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管理软件行业市场回顾与前景展望(下)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281

|谢昭然|2007-02-24

  纷争不断,渠道"城头变幻大王旗"

  在持续几年的跑马圈地、概念翻新之后,国内ERP厂商的业绩增长遭遇了天花板,从2003年开始,包括ERP在内的整个国内软件阵营都陷入了赢利危机。如何才能绕过ERP产业发展的路障?俗话说,"得渠道者得天下",2006年,用友、浪潮、金蝶等厂商不约而同选择了从渠道突围。

  "只有渠道获得普遍成功,ERP厂商才能实现全面成功。"神州数码管理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绍远曾表示,而这也成为ERP行业的至理名言。

  2006年,SAP为了SAP All in One与 SAP Business One在中国本土有更多的中小企业用户,SAP着手在中国大力发展代理商和合作伙伴。在中国四个总代:紫光、东软、鑫毅力和上海达策下面,SAP在各总代下设立各地区直接的代理机构,同时宣布启动名为"Partner Edge"(优势渠道伙伴)的计划。计划把SAP未来所有和渠道相关的东西都将放在这个平台上,如渠道的模式、流程、产品、价格等。

  同时,今年微软在渠道市场上也有大"手笔",不遗余力推动研发联盟。5月24日,微软宣布和中华网软件集团(CDC软件)组成战略联盟,为中国客户开发、推广其CRM产品提供应用软件。

  而国内厂商也作出积极反应,在年初用友渠道大会上,王文京向到会的400多家渠道商明确表示,用友将在渠道体系上进行改革,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加重分销力度。在用友公司内部,"向渠道商要效益"已经成为2006年的一大口号。并且强化2005年刚成立商业伙伴总部职能,专门发展销售伙伴。"现在,我们的产品线比较多,每个产品线分销直销的销售策略不一样,比如中端U8业务是直销和分销并存,我们今年要加强产品分销的力度,并发展专业厂商作为我们的伙伴。"王文京表示。调整之后,用友自己的各分公司将更多转向高端产品直销。

  而用友渠道建设更令业界反响的的是年初意在扩张渠道的分公司裁员行动,新年刚到就让所有业界感受到来自ERP渠道的硝烟味道渐浓,一场争夺渠道的战役已经打响。

  目前用友已有28家分公司和500家合作伙伴,基本形成了三层架构的渠道体系,高端产品NC主要通过直销向行业大客户销售,中端U8产品是直销和分销并存,低端的U860和"通"系列产品则主要通过渠道来进行销售。

  据悉,用友软件在2006年启动燎原市场覆盖计划,在全国320个城市发展一批新伙伴,全面覆盖重点城市的远郊区县、全国百强县,制造业密集地市、重点行业专业市场以及高端咨询业务市场。

  但在此时,金蝶也没有沉静在节日气氛中。2月底,站在金蝶新战略发布会的舞台上,徐少春同几家合作伙伴的代表一起拔剑,指向北方。明眼人可以看出,徐少春此举暗含的意思就是直指老对手用友。(来源:支点网,作者:谢昭然)为应对用友"普及化"战略,金蝶抛出了"个性化ERP"的新战略,并发展了20多家合作伙伴。

  3月22日,浪潮对外宣布了其新财年的ERP战略,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战略发布在以往"引领高端、专注行业"的基础上有所变化,首次将"突破渠道"作为战略要点提出。对于浪潮来说,这是一项重要的战略转型,它意味着这家一贯重视高端行业用户的ERP厂商,也开始将注意力下移,希望从中小企业信息化热中淘金,而具体方式则是通过扩大渠道。浪潮将这次战略转型称为"亮剑2006"。

  浪潮集团在3月中旬成立软件渠道部,由浪潮集团副总裁兼华东大区总经理刘钦利担任主要负责人,同时管理ERP等软件产品的各级渠道。这也是浪潮历时上第一次针对软件产品建立渠道管理部门。"软件渠道部的主要职能,一是增强现有渠道的增值服务能力,二是吸引新的渠道加盟。"刘钦利对此表示。

  而在12月,天思软件董事长冷学华分别在华东区、华南区和北方区召开渠道战略会议,全面部署2007年集团的渠道升级计划,这也是天思在直销后全面转型为渠道分销模式,此举标志着国内第一家全部通过渠道销售的ERP厂商诞生。而天思的全渠道模式和优惠结算政策留给代理商足够大的空间,如此举措意味着天思ERP将"蚕食"更大的市场份额。一系列渠道会议的召开预示着其2007年打造管理软件蓝海市场战略动作序幕的拉开。

  而在今年10月9日,速达软件内蒙古通辽经销商通辽世达电脑有限责任公司王峰由于不满速达软件退货处理的渠道政策,与厂商几经交涉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愤怒之下,一把大火烧掉了其库存的所有速达软件。事件发生后引起了业界强烈反映。事件稍后也升级到渠道管理中常见的年底压货现象的讨论。

  SOA是机遇还是泡沫

  据计世资讯的研究认为,SOA(面向服务的架构)从最初的概念导入,到现在所有的中间件、管理软件等产品提供商都深入理解并推广SOA,SOA已经历了"领先厂商发现并提升用户本质需求"、"领先厂商与第三方研究机构创新、提出SOA理念"、"SOA的技术架构和产品实现真正的用户应用尝试"和"多个领域产品提供商共同推广SOA的发展"等几个初期阶段。目前SOA理念、技术标准、产品应用正在多层次产品提供商的共同推动下迅速发展,尽管用户的认知度还不高,但SOA的快速发展将成为必然。

  但尽管如此,国内的中间件厂商对SOA并不狂热,这与国内企业的产品管理的认识和实践有着相当大的关系。然而随着软件应用的核心逐步由技术实现转向客户体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成熟,软件系统的建设将被协同化,服务集成替代从而进入SOA的年代。突如其来的SOA大潮,也令众多软件厂商临时变阵。

  毋庸置疑,SOA已成所有软件大厂,包括IBM、BEA、SAP、甲骨文在内的厂商都把这列为发展目标。如果询问新一代的软件开发模式和方法,其规范和标准是什么?可能绝大部分的人都会说SOA。

  11月1日,IBM在中国和印度建立SOA解决方案中心。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咨询服务负责人Peggy Vaughan接收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公司提出在SOA投资10亿美元,SOA做了很多年,这么大的举动也是第一次。"而IBM顶级软件策略师克里斯托弗更是直言,除了增加销售收入外,能促使IBM解开钱袋子的正是计算产业向SOA的转型。

  SAP也不例外,从2003年就开始逐步把产品迁移到SOA平台上,预计在2007年完成。SAP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孔翰宁曾表示,我们的企业级面向服务的架构(Enterprise SOA),将创新用户体验,提升构建业务流程的灵活性,通过简化软件部署方法使企业能够更加轻松地对软件予以采用,以此帮助客户轻松实现信息化。

  Oracle显然不甘落后,正全力开发它的下一代SOA产品Fusion。BEA很早就提出了SOA口号,在BEA World 上更是推出了很多实际应用中的成功案例;HP把全球的SOA体验中心从2个增加到5个,甚至连咨询公司埃森哲也宣布将要投资4.5亿美元来促进SOA的发展。

  此外,在刚结束的上个季度,HP收购了Mercury/Systinet(解决方案提供商);BEA收购了Flashline(SOA注册服务库提供商);IBM收购了Webify(Web服务和SOA组件解决方案提供商)。

  与ERP系统一样,面对国外巨头的频繁动作,国产中间件厂商对SOA实行“追踪”态度。比如中创软件、东方通、中和威等等其实都推出了基于SOA总线的中间件产品,并且具备了部署和运用SOA的能力。只不过他们没有更多地去市场上进行炒作。东方通公司表示他们已经有了很多的SOA应用的成功案例,尤其是在电子政务这一块。

  中创软件商用中间件公司总经理刘江宁说:"在2003年以前,可以说国内中间件市场几乎是IBM、BEA等国际中间件巨头的天下。但从2003年开始,国产中间件迅猛发展。到2005年,中间件产业迎来新的拐点,国内厂商进行了反攻。(来源:支点网,作者:谢昭然)CCID发布的'2005-2006年度中间件软件市场研究年度报告'的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国产中间件市场份额较去年上升了6.3个百分点。"在逐步向上与业务系统靠拢的过程中,中间件逐渐成为原来业务系统的共性平台。

  SOA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动态的B2B业务整合的问题。虽然SOA已成为一个趋势,但目前国内还没有达到规模化的推广应用阶段。

  然而,与SOA产品宣传的热火朝天的宣传攻势相比,SOA的应用案例略显尴尬,与三年前相比并没有长足的进展。直到这时,众多SOA"鼓吹者"才意识到自己走的太快,甚至忽略了用户的实际需求。尽管SOA已成为大势所趋,SOA工具也初现端倪,但实施SOA潜在的风险束缚了用户迈向SOA的脚步,特别是横亘在实施面前的标准问题让所有人不得不面对。

  今年9月,包括BEA、IBM、SAP等18家IT厂商再次坐下来认真思考SOA的发展方向。他们共同成立了SOA标准联盟,希望能够将各厂商"自己的SOA产品"推向"大统一"的SOA。尽管各厂商表面上握手言和,但SOA标准仍然扑朔迷离。

  对于无形的软件或业务流程,人们不禁会问–SOA是机遇还是泡沫?

  软件外包的背后,浮华或毒丸?

  2006年9月初,企业界与专家团队发生了严重分岐,软件外包从没有象今年这样备受关注。

  在南京召开的软件创新发展与国际化峰会上,就中国软件产业是否应走"印度外包模式",与会代表发出不同声音。以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为代表的企业界人士认为外包和创新并不冲突,学习"印度外包模式"是提升中国软件企业竞争力和成熟度的最好方式;而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为代表的专家团认为"印度外包模式"既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利于自主创新,中国应大力发展基础软件。

  有媒体更是断言,软件外包就是当年微软在中国投下的一颗毒丸。据悉,早在2002年,微软支持麦肯锡写的《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主张中国做外包而不是操作系统。软件巨头们宁可中国在外包市场与印度竞争,也不愿中国发展基础软件成为他们竞争对手。中国外包市场一直没有形成规模!用友、金蝶等国内有影响力的软件厂商更是放弃外包业务,外包难道真是微软在华投下的毒丸?

  同样在今年,用友与该公司董事邵凯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根据协议,用友将北京用友软件工程有限公司(下称工程公司)73.45%的股权,以3672.5万元转让给邵凯。而工程公司主营业务为以IT服务、软件外包和BPO业务开拓和服务。对于此举,用友在官方公告中明确表示"剥离公司原有外包业务,有利于公司主业更聚焦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主营业务上,有利于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事实上在用友退回主业前,其老对手金蝶公司已经先行一步。年初,金蝶将其软件外包公司–上海金蝶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股权卖给了其管理层,以此退出软件外包市场。

  “软件外包不是他们的主业!”计世资讯公司资深分析师这样表示。

  "我们今年把它(指金蝶软件外包业务)停了,以前没有想清楚,我们做外包干什么?当时也有很多的舆论东西影响我们,现在我们更专注于做产品了。"今年6月22日,参加大连软交会"自主创新软件论坛"的徐少春公开对软件外包如此表示。

  据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达9.2亿美元,占全球软件外包的2.3%,同比增长45.3%。同时,该机构还预测,到2010年,中国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70.28亿美元,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8.4%,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0.2%。

  有分析机构认为,未来几年中国将成是印度软件外包业务的最大竞争者,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将吸引国际发包商将业务投给中国外包企业。虽然外包业务市场潜力巨大,但是专家也指出目前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却呈多而不强之势,没有规模。

  “2006年将是国内软件外包企业开始大面积整合的一年。”易观国际分析者称。

  今年3月9日,湖南新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唐南军被推选为创智科技董事长,软件外包公司长沙新宇集团已经开始以资本介入创智。

  如今,金蝶、用友又先后退出了软件外包市场,因此对国内软件外包厂商而言,今年将是一个强弱分水岭年。

  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的大潮,为中国软件外包市场赋予了高速成长的强大推进力,而我们最需要的却是褪去浮华、沉淀思绪。

  人才培养步伐加快,ERP成薪酬高地

  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各类专业人才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汝林指出,我国信息化建设还面临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目前,国内企业很难找到一批IT业的高级人才,尤其是在中小企业,专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人才十分缺乏。此外,我国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也存在许多问题,培养机构很不规范,培养模式陈旧,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在当前,人才缺乏已成为公司发展道路上的瓶颈,能否引进足够的人才将成为核心制约因素。人才是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力量得到软件厂商的认可,他们对人才培养战略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为引进人才,各地方政府成立信息化人才数据库,出台各种政策、优惠措施吸引人才。据报道,目前长三角地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达12.3万人,而现有软件人才不足5.4万人,供需差距很大。南京相关部门正启动"紧缺软件人才培养工程",以缓解南京乃至长三角地区的软件人才紧缺状况;而重庆市政府出台《重庆市引进软件中高级人才优惠政策的规定》,宣布来渝的人才一次性补贴30万元;11月,广州市政府下发了《广州市进一步扶持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软件人才最高年奖25万;上海将采取6项措施推进软件外包产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便是,"重视人才培养,建设软件人才高地"……

  近些年,印度软件企业TCS公司连续多个季度的营收及赢利增长率都达到了两位数以上,但这家规模达30亿美元的软件公司要在2012年前规模达到100亿美元,人才成为首要影响因素,他们已经把人才引进触角伸向中国;印度第二大软件企业Infosys公司两年内在中国高薪招收2000名软件人才。此前,先期来华安营扎寨的印度第一大外包企业塔塔(TATA)集团以及萨蒂扬等公司也发出了高薪招聘中国开发人员的信号。

  从10月份开始,戴尔、神州数码等一些IT公司的高管便先后到上海的各大高校进行演讲。赛门铁克、EMC、优利系统等公司在上月也均在不同公开场合表示,要为新近成立的研发中心进行招兵买马,其中高校将是他们争夺的主要战场。

  同样在10月,SAP公司与北京博克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签署了教育合作协议,共同在中国开展"SAP商学院项目",培养ERP人才。这是SAP在中国开展学位教育项目中的坚实一步, SAP为这些大学提供完整的课程计划纲要,定期为相关大学教师开展师资培训、技术讲座等。(来源:支点网,作者:谢昭然)稍后,金蝶集团与江西财经大学战略合作项目也正式签署,金蝶K/3ERP系统与江西财经大学正式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联合共建"金蝶ERP实验室"以及"金蝶ERP人才培训基地"来实现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

  2006年,金蝶公司更将培训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公司年度十大战略目标,建立了一批如江西财经大学"金蝶ERP人才培训基地"、"哈尔滨工业大学-金蝶软件企业信息化研究中心"等国内先进的企业信息化实验室和管理软件培训基地。目前金蝶已和全国近200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好的薪酬制度,将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员工,在众多的激励方式中,薪酬对人的激励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因而常常成为激活人力资源和建立与发展战略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突破口。

  IT行业的薪资水平也将略有上涨。中高层管理岗位、市场类、销售类和研发类人员有可能出现更为快速的发展。核心的管理人才、市场人才和技术人才是企业能否保持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对这些人才的激励措施将有可能更加诱人。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产业的复苏和价值回归,这些行业的薪资水平将继续保持增长。

  某专业人才招聘网发布"IT行业薪资分析"显示,在IT业各主要职位的年薪排名中,项目管理的薪酬待遇最高,其次是经营管理类和研发类。预计2006年研发类、技术类人员的薪酬将超过项目管理类人员,高级软件工程师的年薪将在11万人民币左右。

  据《信息周刊》"2006年IT薪资调查"数据显示,普通IT员工2006年的预期收入平均为每月6513元,较2005年的每月6015元增长8.3%;IT管理人员年的预期收入则为平均每月14446元,较去年增长7.5%。同时数据也显示,岗位不同付薪水平也不同,对于普通员工而言,目前市场上较为热门而薪酬较高的岗位集中在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应用集成和应用程序开发。达到管理层级别的IT从业人员的收入和职能的相关度降低,与职位的相关度增加。

  尽管享受高薪,但IT从业人员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调查显示,不论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工作时间都超过每周40小时,"更多的带薪休假"在福利期望中位列前茅。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对"培训/深造"的要求同样显示了这个行业快速变化的特性和对人才的高要求。

  种种原因之下,IT从业人员的满意度不高,对收入的满意度在25%左右,对工作各方面的满意度略高,超过30%;同时,由于外包的挑战,行业发展的趋势等影响,从业人员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前景也显示出了一定的不确定,但总体而言,大部分人(80%)对于目前的工作还是感到"安全"或"比较安全"的。

  流动性的居高不下几乎成了这个行业的特征。调查显示,80%左右的受访者或多或少有着跳槽意向;这对于企业如何留住优秀的IT人才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令人欣慰的是,实际的跳槽率并不高,过去12个月中,跳槽的普通IT员工占参与调查的普通员工的11%左右,而管理人员的这一比例大约在4%。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过去的2006年,我国管理软件产业取得很大的成绩,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一些问题一直还存在:

  1、软件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依然存在。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但在中国管理软件业,由于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产品更新升级频繁、换代速度很快,因此要取得软件产品的高回报必须来自于持续不断的创新。当前中国软件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对软件产业链上游产品的原始创新力不足,在技术的研发上多注重跟踪和模仿,造成在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关键应用软件方面几乎没有自主版权软件的产品,使得大量利润流入外国企业,严重影响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因此,软件产业的灵魂是创新。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将是中国软件业的重要命题。

  2、产业规模偏小一直困扰着软件产业。

  企业规模偏小一直困扰着中国软件产业。据统计,在中国,员工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软件企业只占全行业不到1%,而50人以下的小企业却超过全行业的60%。反观印度,员工人数千人以上的软件企业有上百家,软件企业的员工人数平均超过300人。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表示,中国软件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软件企业的实力较弱,很多企业还处于手工式的开发生产阶段,缺乏核心技术,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发展方向受制于人,出口能力较差。首先是中国软件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占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比重还不到15%,占全球软件产业收入比重仅为3.5%;其次是软件企业的实力较弱,很多企业还处于手工式的开发生产阶段,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牌产品不多,缺乏核心技术,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发展方向受制于人。

  3、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呈现东高中西低局面。

  软件业是IT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建设为"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中将扮演至观重要的角色,也将对地方经济形成强大的拉动力。但是,在我国各省市发展软件产业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成绩的同时,也形成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失衡的局面。

  据数据显示,全国软件收入超过100亿元的省市共有10个,分别是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陕西、福建和天津(后三家为新增地区)。这10省市软件收入合计达到3422亿元,占到全国软件收入的87.7%,而其余19个省市的软件收入只占12.3%,软件产业的区域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而在这十个引人注目的省市中,来自中西部的竟然只有陕西省一家。

  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统计,2005年,全国有7个省市软件收入超过200亿元人民币,而这7个省市全部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的长三角、珠三解和环渤海区域。

  数据显示,北京和广东两省市软件企业认定数均已超过了2000家,200人以上的软件企业也分别超过了100家。其次,上海、江苏、浙江、辽宁等省市的软件企业基本上在500-1000家之间,200人以上的企业分别有30家到100家不等。相比之下,西部省份则显得"瘦弱"许多。

  在软件人才的分布上,东西部地区差距也十分悬殊。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统计结果显示,光北京市占有的软件开发人员占就接近全国软件开发人员总数的近20%,而珠江三角洲地区也是软件开发人员聚居较多的地区。(来源:支点网,作者:谢昭然)在这项以城市为单位进行的数据统计中,西北地区的众多城市(包括软件产业发达的西安市)开发人员仅占全国的3%,西南地区的城市(除成都和重庆之外)所有的软件开发人才比重仅为2%,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显而易见。

  让人担忧的是,东西部在软件业上呈现出来的差距正呈现出逐步加大的趋势。尽管中西部省市对软件业的扶持逐年加大,但面对东部地区软件业的迅猛增长,仍然难以望其项背。

  4、传统体制挑战资源共享,"信息孤岛"依然存在

  实现变革企业旧有机制,实现资源共享都将成为第一要素。只有打通全部业务处理,信息化的效益才能呈现出倍数级增长。2006年,随着变革需求越来越迫切,组织间的信息联通,即实现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在企业,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对资源共享的要求更为迫切。资源共享在企业内部表现为信息系统的集成,打通研发和生产管理信息化。

  信息系统集成是企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据调查显示,江苏省目前无管理软件的中小企业比例为19.9%,单机版管理软件为45.8%,网络版单独管理软件为17.8%,而实现了企业管理软件集成的仅为16.5%。

  在企业外部,资源共享表现为两方面:一是集团企业。今年,集团财务管理软件持续走热,许多国字头企业开始上线集团管理系统,以实现集团公司与子公司间的信息共享,加强集团监控。二是以供应链系统集成上下游企业,企业间的协作信息化日益突出,产业链的信息化将是"十一五"期间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5、专业技术咨询服务能力不足

  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企业信息化工程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现在有一部分中介机构可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但大部分仅限于单元技术产品的服务、综合服务和简单的软件应用培训。系统集成和企业管理咨询服务能力较弱,特别是能够将生产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技术有机融合,向企业提供全面服务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不多,在企业信息化中提供工程咨询、监理服务、技术服务,直接服务于企业的能力还远不能满足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的需求。

  另外,中介机构在发展过程中间往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诚信问题。由于市场发展不完善,企业在组织信息化工作当中遇到大量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就于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从而影响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延缓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6、信息安全面临标准制定和话语权缺失两大难题。

  随着政务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每年由各类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数以亿计。我国制定信息安全标准首先缺少基本的支撑。一方面缺乏国家信息安全状况的基本数据,另一方面,我国也没有网络受到攻击后的损失数据,目前这两份数据均来自美国FBI。另外,我国惟一能做到的就是将国内的密码运用到TPM上,其他方面基本拿不出标准提案来,同时,我们在国际信息安全标准和高额专利费上都不乐观。

  7、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

  信息化人才短缺,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奇缺。由于企业信息化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实施信息化不仅需要计算机技术人才,而且还需要管理人才,特别是既懂技术、工艺,又懂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普遍缺乏复合型人才,使企业在决策和实施时缺少"主帅"。

  软件产业前景展望

  2006年软件产业出现的许多趋势在2007年将继续发展,而几个新的趋势会在2007年中改变软件市场上的格局。

  1、国家信息产业法律环境将更加完善。2007年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年,关于电子商务、科技奥运、城市信息化、创业投资、行业应用标准、软件外包推进政策及软件与集成电路相关法律、指导意见、优惠政策将出台。国家将更注重扶植优秀软件企业和鼓励本土软件企业的自主创新及国际化发展。

  2、软件产业竞争更趋激烈,管理软件提供商面临全面转型,传统的软件许可的商业模式正在面临着挑战,实现软件服务化、移动网络和基于互联网的软件服务模式将成为明年一大热点。业内两大巨头用友与金蝶之间的竞争将会是一大看点。

  3、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动电子商务将快步发展,传统商务和电子商务并行、互补,跨国、跨区的B2B活动趋于活跃。金蝶、用友都成立了互联网方面的公司,开始挺进互联网。金算盘更是彻底,几乎彻底转为互联网的公司!

  4、"走出去"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或是寻求合作,或是直接竞购,或是输出优势,或是拓增价值。明年,"走出去"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国内软件企业与跨国公司通过技术、资本等方式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开拓市场。通过"走出去"在国际业务上的眼光、策略、机制配套等方面实现真正的国际化。

  5、融合将成产业的主旋律。面临当前信息化发展中难得的转折机遇,明确融合主旋律是有效开展信息化市场的大前提。行业方面,项目规划、咨询、实施和评估将更加紧密;技术方面,互联网、移动技术、平台化与软件技术等融合趋势强劲;产品方面,软件系统与协同商务、中间件、平台应用将完美整合。通过专业�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2006年中国管理软件行业市场回顾与前景展望(下)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