朋友知道自己购买新车,很有可能就是汽车经销商泄露了自己的信息。
房主的纳闷——
必先生是一名媒体从业者。今年春天买的房子,钥匙还没到手,电话却先被商家的“体贴”服务炸开了锅。“装修、设计、搬家等各种商家信息塞满手机。前几天出差,不断有陌生号码打来,也不知道是采访对象还是推销人员,接了N个电话,结果异地欠费,那叫一个急啊!真不明白,我的手机号码怎么会被这么多商家知道的?”
考生的无奈——
“近来,家里经常接到培训班打来的电话,手机短信不断,弄得我无法安心复习。”正在为明年高考备战的吴同学告诉记者,这已经是他本周接过的第6个电话,手机里也不断收到一些相关培训班广告讯息。他表示,自己并未与培训班联系过,而新家的电话也就几位关系好的同学知道。
股民的愤怒——
新加盟股市的市民李女士,因为业务面较广,不容错过一通电话。然而偏偏在办公室开会的时候,总有陌生号码打入。“问我是否愿意接受委托理财,要不要参加炒股高手培训班”。尴尬的局面令王女士绕头,“我告诉他我不做,基金股票都不做。并告诉他以后不要再打来。可是没过两天,此类电话再次响起。”
以上案例仅是垃圾短信泛滥的一个缩影。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随处可见:孩子出生,推销奶粉、妇婴用品的电话便接踵而至。家人生病住院,药品广告等信息便向你袭来。新人结婚,婚庆公司便费心为你打造各种套餐服务……
是谁出卖了我们的信息?
据了解,这种“精确服务”短信及电话背后,存在的是用户信息泄漏的情况。目前,人们买车、买房、买保险,办理各种会员卡、优惠卡、银行卡,往往会被要求填写真实详尽的个人信息。 一种靠倒卖信息赚钱的职业应运而生,“信息贩子”在 各种行业协会、俱乐部、团体花名册等地 到处收罗信息,再把汇总的个人信息 卖给需要它的商家或业务人员,一份信息可以被卖上多次。因此才有数不胜数的电话短信纷拥而至了。
网上叫卖、信息种类繁多。
今天上午,记者按照“报料人”提供的线索,进入一家信息网站。网站声称可以提供国内各地老板、车主、房主等不同身份人群的资料。按照其中一个网站提供的QQ号码,记者联系上一位北京籍马姓的男子。他提供两个大连本地号码,并表示他们有刚从证券公司内获得的最新股民资料,信息内容包括股民姓名、性别、地址、邮编、资金、电话等,价额再议。
随后,记者又搜索到另一类似网站,对方宣称能提供的更大数目的股民资料。“数量可由60万份增到77万多份,资料是从证券公司内部获取,绝对真实”。全国各地的都有,仅大连股民的资料有几万份,要的话优惠价一套5百元左右。
为了解资料的真实性,记者以买家身份与其通过QQ聊天,并借口怀疑资料真实性,想先要几个电话验证一下。对方表示,信息太多,不可能一一查对。随后他将一份大连股民资料的部分文档传过来。在对方提供的名单中,记者看到大部分电话能打通,且大部分用户大多表示自己在炒股。
对方表示,如果大份额购买,价额相对低廉。对方要求记者将货款汇到帐户上,随后便将信息发至邮箱。
信息倒卖背后的黑暗利益。
从交友聊天到商家信息,从办假文凭到倒卖黑车,从虚假中奖信息到各种诈骗广告,当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的时候,数量庞大的垃圾短信、骚扰电话也紧跟其后,不但占用人们宝贵时间,甚至还有可能给人们带来经济上影响。
垃圾短信肆意横行,黑幕背后隐藏着什么的利益关系?
据了解,信息贩子们收罗的客户资料也是要支付一定费用,一条信息费用根据来源渠道、用途不同,价格从几角钱到几元钱不等。同时, 业务员之间也互通有无,互相交换资料,使这些个人信息变成公共资源,并多次反复使用。
某房地产公司企划部负责人透露,之所以选择短信这种广告方式,主要是因成本低廉。如果做一个路牌广告,一年至少要上几十万元,但是短信广告这种就可以在三四万元达到相同的效果。找代理公司,群发几十万短信,快速便捷,还是一对一的传播。
短信广告低廉的价格,使不少商家成为推动垃圾短信泛滥的始作俑者。事实上,低成本不仅吸引了“三无”商家,连一些正规商家也对短信广告趋之若鹜。
信息时代,谁来保护我们的隐私。
网络法律专家刘得良教授曾表示,个人资料属于个人信息,虽然可以公开,但何时何地向何人在何范围内公开,由信息所有者自己决定。未经信息所有者的授权,其他人不得使用。同时提出,网民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重要的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在网络上公布;如果公布以后,也应对被允许使用的对象采取有效的约束措施。
个人信息如同商品一般被倒买,成为部分商家和中介公司的赚钱工具,有的经营者甚至利用出售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资料作为营利手段。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正常生活,也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
我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有关人士指出,这是对消费者隐私权的一种公然侵犯。目前国内没有对隐私权还没有专门的法律予以保护,但《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中已经把消费者隐私权作为一项单独的权利给予保护。“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不得要求消费者提供与消费无关的个人信息”“经营者未经消费者本人同意,不得以任何理由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向第三人披露”。
据介绍,《条例》中所称的“个人信息”,是指消费者的姓名、性别、职业、学历、联系方式家庭地址、电话、Email、婚姻状况、收入和财产状况、指纹、血型、病史等。这些信息有的属于消费者个人,有的属于消费者的家人,就其内容而言,属于私人信息秘密;就其性质而言,则应当作为隐私权纳入人格权的范畴。
他山之石:香港对于保护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定。
目前,香港政府已经制定了《非应邀电子讯息条例草案》。条例规定如果促销电子邮件、传真、录音电话、手机短信以及视像信息将受到规管,发布信息者须注明来源,并提供“拒绝接收”选项供市民选择……若促销者违规发出信息,初犯者最高罚款10万港元,再犯者则罚款50万港元……而且不愿意接收该信息的市民可以将电话号码登记在册,日后所有SP都要在香港电讯管理局申领名册,不能向名册上人士发信。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信骚扰、电话闹,是谁出卖了我们的信息?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