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系列评论
||2007-08-06
p>
p>
之一——加快服务业发展和升级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战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加快服务业发展和升级,对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世界服务业发展出现了新趋势新潮流,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世界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趋势进一步加快,发达国家已完全确立了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在OECD的30个成员国中,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均达到了70%以上,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人数也达到了69%;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向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据世界银行统计,中等收入国家的服务业占GDP比重已经由1990年46%提高到2005年的53%。如俄罗斯服务业比重由1990年35%提高到2005年的56%;墨西哥服务业比重由64%提高到70%;印度服务业比重由41%提高到54%;菲律宾则由44%提高到了53%。服务业发达与否,已经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成为服务业成长的主导因素。现代服务业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发展而产生,高新技术的加速发展,一方面使现代服务业新行业不断涌现,另一方面还使高新技术向传统服务业产业不断渗透,高新技术被广泛用于改造传统产业。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由于采用了先进技术手段,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批基于新技术、新管理方式、新经营模式而形成的新兴服务行业崭露头角,如以商务服务、健康、教育、法律、咨询等为主的知识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开始出现,并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助推器。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数据处理、科技中介等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以高新技术为载体,已成为推动科技、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进一步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全面渗透到制造业的流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仅改善了服务业自身结构,而且提升了其他产业竞争力。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者服务业作为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其发展速度已超过了制造业。在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的同时,生产者服务业部门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经济越发达,这一现象越是明显。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已达40%左右。如果其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为70%,那么,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就接近30%。同时,一些跨国公司由制造企业向服务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全球500强企业中,从事服务业的企业比例数已经达到56%。
服务业成为决定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尤其是近10年来,服务业正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表现在:一是拉动经济增长。发达国家服务业对GDP和就业贡献的增长主要来源于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这类服务业属于为企业服务的知识密集型新兴服务业,因此也具有较高的生产率。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连续数年经济增长率在8%以上,成为仅次于中国的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也主要得力于其服务业的发展。2006年,印度贸易和金融服务的增长幅度达到了9.5%,超过了其8%的经济增长率。印度人最引以为自豪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业更是为印度的GDP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二,推动产业结构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新生产模式在产业中的渗透。随着现代服务业成为服务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实现了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产品结构也呈高技术化和高附加值化,产业组织在经历了工业时代跨国化后,在服务经济时代正在出现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协作化新趋势;第三,发展中国家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的教育、文化等服务业,提高了劳动力素质结构,从而为经济的增长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人力资本的提高,有利于后起国家发展战略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改善,为增加就业、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国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偏低,2005年,调整后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只有40.3%,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也远低于发展中国家45%左右的水平;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仍以旅游、交通运输和社会服务为主,以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研发及科技服务业等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普遍较为落后;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还不高,服务业外资占我国每年吸收外资的比重不到三分之一,远低于制造业,这一结构与国际趋势恰恰相反;体制、政策上的不足和管理障碍也制约了服务业发展和升级。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服务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点,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方针,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高度,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迈上人均收入2000美元的台阶,国际经验表明,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中低收入水平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今后15-20年,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类似的阶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通过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特别是为工农业提供中间服务的金融、物流、批发、各类专业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对服务业本身,而且对提升其他产业竞争力,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按照我国现有工业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受到土地、能源等资源的约束和环境容量的限制日益明显。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损害,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此作为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附加值高的服务也是发展的重点,例如与高科技产业相关的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以及社会公共医疗服务业。这些产业都是与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民福利息息相关的。大力发展教育、文化等服务业,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素质结构,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
之二——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开放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改革与创新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这对于提升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正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67.7%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在服务业吸收劳动力就业方面,发达国家比重普遍在70%左右,少数国家达到80%以上。与之相适应,经济全球化开始向服务业全球化发展,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以服务贸易、服务外包、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和研发环节为主要内容的产业转移格外令人注目。这给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建立创新型国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国内看,我国服务业发展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积极扩大制造业领域的对外开放,通过吸收外资,大力发展货物贸易和加工贸易,抓住了第三次国际制造业跨国转移的重大机遇,实现了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因此成为了世界的工厂,货物贸易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00多亿美元上升到1.76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我国服务业正面临与当初制造业相类似的发展机遇。一是新一轮服务业跨国转移的重大机遇。在世界范围内,服务业跨国投资增长非常迅猛,服务业跨国购并大潮迭起。1990年,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总和,比重达到50.1%;2005年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流量比重约为70%。跨国并购是服务业跨国投资的主导方式,近年来许多新兴服务业领域跨国并购和重组大潮迭起。二是服务贸易正蓬勃发展。2000-2006年间,世界服务进出口年均增长10%,2006年世界服务出口达2.71万亿美元,服务进口额达2.62万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10%。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额与货物贸易额之比达1:4.5。三是以服务外包为特征的服务业“加工贸易”迅猛发展。根据IDC市场调研数据,2006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总额为9178亿美元。预计2008年,全球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美元,2010年达到12056亿美元。
新阶段加快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十分必要而紧迫。
一是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积极承接国际高端制造环节的需要。制造业不仅仅只有制造环节,它还包含为制造服务的研发、物流、创新、品牌等服务环节。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部化趋势的发展,制造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要留住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制造企业,进而吸引其将更高端制造环节转移到国内,必须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发达的生产性服务。积极吸引服务业外资,提升国内服务业发展,加大服务进口,可以改善投资环境,降低商务成本,促进制造业的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是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必须由现代服务业来引领经济增长的阶段。一方面经济社会要转型,要把国内一些尖端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形成强大创新能力的产业留在国内,把另外一些传统的、较为低端的制造业向国外输出,在国内为其提供强大的现代服务业支撑,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另一方面低端加工组装制造环节受成本驱动,每隔20年也要转移一次,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制造业向越南、孟加拉、印度等周边地区转移的迹象。必须尽快实施服务业开放带动战略,防止在我制造业优势减弱,而服务业优势尚未形成的情况下,东南沿海和大城市出现严重的产业空心化问题。
三是国内服务业加快发展亟需扩大开放。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严重不足是导致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长期将服务行业视为制造业的附属品,不注重生产服务业的发展。虽然引进了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但却把很多为跨国公司服务的生产性服务环节拒之门外。中国服务业的开放整体上也要晚于制造业,开放程度远低于制造业。2000年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只有104.6亿美元,2006年为173.8亿美元,分别只占当年实际吸引外资额的25.7%和27.6%。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不仅会增加企业的多样性、竞争性,而且把我国许多服务企业完全放在了国际大市场的背景下来运作,将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服务业的水平,同时也会给中国服务企业走向世界创造机会。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还可以改造传统的服务企业,提高行业整体竞争能力,这将是下一步发展方向所在。此外,长期以来,中国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度很低,垄断程度高,影响了服务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积极引入外国资本和民营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还是打破服务业的所有制壁垒,深化服务业改革的有效途径。另外,服务业对外开放还有利于服务业的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使用新技术、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现行服务的生产效率,革新服务生产系统,提高服务质量,而且会导致新服务的产生,催生一批新兴服务业。而我们知道,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下,创新才会勃发,才会源源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是我国服务业加快自主创新的重要路径选择。此外,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速国内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可以提升一个城市和地区的国际化水平,有利于城市和地区参与国际竞争。
总体上看,中国已经具备了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宏观经济态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庞大的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服务需求,使我国对跨国公司保持着较强的吸引力,服务业吸收外资和发展服务贸易有很大潜力;我国还拥有质优价廉的综合人力资源优势,包括部分中高端科技管理人才;拥有较高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较强的信息技术产业支撑;一些沿海发达地区有着良好的开放环境和意识,在制度创新和特殊功能区域开放开发方面走在前列,具备在服务业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基础等。一些国际机构已经将我国列为对跨国公司服务转移和外包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和研发转移重要目的地。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一是要积极承接国际服务离岸外包。这是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一大批具备国际化水平的服务供应商,提高接单能力,继续发挥在ITO业务领域的优势,特别注重培育承接BPO业务的能力,积极承接计算中心、呼叫中心、数据处理、技术研发、财会核算、售后服务等国际服务业转移,特别是逐步拓展一些具备优势和条件的高端业务;二是要继续开放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吸引外资的质量和层次。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地区总部,积极引进国际服务业的新理念、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内服务业提高水平。同时,要积极进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生产性服务产品,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服务支持;三是要支持具备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开拓营销渠道,参与工程承包,提供服务产品,开展研发合作,开拓国际服务业市场。
之三——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关键
国务院7号文件在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目标、要求和基本思路的同时,还明确强调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这是继“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我国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导向之后,进一步将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具体化、系统化的重大举措。文件列出了当前我国重点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六大领域:一是物流运输业;二是信息服务业;三是金融服务业;四是科技服务业;五是商务服务业;六是商贸流通业。文件还指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目标是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也对六大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认真贯彻7号文件,对于新形势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加快发展步伐变得十分紧迫。与国际一般趋势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仍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我国生产性服务在国民经济和整个服务业中的份额仍相对较低。据分析,目前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大约在70%左右,比我国要高十几个百分点;二是我国生产性服务的结构不够优化。从2000年看,商业饮食占35.0%,运输邮电业占27.3%,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为19.3%,而金融保险业仅占12.6%,包含专业服务、综合科技服务等未分类的“其他服务业”仅占5.9%;三是生产性服务占国民总产出的比重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如美国1998~2003年生产性服务占国民总产出的比重都保持在25%以上,最高接近27%,英国则从1992年的19%左右升至2002年的约26%。
现阶段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我国服务业和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门类都较为薄弱,由此决定了我国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的低下和结构的非优化,形成了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的非良性循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其现代化水平,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是推动服务业供给总量的增加和结构的优化,有助于实现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的目标,并逐步将经济增长纳入三次产业协调带动的轨道;二是也有利于推动需求结构的改善,生产性服务业投入效率的提高将有利于减少经济增长对高投资和高资本积累的依赖,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从而有益于改变投资率畸高、消费率偏低的局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需求为主导方向转变。
第二,有利于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培植动态竞争优势,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随着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深度和广度的日益提高,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益非浅。但总体上看,我国在国际产业链条中处于中低端,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利益更多地流向发达成员,我国直接获益相对较少。其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凭借其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高水平的研发和市场营销能力控制了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取得了支配权。我国如能尽快提升生产性服务水平,将有利于逐步改变这一局面,推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战略从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静比较优势模式向发挥人力资源综合优势和培育人力资本的动态竞争优势模式转变,逐步进入和占领国际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从而能够在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中获得最大化利益。
第三,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制造”的转型。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或世界制造中心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但“中国制造”也面临创新不足和附加值低下的现实矛盾,不仅面临内部的资源、环境等条件制约,也面临日益增加的外部摩擦。鉴于中国转型经济的体制特点和企业内生能力的不足,我国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不仅是工业和制造业部门的任务,同样也是服务业的任务。而且从生产性服务的特殊功能出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创新对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尤其具有关键的意义。一是现代工业和制造业已经广泛融入研发、产品设计、品牌策划等生产性服务业成份,对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有直接的决定作用;二是现代市场营销服务不仅可以发现市场需求,还具有创造市场需求的功能,对于企业开展市场需求导向的创新活动具有重大影响;三是现代金融服务和专业服务等都是企业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四是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广泛应用了信息技术成果,是产业创新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有利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并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商务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和升级可以从以下方面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一是可以推动我国生产供给结构的优化,提升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非价格竞争力,从而摆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的不利局面;二是可以推动需求结构的改善,从而实现内需、外需平衡发展,减轻经济增长对出口的过度依赖;三是从微观上看,现代商务服务业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培植国内企业的自主营销能力,推动企业逐步走上开发新产品和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为主的差异化竞争道路,促进加工贸易由OEM向ODM和OBM转型升级;四是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增强将有力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这些转变最终都将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外部和谐,减少对外经济贸易摩擦,达到更好地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目的。
第五,有利于推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实际上面临着是重复依靠高投资、高资源投入的重化工业老路、还是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抉择。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化,有利于我国摆脱旧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占领经济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不断挖掘经济效率提高的源泉;二是有利于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应用,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更好地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三是创新和效率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升级,将大大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投入的依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从而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首先要深入贯彻“十一五”规划和国务院7号文件的有关精神,尽快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做好细致的落实工作;其次,要提高各级政府的认识,把生产性服务业放在与制造业同等甚至优先位置;再次,要从源头上推动,着力细化我国生产和服务企业的专业化分工,积极改造业务流程,大力推动业务外包,加快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最后,生产性服务业要加快发展和升级,也必须坚持扩大开放、引进外资,积极参与服务业全球化进程,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通过开放和竞争达到利用后发性优势的目的,缩小发达国家的差距。具体而言,有以下对策措施:
第一,调整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办法和差别性政策,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创新放在更重要位置。随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融合和一体化,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边界日益模糊,发达国家制造业中服务业增加值和人员比重逼近30~40%,通用电器公司2004年收入总额中服务业收入占63.3%,不少制造业公司开始以生产性服务为主要内容,象耐克等一批原来的制造业企业甚至完全放弃了原来的加工制造活动,专事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等高端生产性服务。我国传统的产业分类方法和“重制造、轻服务”的产业政策设计面临重大调整。鉴于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制造中的关键地位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非常落后的现实,有必要对我国的产业和创新政策进行适当调整,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放在与制造业同等重要乃至相对优先的位置,特别是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改造我国物流和供应链体系、建立市场营销网络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既提升制造业企业自身生产性服务水平,又加快打造一大批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供应商。
第二,将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中心城市建设成面向全球的生产性服务聚集中心。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沿海中心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与巨大潜力。由于这些大城市面临着商务成本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土地等资源制约加严等不利条件,发挥这些中心城市服务聚集功能,加快其向服务业转型,是其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符合国际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有利于优化国内产业分工格局和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链条,已势在必行。沿海中心城市转型不是简单放弃加工制造业,而是在保留其有优势的部分中高端制造环节的同时,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成若干面向全球的生产性服务中心,培育一大批以生产性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专业供应商。一是可以继续抓住国际制造业特别是IT产业转移的机遇,提高自身的接单能力,成为跨国公司的一级供应商,同时加大对中西部的产业辐射和转移;二是加快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促进本身生产性服务业的升级;三是进一步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占领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率先转向创新主导和效率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继续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先导。
第三,以扩大开放为动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和创新。借鉴我国制造业的经验,抓住服务业全球化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和市场准入,引入竞争,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强大动力。一是加大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业外包的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创新服务业聚集区功能和制度设计,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和软件开发,在承接服务业外包的国际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二是大力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全面提升与外商投资的合资合作水平,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引进、管理创新;三是积极有序引入战略投资者,对目前仍带有垄断性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改革重组,促进其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四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适当扩大服务进口,既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投入,又引入市场竞争,促进国内生产性服务业质量的改善;五是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包括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发展跨国经营,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开展海外购并,加强战略联盟,提升与国外高端生产性服务供应商的合作水平。
第四,加强CEPA项下内地与香港生产性服务业的合作。香港在内地新一轮对外开放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其中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是这种优势的主要体现。香港既有一大批为服务业跨国公司服务的二级、三级代理商,也有一些高端的一级代理商和本地供应商,如香港利丰公司就具有比较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能够设计、预定、组装,并把产品交付给最终购买者。CEPA的签署和实施,就为两地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合作提供了特殊的管道。要完善有关配套政策,消除各种障碍,积极推动CEPA项下香港生产性服务供应商的进入;搭建平台,完善公共服务和中介服务,为沿海中心城市提升与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合作的水平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五,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使之成为促进创新、提高效率的重要平台。现代商务服务业不仅是产品和服务价值实现的渠道,也是价值创造和增值的重要源泉,还在提高生产力、促进创新、就业和出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整个生产性服务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就我国目前而言,一是要大力发展物流服务和供应链管理,包括交通运输、仓储、物流、配送、采购、供应链管理等,提高物流效率,加快生产和服务的网络化和国际化;二要着力推动市场营销服务的升级,包括市�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系列评论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