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技能十力模型

    |     2022年6月15日   |   2022年, 客世原创   |     评论已关闭   |    1233

图1:培训师技能十模型

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培训师,究竟要学习和掌握哪些技能才能胜任岗位工作?

作为一名新晋的企业培训师,要具备授课技能,又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路径?

作为一名资深的企业培训师,要提升授课技能,又该如何精准的给自己定位?

上述问题虽然看似简单,但要给出一份合乎逻辑的答案,并不容易。

因为这三个问题,都直接指向了培训师需要具备的胜任力。

只有为企业培训师提供一份合乎逻辑的能力清单,才能帮助培训师设定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才能锚定培训师的能力现状,才能帮助培训师精准选择要提升的内容,才能让学习效果的评估更加准确。

所以,设定一张培训师授课的能力模型,是搭建培训师团队、培养培训师队伍的核心工作。

笔者根据多年的培训经验、授课场景并参照ADDIE等培训理论,输出培训师技能十力模型(图1),试图将培训师技能进行拆解与排序,从而帮助培训师明确自身能力现状,实现人设立得住,现场讲得好,结构设得巧,内容编得妙的理想状态。

培训师技能十力模型借助了冰山模型的样式,是为了说明,课程中学员的反应作为冰山露出部分与水面之下的培训师授课能力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可由柯式4级评估模型给予支撑。作为教学效果评估的第一层级,反应层级指通过课程满意度调研等工具来了解学员对课程的感受反馈,是其他三个评估层次的基点。

但学员反应作为结果性反馈,只能反应出培训师授课的总体能力水平,很难具体拆解到学员对培训师某项能力的评估。如果学员反馈不佳,培训师是很难通过反馈知晓自己授课技能的待改善能力的。例如,一个病人反馈某个部位有疼痛感,但这个疼痛究竟是不是由这个部位引发的,还是由其他部位引发的,就需要医生进行专业判断了。

这种情况下,如果要进一步拆分能力的待改善点,就需要基于模型,为能力项的分析拆解提供依据。通俗的说,我们需要知道哪些能力因素影响了学员最终的反应。

基于培训师技能的十力模型,设定培训师需要在十个能力项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储备,才能确保为学员提供一堂精彩有效的培训课程,使其课后的反应评估形成正向反馈。

而十项能力在课程的输出过程中,其逻辑关系又形成了5个模块层次,构成了逻辑关系。

下面将对十项能力进行逐一阐述并描述其逻辑关系。

第一模块:理论模块

培训工作作为一门有技术门槛的工作,培训理论的掌握程度,也是培训师专业性的重要体现。

所以,理论模块是其他四项模块的基础,理论指导实践,无论是课堂上的演绎呈现,还是课程的开发设计,其模型或方法论,均需要有理论支撑,教书育人,需要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你要灵活运用,要突破创新,没有理论基础,很难实现。理论模块之下,指包含了一个能力项,即专业力。

第1项能力:专业力

专业力是指培训师在培训工作中所储备的专业知识的能力水平,简单来说,就是培训师的理论功底是否扎实,是不是能够掌握用于培训工作的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的模型等。

对于专业力,企业内部培训师往往不够重视,这既有客观因素,也存在主观原因。

客观上,企业内部培训师大多源自企业内部各领域内专家,从业务专家到培训培训师,虽然角色转变了,但却缺乏培训的相关理论知识来支撑其工作开展。

主观上,很多企业内部培训师更关注于擅长领域内的内容,更聚焦于日常的授课的落地,对培训理论的储备不够重视。

所以,提升培训师的专业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阅读经典著作,对诸如加涅、布鲁姆等人的理论著作进行研读,以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跟随权威培训师或专家进行学习,例如参加一些著名且体系的培训师课程

总之,通过对理论的学习,不仅能够让你从人云亦云中解放出来,拥有对授课技能的客观视角,再遇到很多问题时,也能通过理论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

二模块:开发模块

培训理论中的很多模型都作用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阶段,例如ADDIE、加涅的课程设计9步法等等,这一方面说明了掌握培训理论的重要性,一方面也说明了开发模块与理论模块的紧密程度。开发模块是指针对课程开发过程中,对培训需求的论证、培训目标与反馈评估的价值对应,以及对培训内容的资源整合。通过上述三个方面,使得课程在开发阶段完成了训前分析、价值锚地、内容确认三项重要工作,确保了课程质量。

而这三项重要工作,恰好也是培训师能力项的重要体现,分别是分析力、价值力、整合力。

第2项能力:分析力

分析力是指培训师需要具备准确识别培训需求的能力,这是课程开发设计的前提条件,在ADDIE模型中,它是作为首要步骤存在的。

学员对课程的反馈,的确与课程氛围、形式丰富有很大的关系,但成人学习是功利的,他们只学需要学的知识。所以,培训需求必定影响课后反馈,只要痛点足够强烈,学员甚至可以忍受教学形式的枯燥,因为学员会激发自我驱动。

所以,掌握对培训需求的分析能力,是培训师授课技能中不可或缺的硬技能。

第3项能力:价值力

价值力是指培训师需要具备锚地教学目标与设定效果评估的能力,教学目标是课程的始,效果评估是课程的终,以终为始,使得目标与效果达成统一,才能真正展现培训的价值。

对于教学目标如何设定,教学效果如果评估,布鲁姆、加涅、柯克帕特里克等一众学界泰斗都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方法论与工具。

教学目标的编制能力,是开发课程首要条件;而教学评估的设定能力,是培训价值的最终体现。作为培训师,自然应该对价值力,更加关注,引起重视。

第4项能力:整合力

作为开发模块中的第3项能力,整合力是指对培训内容的整合配置能力,这一能力主要关注培训师擅长领域内知识体系完整性与方法论的提炼总结质量。

在明确了培训需求、设定了教学目标后,培训师能否根据教学目标整合出条理严谨、逻辑清晰的知识点来匹配教学目标,实现对培训需求的覆盖,非常考验其内容设定的能力。因为这既是对培训师擅长领域水平的考察,也是对内容逻辑匹配的检验。

所以,作为一名培训师,具备对培训内容的整合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针对整合力的提升,主要应从思维逻辑角度展开,例如学习和掌握一些结构化思维模型,都会非常有助于提升培训师对内容的整合能力,同时,对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知识体系的梳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模块:设计模块

作为与课程开发模块联系紧密的设计模块,其设定依然遵循了ADDIE中关于设计层面的定义,是指基于教学内容,对课程整体框架,具体的教学形式进行设计的阶段。

在这一模块下,对培训师的能力项进行拆分,主要涉及到两大能力,分别是对课程结构安排的结构力与对教学形式适配的形式力。

第5项能力:结构力

结构力是指培训师基于课程类型和培训对象,在设定课程时,选择合适的课程结构的能力。对于课程结构,在培训领域有着很多的模型提供支撑,如何选择一套适合于课程内容和受众的科学的课程结构,是对培训师专业能力的考验,同时,也是确保课程高质量的保证。

要提升此项能力,既需要掌握科学有效的经典理论模型,也需要对他人的结构模型进行吸收改良甚至形成适合课程或自己特点的课程结构模型。

这就需要培训师能够在培训领域内储备一定理论知识。

第6项能力:形式力

形式力是指培训师基于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在设计课程时,选择适配的教学形式的能力。

试想,一堂让学员反馈良好的课程,一定是内容精彩有效、互动丰富,形式多样、氛围良好的课程。而让形式丰富多样,就非常考验培训师在课程设计时,选择合适教学形式的能力。

主流的教学形式虽然种类有限,但只要在课程中以知识点进行适配,就会如音符一样,变换出令人惊喜的教学效果。而这一能力,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

而要提升这一能力,既要对教学形式的实施细节如数家珍,更需要能够因地制宜的改良教学形式,使之更好的服务课程,服务学员。这一能力,既需要理论储备,也需要在授课实践中不断巩固反思。

四模块:呈现模块

一堂课程,在经历了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后,其需要输出知识内容、课程的结构与形式都已经非常明确清晰。光有这些“理性”的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学员感知到“感性”的呈现,这就涉及到了课程的演绎与呈现。而所有需要呈现的内容,一定来源于设计模块的思路与逻辑,所以,呈现模块相较于演绎模块,与设计模块的关联度就更加紧密。

在这一模块,有两项能力项非常重要,一个是基于物的输出力,一个是基于人的职业力。

第7项能力:输出力

输出力是指课程中除培训师外的感官呈现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课程涉及到的课件、教具从制作到呈现的能力。因为在课堂上,演绎也并非全部,好的演绎也需要课件及教具的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如同,一部好电影,光有好演员是不够的,还需要根据剧本搭建适合的布景和各种道具。

因此,培训师在关注演绎技巧的同时,更需要关注课件及教具的制作能力,也就是输出力的提升。因为良好的课件视觉水平,不仅能够帮助学员更好的吸收教学内容,更是在向学员暗示你的专业能力和用心程度。

对于输出力的提升,培训师可以从课件的制作入手,不断提升自己的课件制作水平。

第8项能力:职业力

职业力是指课程中培训师本人所展现出的基于个人的职业素养。该能力的评价,较为主观。

如果说输出力关注的是物在课程中的专业性展示,那么职业力就是关注人在课程中的专业性展示。培训师,如何展现自己的专业性?这就体现在培训师的仪容仪表、举手投足等细节处。

而这些细节,很多企业培训师还往往不太重视,认为无伤大雅,殊不知,这些细节处理不好,非常容易造成学员对培训师专业形象的质疑,从而导致对课程的反馈不佳。所以,培训师的职业素养,也是培训师应当关注的一项重要能力。

要提升职业力,可以多关注一些演讲礼仪、肢体语言方面的内容,使得培训师在台上时,显得职业有风度,专业有内涵。

第五模块:演绎模块

培训师作为课程中的重要角色,对课程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传统的讲授课程到沙盘引导类的课程,虽然演绎模块在课程中的占比不断变化,但对于培训师在演绎上的要求始终没有降低,作为知识输出的重要渠道,培训师在课堂上的演绎质量将和“呈现”一样,显性的决定着学员对课程最直观的感受和反馈。所以,作为第5模块的演绎模块,是位于冰山模型的最上层与学员反应最为接近的层次。

在演绎模块中,包含了2个能力项,分别是讲授力与管控力,他们共同影响着课程氛围和内容输出的质量。

第9项能力:讲授力

讲授力是指培训师在课程中对知识点的表达宣贯能力。讲授力是培训师的显性能力,也被视为最基础的能力项,在培训师向学员传递知识的过程中,作为重要载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培训师,不仅是内容专家,更是公众演讲高手,为什么?

本质上,讲授力就是公众表达的能力。讲授力中包含了对语音语调语速的把控,对提问的精彩互动,对案例的生动描述等一系列的讲授技巧。

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很多新晋培训师往往认为,自己的课程不够精彩,是讲授力不足造成的,认为只要提升自己的讲授力,学员的反馈就能提升,课程就能精彩。这种观点是偏颇的。

讲授能力固然重要,但也只是十项能力中的一项,所以,培训师们要客观的看待讲授力的影响力,不足之处要提升,优势亮点要保持。

所以,要提升讲授力,应当更多的关注公众表达方面的技巧训练,使得自己在表达上更具风格化、标签化,形成自己的讲授风格。

第10项能力:管控力

管控力是指培训师在课程中对于控场应变的处置能力。

面对学员,难免会在课堂中遇到一些突发的、需要管管控的事项,这些事项如果处置不当,可能会影响课程的正常开展。如何化解和处置这些问题,是对培训师能力的重要考验。在这一能力项上,经验显得特别重要,一般而言,课量较多的培训师经验更为丰富。

要提升管控力,培训师可以通过对控场应变场景的梳理,归纳出化解与处置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然后运用在实际授课中,通过在课程中的处置反馈,逐步提升与固化。

总之,管控力是特别能够向学员展示培训师水平的显性能力,所以,作为培训师,既要正是这一能力项因素在课程中的所带来的影响,也要明白,管控力作为一项应变能力,要跳出问题思考问题,功夫在诗外,通过前面9项能力,减少控场应变的发生概率,从而减少管控力带来的影响。

 

在培训师十力模型中,培训师的技能,是一个从理性向感性做输出的过程,是把教学内容通过理性的设计开发,以感性的方式进行演绎呈现的过程,所以,培训师要在开发设计时要理性,在演绎呈现时要感性。

同时,学员对于课程的反馈是结果导向的,反馈皆是从他的主观感受开始的,最终会导向课程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所以,培训师是从理性向感性的输出,学员是从感受向目标的反馈。两者虽然视角不同,却都在不断的提醒培训师,需要做什么,目的是什么。

希望通过对于培训师技能十力模型的分享,能够让培训师了解,做好本职工作,需要哪些能力项,这些能力项的重要性排序是怎么样的?从而方便培训师更好的掌握,最有效的提升技能。

在培训师成长的道理上,从来没有终点,让我们一起努力,展现培训的价值。

 

作者:何铄煌;人力资源专家。

本文刊载于《客户世界》2022年5月刊。

转载请注明来源:培训师技能十力模型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