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点线面”结合,推动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

    |     2021年4月8日   |   2021年, 客世原创   |     评论已关闭   |    3275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更迭更迅速,尤其是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需求强劲,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企业除了要有正确战略部署,敏锐的市场嗅觉和领先的创新能力外,还要练好“内功”,向管理要效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要往精细化方向走,务求通过深入分析,精准施策,有效激励,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最大限度提高员工主观能动性和价值创造力。如何推动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

本文结合“点线面”的战略思维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摸清每个“点”,人力资源管理的着力点是“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把人才定义为驱动创新的第一资源,并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我们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同样,对于企业,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最终依靠每一个“人”。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要是通过“管理人”来“激活人”,通过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和愿景。人力资源管理的落脚点和着力点都围绕“人”展开,因此,首先要摸清每个“点”,即“认识人”。“认识人”是“管理人”的前提和基础。

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沙因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就基于对人的认识,提出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四种人性假设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比如,基于“经济人”假设,就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管理员工;基于“社会人”架设,就要着重建立良好的人群关系和培养个人的良好动机;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就必须以工作的合理安排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基于“复杂人”假设,就得适人、适地、适时地采取权变的管理措施。虽然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不能将人简单划分为以上四类,但可以通过人才画像,来摸清每个“点”,从而认识人、识别人。

具体来说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建立人员基本数据库

每个企业都具备大量的人员信息数据。员工入职时提交的信息中,包含基本的个人信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构成了员工初始档案;员工入职后,随着工作的推进会产生绩效考核、薪酬奖金、培训记录、职务升迁等,构成了重要的动态数据。这些数据真实客观,相对容易收集,管理上要从产生、收集、整理源头上抓好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做好定期的数据更新和复核。

第二步,构建多层次人才画像

人才画像目前已经进入多领域运用,基本用途都是都一样,即锁定一群具有共同特征的人,以便于快速、精准找到想要的人。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构建人才画像,让企业人才资产可视化,并在不断沉淀修正中实现精准化,从而清楚的知道什么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可以有的放矢,更有效地开展招聘、定岗、选拔、培训等工作。

人才画像数据可以基于冰山模型进行收集,冰山上的知识、技能等显性数据通过人员基本数据库就能获得,冰山下的数据如工作动机、个性特征、自我形象、价值观等,收集相对较难。这一类数据可以理解为优秀人才样本。在某岗位上获得了高绩效的员工,一定是表现更好,创造过更高价值的员工,那他们后背有哪些因素是支撑他们取得成功的?有哪些共性值得挖掘?这些共性就可以沉淀为绩优人才的画像。

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通过人才测评,深入挖掘员工的思维模式、工作风格、职业人格、组织忠诚度等冰山下的素质,形成人才画像的重要标签;同时,还可以通过分层次、分类别的谈心谈话,对员工的知识、技能、性格、素质、价值观进行更详尽的了解,获得更客观、立体的全息人才画像。从而为企业树立特有的并可不断优化的人才模型,塑造更为精准的选人标准;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内部绩优员工选拔、晋升等提供参考依据。

人才画像已在金融企业中得到运用,2016年民生银行就与IBM合作,搭建“人力盒子”,它通过生产力、投资、能力和风险这四个维度,一共398项指标,将组织的画像、个人的画像、组织与组织相比较的画像等,清晰地展现出来。这398项指标囊括了所有关于人的信息,它们就像每个人的DNA一样。让企业对每个“点”清晰明了,有利地缩减了管理者决策的时间成本,提高了决策的精准度。

建立多条“线”,人力资源管理的抓手是“员工诉求”

“认识人”是前提和基础,“激活人”是导向和结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摸清了企业每一个“点”,就能从“点”的共性出发,找准“共同诉求”,建立起适配度更高的“管理线”,通过多元化管理,满足不同条线、不同岗位、不同职务员工的根本诉求,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匹配度。

在实际中,不同的企业,战略、文化、业务性质、人力资源特点都不一样,采取的“管理线”也呈现出多样性,如阿里巴巴的倡导“认真生活,快乐工作”,实施合伙人制度,建立生态化的社会企业;海尔集团顺应互联网时代企业发展趋势推出的“人单合一模式”,让企业变成一个人人可以参与创业的平台,共筑企业的成功未来。不同企业的“管理线”,打造出不同文化特色、不同品牌效应,根本目的还是推动员工与企业的共生发展。

对于传统金融企业,一般人员总量大,机构数量多,业务范围广,专业技术差异明显,不能直接拿来主义,直接套用互联网企业的新型“管理线”;而要量身定制,从企业自身的出发,以员工诉求为抓手,各条线、各版块分别推动,不断把人力资源管理从“管控”升级到“赋能”。

1、聚焦价值诉求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是站在管控的角度上,执行好如岗位分析、员工招聘、员工培训、职业发展、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等 “选育用评留”各层面的管理职能。这样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战略价值和员工个人价值的偏离。聚焦员工价值诉求的根本目的,就是将企业战略价值和员工个人价值结合起来,将组织绩效与个人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互信,达成目标共识。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绩效考核办法是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业绩指标法,它的基本思路是先确定组织目标,然后对组织目标进行分解直到个人目标,然后对个人目标进行量化。组织绩效与团队目标、个人目标、日常任务是分解和承诺的关系。这对个体的服从和纪律意识要求较高。而随着越来越多90后、95后加入企业,他们往往有较高的流动意愿、较强的成就动机,藐视权威,极力追求能张扬个性、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如果不能达成目标共识,组织的绩效也难以高效达成。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抓手,就是聚焦员工价值诉求,可以借鉴OKR(Objective,Key Results)思想的精髓,通过目标绩效和持续反馈, 实现组织绩效与个人目标的充分关联和持续提升,并依赖人才画像等管理工具的引入,构建互信、目标明确、组织敏捷的团队。简单说,通过“Objective”的引入,增强双向的选择,把KPI中“要我做的事”变成“我要做的事”,且这个事是认可的、是可量化的、是一致的。

2、赋能员工成长

目标和绩效如何实现,是人力资源管理一直以来探索的重点,解决绩效问题的工具和流程创新也从未停止。但如何让人在组织中有意义,如何重塑人的价值,真正从“管控”升级到“赋能”,应该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另一个抓手。

首先,要赋能权力。事实上,溯及“赋能”一词的原始含义,学术界普遍认为赋能对应的英文单词为“empowerment”,即授权,意指组织下沉权力,尊重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信息时代充满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环境因素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影响企业整体走向,这就要求企业重视一线员工,一线员工往往直面客户、直面市场,如果能赋能一线员工权力,他们能更准确有效全面地感受市场变化。企业通过调整组织结构、转换领导方式、促进员工成长等措施,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与创新,充分发挥员工的才智与潜能,辅助企业及时决策,以最新、最佳的方式适应市场需求。正如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提到的“要理解权力跟利益是怎么分的,分享利益是共识,最难分享的是权力,如果你不能让大家共享权力,仅仅是共享利益,还是会有人浮于事和虚假忙碌,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其次,要交互信息。通过赋能让整个组织,从数据到信息、到知识、到智慧,要有彼此的交互。一个层面是有效沟通,不仅有自下而上的工作汇报,还要有自上而下的教育培训,管理者把能力经验、发展思路、资源知识传递给被管理者;还要有员工之间的分享互动,把好经验、好点子进行共享,以个人成长带动共同成长。另一个层面是协作配合,“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做产品的只管产品,做服务的只管服务,做营销的只管营销,这样的企业无法形成集体合力,人力资源管理也难以通过挖掘内部岗位创造活水,不利于推动整体效率提升。只有信息共享,增强联动,才能助力企业目标的实现。

最后,要创造角色。在传统企业里,一般有着明确、细致的职务晋升路线,除了与职务相匹配的角色以外,员工很少有其他的“称呼”;新型的互联网企业实现了突破,往往会编一堆的角色给员工,比如一个员工叫首席员工,从职务看仍然是一线员工,但不同角色,赋予了不同的责任,员工的自发性和内驱力会明显不同,他会竭尽所能守住这份成就感。一个组织里,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决策者,但一个组织里可以创造出很多独一无二的角色。即使在现有的企业晋升机制下,从管理序列和专业技术序列延伸,建立不同的岗位标签,创造出多样性的角色,通过具体的角色和责任,“激活”员工,让员工从拥有胜任力到拥有创造力。

汇聚两个“面”,人力资源管理的底色面是合规,艺术面是温度

当好审判员,合规划定边界

人力资源管理注重激发人的创造力,创造代表破旧迎新,如何界定是创新,而不是钻空子;是新趋势,而不是被监控。这个时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当好审判员,用合规划定员工行为的边界。

这个“规”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结合现有法律法规基础,逐步建立并不断修正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建立健全员工管理办法,从员工上岗行为、职务晋升、薪酬分配、培训考试、考核奖惩等方面,明确员工的权力和义务,为员工行为划定明确的合规边界,这种边界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护。员工守住了合规的底线,也就为企业兜住了合规的底层。

数字化时代,“温度”将更重要。伴随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信息化转型,管理接触的对象,越来越多从人转向数据。但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数字化转型只会让我们从“新”的角度,更加“准”地认识人,提出更加“实”的管理制度,实施更加“精”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手段。即使在不远的将来,HR的大部分工作职责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其管理的艺术,服务的温度是无法被替代的。

有“温度”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质上是在以人为本,关注员工体验的思维模式下,深耕员工入职、竞聘、考核各环节,培训、团建,甚至是员工个人结婚、生子等各场景的需求,然后探索如何在每个场景增加员工有温度的体验,增强员工的幸福感。比如建行推出的“建行员工”APP,以连接、增效、赋能为理念,聚合移动办公、人力资源、学习发展、在线沟通、生活服务。员工可利用手机办理请假、出差,发起会议、日程,了解产品、资讯,获得丰富、专业的线上培训资源,在线查询、领取、兑现各种福利。便捷的APP为员工提供一个自助服务、自我展示、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提高了员工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点、线、面”管理是层层推进的,“点”是基础,尤其要突出对“重点”的画像;“线”是由“点”汇聚而成关联关系,是抓手,是措施,要不断推进其从“管控”向“赋能”升级;“面”是多条“线”构建的区域和边界,是全面铺展适用的模式和思路。只有 “点、线、面”三个层面统一,才能有效推动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为企业发展决策助力。

 

作者:覃彦;就职于中国建设银行远程智能银行中心;

本文刊载于《客户世界》2021年3月刊。

转载请注明来源:注重“点线面”结合,推动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