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岛谋求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的观察思考
|何君 刘红星 邹吉宏|2007-06-08
关于青岛谋求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的观察思考
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作者:何君 刘红星 邹吉宏 | 来源:《青岛日报》 | 2007-06-08
p>
p>
编者按
在4月召开的市十次党代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阎启俊指出,青岛要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上实现新突破。这是青岛在发展战略中首次把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相提并论,它进一步提升了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地位,为我们指明了新时期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的方向。
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指出,青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与发展民营经济紧密结合,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紧密结合,与发展品牌经济紧密结合,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紧密结合,与体制机制改革紧密结合。"五个结合"使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围绕青岛谋求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本报记者展开了深入细致的采访,这里呈现给读者的,就是他们的观察与思考。
新突破,从新观念开始
市十次党代会提出,青岛要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实现新突破。
谋求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是青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提出的重大举措,是推动青岛站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
历史进程的必然选择
所谓"服务业",按照国家统计局现行的行业分类标准,是与工业、农业相对应的概念,即除了广义农业(第一产业)和广义工业(第二产业)之外,其他行业都可以称为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则是相对于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而言,包涵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信息业等新内容。而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单纯盘点服务业,这些年来,青岛的发展速度并不慢。"十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4%,比"九五"期间平均增速提高1.7个百分点。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成绩后面的问题,需要冷静看到青岛服务业总量尽管上升较快,但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较低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与青岛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服务业发展还存在着"短腿"现象,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相对薄弱的产业,严重制约着青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龙头"作用的发挥。
看一组数据:
"十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GDP年均增速低1.2个百分点,比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低4.6个百分点。2005年,青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12位,不仅低于深圳,而且低于济南、大连等城市。
辩证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工业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因为二产发展势头强劲,服务业比重相对下降,经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都出现过这种情形,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青岛自然不能超然。
历时十余年疾行的青岛经济列车,眼下到了亟待克服经济发展瓶颈的时刻,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已经成为青岛经济快速发展的"软肋"。而克服发展"瓶颈"最重要的突破口,无疑是发展现代服务业。
首先必须厘清这样的思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并不是一种替代关系,而是互动互补的关系。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先进制造业"起飞的翅膀"是需要通过现代服务业"聪明的脑袋"来支撑的。从更深层次说,抓服务业就是抓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服务业投入多了,生产方式集约化的程度就会相应提高。
在青岛,历史的进程正在强烈呼唤着服务业。统计表明,2005年青岛市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有关划分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标准,当人均GDP在3360至5040美元时,为工业化全面实现阶段,也就是开始进入发达经济时期。毫无疑问,青岛已经跨入这个门槛。但是,青岛服务业占比却大大低于这一阶段50.5%的基准值。
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亟待"加速度"。实际上,从过去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到如今强调的"实现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这种战略决策的嬗变,从深层次解决了青岛城市持续发展的原动力问题,必将对青岛未来的产业布局产生重大影响。
令人欣喜的是,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蓝图已跃然纸上。根据市十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到2011年末,全市生产总值超过600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三次产业比例将调整为3:50:47。也就是说,今后5年,青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年均提高1个多百分点。根据测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提高1个百分点,其增速就必须达到16%左右。这预示着青岛从现在开始到2011年末,服务业增加值比GDP年均增速要提高3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
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撑
"富民强市"是一个整体,"富民"是"强市"的目标,"强市"是"富民"的基础,两者的结合点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按照民生为重、富民优先的要求,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富裕安康和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度统一起来。
就业乃民生之本。据计算,今后5年青岛年均要安排城乡就业20万人左右,其中,城镇就业人数将占7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占30%。
有关研究表明,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在经济发展步入重大转变时期解决就业问题的着力点。服务业因其涵盖范围广,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行业并存发展,在吸纳不同层次劳动力方面,比农业、工业有着更大的"容量"。
根据青岛制定的城乡就业发展目标,未来5年,在服务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中,新增就业人员要占全社会新增就业人员的80%以上。巨大的就业重担将历史性地由服务业承担。从现在开始,青岛将采取超常规的思路,加大对人员吸纳量极强的现代服务业的投入,使农村人口、城市下岗人员和新生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毫无疑问,这是提高青岛劳动者报酬、人均收入水平最有效、最关键的措施之一。从这个角度讲,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就是加快全市人民的小康进程。
实际上,我们已经初步看到了通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带动"富民"的效应。去年,青岛围绕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构建现代流通网络,在五市三区全面推进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截至去年底,累计发展日用消费品和农资新型农家店1800处,覆盖了全市近30%的村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近万名,新型农家店户均增加收入3000元左右。由此可见,今后继续大力实施该项工程,将会在更大范围使农民受益。
让我们进一步展开视线,将经济发展中的"真金白银"–财政收入作为切入点,认识尽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对青岛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市十次党代会提出,到2011年青岛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要超过500亿元,这意味着今后5年青岛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要达到23%左右。
据统计,2006年,税收收入占青岛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5.2%,而服务业实现的地方税收占整个地方税收的61.9%,其中,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业对财政的贡献度最大,缴纳地方税收同比增长36.8%,比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8.8个百分点。去年青岛有3家银行上缴地方税收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均进入了缴纳地方税收前10名,打破了多年来十大纳税大户均出自工交企业的格局。
以上数据表明,完成未来5年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增收目标,充分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至关重要。而青岛地方财力的增长,必将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财政阳光。
机遇与挑战同在
谋求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青岛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
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期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国际产业和国际资本将向中国沿海地区大规模转移,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投资将成为国际投资中最积极的部分。得对外开放之先风,青岛在吸引国际投资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这将有助于青岛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占据有利位置。
我们必须把握实现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日前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阎启俊强调,对外开放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青岛的最大优势和特色,是青岛发展的根和魂。这种"强调"高屋建瓴,直击青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命门"。青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把对外招商引资作为重点,通过把国际上高端服务业引进来,形成青岛利用外资新的优势。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青岛港。市十次党代会提出,青岛要积极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通过打造国际航运中心,成为高度繁荣的国际商贸金融中心,是每一个海洋城市梦寐以求的目标。当今世界35个经济中心城市中有31个是具有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海港城市。由于国际航运中心往往是一个城市能否建成工业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的重要先决条件,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打造以青岛港为核心战略资源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将为青岛实现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带来一系列的机遇。
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区域竞争力三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通过主动的产业结构调整来追求经济增长,进而实现区域竞争力的提高,这不仅在理论上是成立的,而且已经被许多发达国家和国内一些先进地区的实践所证明。我们一定要从"被动应付"变为"主动顺应",从"要我转"变为"我要转",唯此才能摆脱越发展越烦恼的困局,尽早步入"好中求快、稳中求进"的发展轨道。
实现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需要新思路和新举措。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就此指出,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与发展民营经济紧密结合,要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紧密结合,要与发展品牌经济紧密结合,要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紧密结合,要与体制机制改革紧密结合。从青岛实际看,切实做好"五个结合"的文章,将使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从而进一步形成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力。
让人振奋的是,今年以来,青岛服务业内外资投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第二产业,标志着现代服务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有了新突破。统计表明,一季度服务业投资增速不断加快,其中,1至2月份服务业投资完成3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9%,增幅高于全市13.9个百分点,投资增速和所占比重分别高于第二产业25.7和11个百分点。
良好的开端孕育着巨大的希望,在青岛城市的时间表上,很多人都把指针对准了2011–这是青岛今后五年一大变的时间节点。
可以相信,5年以后,青岛的现代服务业一定会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记者 何 君
让民营经济成为"加速器"
谋求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指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切实作好"五个结合",其中第一个结合就是要与发展民营经济紧密结合。通过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服务业,这既需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又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长三角、珠三角等现代服务业较发达的区域,多为民营经济活跃之地。专家认为,民营资本因其灵活性,在提高服务业现代品位、优化服务业质量档次等方面,很好地扮演着"加速器"的角色。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青岛的民营资本较早涉足于服务业的多个领域。大浪淘沙,因势而动,与时俱进,成千上万民营经济从业者的智慧,让青岛商贸、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显示出强劲生命力。
青岛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袁晓莉教授认为,与传统的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的资本投入规模小,进入门槛低,而大部分民营企业存在规模小、融资难等问题,在制造行业激烈的竞争中,民企常常处于弱势地位。青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会给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宽广的舞台。
那么二者到底该如何结合发展,互促互进,在青岛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济总量的关键时期携手并进?
高起点突破,形成"核心"领域和品牌
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表明,青岛是一座拒绝平庸的城市。结合民营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也必须志存高远。只有站在高起点,才能谋求大突破。
需要强调的是,与宁波、杭州等副省级城市相比,青岛在依托民营经济振兴现代服务业方面,稍显滞后,必须抢抓机遇,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切实担当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以"发展青岛、服务山东乃至全国"为己任,形成物流、会展、旅游等核心领域,培育现代服务业知名企业和品牌,从而由点及面,不断突破。
民营经济侧重发展现代服务业,最关键的是要找准切入点。市十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服务经济,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会展、创意、信息服务、中介服务、金融保险证券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娱乐、港口、航运、旅游、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培育服务业骨干项目和知名品牌,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这一指向,明确了青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规划了发展路径和目标。从确定的现代物流、会展、创意等领域来看,多为民资活跃之所在,其发展程度某种意义上也是民营经济活力是否旺盛的"晴雨表"。
令人欣喜的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民营经济的"结合",青岛已作出了不少有益尝试:
市南区近年来加快建设软件园,发展总部经济,勃兴金融街,挺进文化创意产业,广大民企担当了"急先锋"。记者了解到,市南区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确定了打造"半岛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区"的发展目标,成为民营资本新的投资热土。
市北区依托六条特色街道大兴现代服务业,去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73.3亿元,其中第三产业48亿元,同比增长36.7%,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27.1%。
李沧区着力打造新型商贸、物流中心。目前,全区有大型物流企业4家,物流货运配载市场6家。容纳了大量民营资本,从事物流运输的个体私营企业700余家。
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与民营经济结合,将释放无限潜能。但只有"量"没有"质"的经济并不是青岛最终的追求,如何通过二者的结合,培育知名企业和品牌,形成可持续发展力,才是关键。分众传媒山东大区总经理张君焱认为,青岛现代服务业领域目前还缺乏像制造业的海尔、海信等那样的知名企业,但青岛品牌经济土壤肥沃,广大民营企业如能抓住机遇,从港口物流、旅游、中介等重点领域突破,"青岛服务"一定能在全国乃至世界打响。
宽领域发展,为民资介入广开门路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青岛目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但所谓"纲举目张",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切实的政策扶持和宽松的环境。
决策层早就看到了这一点。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青岛市委、市政府随即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28条"。这些"意见"放宽了非公经济市场准入领域,体现了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为现代服务业与民营经济结合发展铺平了道路。
去年底,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现代服务业企业享受与制造业企业、大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充分落实了国家、省关于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今年,国务院又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服务业的发展需要非公经济不断突破。
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相关措施的出台,意味着服务业垄断领域的大门正在向民企渐渐打开,民营经济"非禁即入"正呈现出越来越动人的颜色。
多途径推进,结合青岛特色富民兴业
没有特色就没有发展。市十次党代会提出青岛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区域性经济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海洋科研中心",这些定位本质上就是青岛特色的体现。
围绕"三个基地",引导民企配套优势产业集群。"船小好掉头"的广大民营企业,当在青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历史进程中,积极配套各大产业集群,在产业链上通过配套设计和生产,发展自己。
围绕"三个中心",引导民企自觉"转型"。市工商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围绕青岛港不断扩大的货代中介现已达到2200多家,但高层次中介组织缺乏,水平有待提升。与此同时,发展现代物流、会展、创意、信息服务等产业,必须结合青岛城市定位,从高端突破,加快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培育知名企业和品牌。对此,民营企业家充满信心。欧美投资集团是一家以多元化经营为特色的跨地域跨行业发展的民企,董事局主席、总裁李金堂表示,当前是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最好时期,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好机遇。只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民营经济从业者定能从中找到商机,发展壮大。
围绕奥帆赛,抢抓奥运商机。市领导曾多次表示,青岛要充分发挥"奥运"这块金字招牌的聚集效应,以奥帆赛作为经营城市的切入点和关键点,吸引全球的旅游者、投资者来青岛,形成旺盛的"商气"、"人气"。民营经济从业者当敢为人先,加快创业、创新步伐,"掘金"相关服务业。
需要指出的是,发展路径虽多,但现代服务业与民营经济结合,必须在关键政策和实施细节上突破,形成政策、财税扶持的立体化"呵护"体系,惟此,二者的结合才会回报青岛经济一个期待已久的惊喜。记者 刘红星
在国际舞台上演绎新精彩
如果说,发生在上个世纪的制造业全球化是一支"传统舞曲",那么,当前日益兴起的服务业全球化则可以看作是一支"现代舞曲"。
面对奔涌而来的服务业全球化浪潮,在制造业领域不断壮大的青岛,能否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快速融入世界经济的洪流,将直接关系到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水平与速度。
服务业转移大潮奔涌而来
上个世纪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制造业来打头阵的。中国凭借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在世纪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通过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一举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加工厂"。本世纪初,世界产业开始出现第二次大规模的梯度转移,也就是服务业的转移。
新一轮服务业转移大潮从何而来?专家认为,服务业全球化不是一个孤立现象,而是制造业全球化进一步加深的结果,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生产的国际化带动了服务的国际化。随着制造业全球化的整体推进和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也日益全球化,并随之出现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浪潮。
与此同时,以IT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在世界服务业中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从而使服务业国际分工全面深化,为服务业跨国转移奠定了基础。而服务业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则迫使跨国公司通过服务业跨国转移,来进一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
进入新世纪,服务业全球化初见端倪,并呈现新趋势:一是服务业跨国公司迅速扩张,成为推动服务业全球化的主体。二是服务业跨国投资增长迅猛,服务业跨国购并大潮迭起。三是服务业信息化、现代化加速,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可贸易性,促进了世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四是国际服务离岸外包异军突起,发展前景广阔。五是服务业跨国转移由制造业追随型逐步向服务业自主扩张型转变。
借助"外力"推进服务业升级
面对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我国部分城市迅速调整开放战略,积极创造平台,承接服务业转移,发展服务外包,以期在从世界"加工厂"向世界"办公室"的转变中赢得先机。
青岛近几年也逐步将开放的目光聚焦于服务业,及时提出了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战略。全市上下已形成共识:加快服务业利用外资,引进跨国服务公司、国际经营理念、国际行业规范和国际化服务人才,不仅可以大大提升青岛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而且也将加速青岛产业、市场接轨国际经济,推进经济国际化的进程。
目前,青岛外商投资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仍然比较低,存在着较大的增长空间。在服务业中,外商在青投资的结构也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传统的商业服务业,在许多现代服务业领域投资还很少,如金融证券业、中介服务、信息服务、创意产业、会展等领域。
市外经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青岛还需要深入研究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新趋势、新变化,向上海等先进地区学习,突出重点,全面提升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要进一步出台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新政策,整合全市招商力量,实施专业招商,促进服务贸易大项目顺利进展。
要在服务业上与世界"巨人"握手,还必须创造一个能够与之对话的平台。相比之下,发展外向型现代服务业对投资环境的依赖程度更高。外商前来投资发展制造加工项目,主要看重的是成本较低的土地、劳动力和原材料等;而服务业则不然,它更倾向于对社会、市场等综合环境的依赖。所以,提升青岛对外资服务业的魅力指数,首先要以优良的政务环境和服务效能,为服务业利用外资营造更好的环境。这其中包括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效能,强化审批"一条龙"服务,加快建立服务业利用外资审批"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外资项目在土地供应、税费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力度等等。
奋起直追加速服务外包发展
在参与国际服务业分工中,承接服务外包不啻为一条捷径。那么,到底什么是服务外包?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主任朱晓明点出了服务外包的核心理念:"做你做得最好的,其余的让别人去做。"
正如全球畅销书《世界是平的》所指出,"外包是世界平坦化的显著特征"。目前国际服务外包异军突起,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日趋专业化,纷纷把后勤办公、顾客服务、商务业务、研究开发、咨询分析等外包给新兴发展中国家,使之渐成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热点。全球外包市场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其发展势头可谓凶猛。
服务外包的发展已引起国家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去年,商务部启动了"千百十工程",即"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至中国,培育1000家获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今年3月,商务部又提出,今后要将服务外包业务列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鼓励类,并将其列入国家支持和扶助主要对象所在省、市优势产业指导目录。
面对承接服务外包的大好机遇,青岛如何迎头赶上?市外经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青岛业已提升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产业支撑,为将来发展外包和离岸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当前青岛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制定扶持措施,高起点规划外包发展蓝图。应组织相关部门统一规划协调服务外包发展战略,制定一系列涉及人才引进与培养、资金支持、基地建设、跨国外包公司引进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推动具体实施。
实际上,从与日本、韩国相邻及青岛与德国的历史渊源来看,青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面对日韩软件市场,特别是处于软件外包量第二位的日本,青岛软件产业国际化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据介绍,2006年青岛软件产业产值145亿元,同比增长38.1%;涉及软件企业数量达到463家,同比增长12.4%。
除了软件外包之外,近几年兴起的BPO(业务流程外包)业务也是我们今后的主攻方向。时下,BPO正勾勒出一幅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办公室"的画面。在这方面,青岛已成为大韩航空中国区呼叫中心的唯一合作通信运营商,青岛朗讯研发中心则是朗讯全球9个直属的国际研发中心之一。这都为青岛今后发展BPO业务奠定了基础。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一轮被信息技术催化的、以服务业打头阵的经济全球化中,青岛能够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快速融入全球服务业产业链,不断实现从"体力"向"智力"的转化,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本报记者 邹吉宏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关于青岛谋求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的观察思考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