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资源专访赞华集团董事长 李衍建:机遇源自开拓进取&创新求变

    |     2023年5月25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728

《第一资源》杂志2023年2月刊封面人物

20年前,学服装的他来到时尚之都上海,本只打算短暂停留,不曾想这一留便留了 20 年之久。从最初马不停蹄地为自己找工作开始,细心观察的他发现“帮别人找工作也是一份工作”,从此便与人力资源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干便是 16 年,他的创业故事也堪称传奇。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封面人物——赞华集团董事长李衍建,听他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以及赞华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变革之路。

左:赞华集团董事长 李衍建

右:第一资源创始人、董事长 刘红

第一资源

首先还是请李总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吧?

李衍建

我的老家来自河南,一次偶然的机会,到上海求学,恰逢 2003 年的那次非典疫情,于是就留在了上海。

因为当时学校里面不允许学生进出,我是学服装专业的,并非人力资源科班出身,但在上海因为要生存下来,我便以找工作为主了。

找着找着最后发现“帮别人找工作也是一份工作”,就误打误撞走上了人力资源这个行业。这些年从未放弃,一直在坚持。我们希望可以为这个行业做出我们的贡献,在人力资源创新的路上,走出属于我们的广阔天地。

当然,公司能够实质性地发展壮大,必须有一支精干的团队,大家能够集体作战。而我们在招聘员工时也并非会一味追求专业对口,比如我们的营销岗甚至会优先录用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因为我们感觉到法律专业毕业生的视角有时会更加开阔,在今后的发展中更显竞争优势,综合能力也会更强。

第一资源:

赞华此前全面开启互联网转型,通过人力资源变革,期望通过智能化举措获得新的发展通道,与同行业相比 , 如今这些提前的准备和应对措施给赞华到底带来了怎样的先机?

李衍建:

总结下来,我的提前布局还是得益于关注政策。2011 年上海赞华公司成立的时候,便开始在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在此之前我们只是在做简单的劳动力输出,当然到了 2011 年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些派遣和外包的业务,包括现在流行的小时工,当时在整个全国大范围内基本没有做小时工的,我们应该是走在了潮流的前列,也算开了小时工的先河

但是做了三四年的小时工之后,我们发现它的可替代性太强。恰逢国家提出 2025 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我们就在想什么叫智能制造?当时富士康就喊出要用机器替代人的口号,我们就反思,如果是要想多方面发展,我们就必须普工和技工两条线都要走,所以在 2014-2015 年,我们就开始走上了技术外包这条路

目前为止,我们公司基本上都是围绕技术外包这条主线在做,现在我们数据库里大约有十几万名的工程师,我们技术外包服务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当然,公司发展如此快速,主要是因为我们搭乘上了政策大方向的发展快车。

经过这三年的疫情,我们又开始走上了另外一条技工服务外包的道路。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我们基本还是以人为单位和客户合作,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已经开始以业务外包的形式跟客户合作。

比如,我们和国内前端的立讯公司合作,争取到了其服务商的生产线,技术外包业务。目前他们把整条生产线的设备维修已经全部交给了赞华集团。所以说我们的责任很重大,同时也会提高对自我的要求。

第一资源:

这几年国家特别重视技能人才,您其实在多年前就开始进行了市场布局,所以赞华也进行了技术转型和升级,当初您因为非典疫情留在了上海,现在也同样经历了疫情,在这三年公司也围绕技能人才的培养做了一些创新的举措?

李衍建:

五年之前其实我们已经开始做职业教育,也就是我之前说的,国家提出了 “智能制造 2025 战略规划”相关政策,我当时就在想职业教育怎样跟智能制造嵌合到一起。

刚好在那个时候,苹果手机开始实现了一个量的飞跃,当时我就发现很多的生产设备的制造商,他们极其缺乏职业技能人才。

曾经有企业喊出口号:要 100 万台机器人来代替 100 万个员工,当时我就想,既然把员工替代了,那这个机器需要有人护保养,所以我们便抓住这个商机去涉足了这块,开始了技术外包。这时,我才发现技术人才实在太紧缺

当时,赞华跟全国各地的很多院校进行合作,招聘一些技术人才,但是真正招来的这些技术人才还是不能够为企业所用。本来我感觉国内大中专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应该非常优质,所以我就到一些专业院校将相关专业的学生输送到了智能制造的工厂里。

但是送过去之后,第二天他们的 HR 反映说,赞华送过去的员工质量不合格,技术不达标。我当时就有点纳闷,这怎么可能?深入现场了解后才发现,他们的能力与企业需求实在有太大差距

赞华从全国各地三个省市,招了三批学生过去结果全部都是同样的问题。之后我就去了学校,看他们的教材,并跟他们的教务主任一块交流沟通,结果发现教材都是五年前编写。我不由感慨,五年之前的教材教用于现在的学生,毕业相当于失业。后来我也反思过,并不是说教的学生不行,而是我们的职业教育需要顺应市场需求而不断更新迭代。

因此我在河南,聘请了几个教授到企业端现场拿着纸笔记录。

企业到底需要什么人才?这些并不是从 HR 那里得到,而是要下沉到生产制造加工的现场了解第一信息。他们跟厂里的工程师天天呆在一起,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帮赞华编写了一套匹配现在技术企业研发需求的教材,这本书就是现场实操所运用实践教程。

我便拿这套技术研发教材分解成了三本书,它们就成了赞华职业教育 1.0 版本的第一款教材。在学生临近结业的那两三个月,我又从企业端聘请工程师来到学校给学生们上课。再把学生送到企业,经过反复打磨的过程,企业反馈赞华此次输送的员工技术品质服务明显提高。

这三年,正因为赞华走了职业教育这条路,疫情之下才走得更加稳健。职业教育为赞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赋能作用。基于此,我们也更加坚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对于教育行业来说,哪怕是客户提高些人才输送的费用,相对于赞华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还是杯水车薪。第一,职业教育教材投入,需要发动工程师团队根据经验编撰教材;第二,要投入设备,这些设备动辄几十上百万元,成本消耗非常大;第三,投入高精端师资既要懂教学,懂技术,还得懂生产,我还必须到很多企业里面去寻找,才能找到这种复合型的师资。三项结合在一起,让教育事业盈利其实很艰难,能够做到收支平衡已经很可观了。可喜的是,赞华去年已经实现了盈利!

第一资源

从 2003 年进入这个行业,到 2007 年开始创业,您作为在人力资源行业打拼多年的资深从业者,您觉得人才数智化将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李衍建:

从当年我们做传统的派遣、外包到小时工,我发现人力资源行业开始更新迭代高速发展。从赞华把这个小时工概念提出后,就不断有人跟风复制,市场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我们必须紧盯市场,不断地自我变革

市场变化的速度可谓日新月异,这让身处其中的我们当初也很难接受这个现实,但不进则退,你就要被市场淘汰。尤其到后来赞华进入到互联网行业,体验人工智能的新产品,我们更加感慨需要时刻保持创新的意识、科学的思维,敢于创造,才能够让我们跟上时代的步伐。

赞华始终保持危机感,才能时刻有奋发意识,同时分析赞华职业教育专业的转型与升级,以便契合于未来数智化市场的需求。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环境给每个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降本增效成为大多数企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越来越多的传统劳动力岗位正在被自动化设备代替,而科技的不断渗透,也意味着需要更多具备一定知识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科技型人才。比较幸运的是,赞华正在培养这样的人才,并且建立了数字化高技能人才库。

第一资源:
李总能给人力资源同行或是相关从业者说说自己的寄语吗?

李衍建:

展望未来,祝愿第一资源继往开来,在新的征程中再创辉煌!同时也祝我们人力资源行业的从业者创新不止,勇攀高峰!

接踵而至的 2023 年,有着特殊的重要性。2023 年的主基调是“稳增长”,也将是党和国家的一个政治大年。普遍繁荣,共同富裕,我们即将迎来确定性最强的一年。

但奋斗仍是创造的底色。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始终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做大人才总量,做强人才质量,做优人才经营,企业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历史,总在一些特殊的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面临世界对我们提出的更严苛的要求,我们不断调整内在的生长动力。虽然还将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但黎明的曙光即将开启。当 2023 年的第一抹霞光升起,我们且把感怀放下,赶紧出发。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山高人为峰,海阔心无界。祝愿所有的人力资源行业的从业者前程似锦,共创美好未来!

赞华集团

赞华集团,一家致力不断创新发展的高科技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总部位于上海市陆家嘴金融中心。
经过16年发展,始终坚持“科技赋能,让服务更高效”的理念,为各大企业提供整合型、全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源服务方案。我们将助力更多企业持续构建数智竞争力,为所有伙伴提供高效人力资源服务。
转载请注明来源:第一资源专访赞华集团董事长 李衍建:机遇源自开拓进取&创新求变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