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守候在每个夜晚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195

||2006-12-25

编者按:今晨连线,报料热线,天天热线,民生热线,热线一条接一条地开,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来,报道一个接一个地出,2006年的岁末,翻看这些热线版面和由热线而来新闻,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叫“火”!

  多少激动人心的瞬间,多少惨不忍睹的场面,多少令人扼腕的遗憾,多少动人心魄的画面,都有报料人和记者一同见证。多少重大新闻、独家新闻、突发新闻、民生新闻、社区新闻,出自这一条条热线,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报道出来;多少官员、专家、学者、专业人士来到本报,围绕热门话题,接听热线,为市民答疑释惑,真情沟通。

  围绕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我们展开调查,用记者的良知为希望而奔忙,为正义而主张,为秩序而思考。从今天起,本报陆续推出热线盘点篇,与读者共同分享2006年的一个个精彩时刻。

  晚8时,扫黑除恶专项整治“粤鹰行动”打响;晚9时,清水河夺命路口又酿惨祸,两行人惨死车轮下;晚10时,梅富村内响起爆炸声;晚11时,宝安南路一居民楼着火;凌晨0时,宝安西乡发生集体食物中毒;凌晨3时,华强南一居民楼大火,三居民在大火中丧生;凌晨7时,梅林一女学生被车撞倒在去学校的十字路口……

  2006年的每个夜晚,每个惊心动魄的瞬间,都有本报记者的身影。

  今晨连线,是晚报见证深圳昨夜今晨发生新闻的一个栏目。当人们已经回家放松身心陪伴家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值班记者仍然奔波在前往突发事件现场的路上。日复一日“黑白颠倒”的日子,让报道组里的几个“壮汉”不同程度地染上了“老年病”,头晕,腰疼,失眠,焦虑。但是,看到一篇篇独家报道见报,看到一个个问题解决,我们依然无怨无悔地坚守在每个与铃声相伴的夜晚。

  夜晚至凌晨之间发生的新闻,负面居多,采访难度也相对较大,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事情的真相,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记者是个考验。11月15日见报的《九龄女童今晨上学被撞身亡》的作者赵根云,早上7时许赶到现场时,离截稿时间只剩下1个多小时了,这中间还要留出写稿时间。被撞身亡的女童的母亲已经哭得死去活来,此时上前采访显然不现实也不近情理。苦恼之间,他突然发现旁边有位妇女与小孩母亲相貌很相像,一问,是小孩的姨妈。于是,事情的来龙去脉全清楚了。

  车祸、火灾、煤气中毒、食物中毒、煤气爆炸,是夜间最常遇到的突发新闻,但每次都要找到一个新角度。4月16日见报的《两车相撞10吨西瓜倾泻北环路》一文的采写,来自一单普通车祸的报料,记者余海洪到现场一看,满地西瓜乱滚,他灵机一动,这就是这次车祸区别于其他车祸的新闻点。

  医院,是今晨连线记者经常要打交道的地方。如何学会与医生、保安、病人家属及相关人员打交道,是决定记者能否了解事实的关键。9月22日见报的《塞进肛门充气肠子胀穿裂孔》一文,事发当晚记者赶到医院时,病人已经送进手术室。在漫长的等待中,记者向医护人员了解了不少关于病人的信息。凌晨1时,为主刀大夫做助手的医生从手术室出来,记者从他口中了解到了病人的伤情。随后,记者又向守在手术室门口的病人的两名工友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一件“奇闻”就这样成稿了。

  记者回顾

  镜头一

  台风夜,顶风冒雨见证抢险

  本报记者余海洪

  见报稿件:《狂风吹倒大柳树砸燃隔壁变压器》

  见报日期:8月4日

  新闻回放:8月3日,雨夜,台风“派比安”肆虐深圳,人民桥河段东岸,狂风吹倒大柳树,砸燃附近的变压器;春风路南湖路口,电话亭及其亭中躲雨的市民被台风同时摧倒;地王大厦北侧,成排的芒果树被连根拔起,6株30龄的大树被刮倒,埋住了4辆汽车……

  记者的话:那夜我顶风冒雨去采访台风新闻和“三防”人员抢险的情景时,心中是有点不安的。因为从17时35分始,我市台风暴雨预警信号就升级到了橙色。穿行在大风大雨的高楼群中,随时可能遇到危险。然而,一想到“昨夜今晨,当您睡梦正酣的时候,我们正向着城市的四面出击”这句“今晨连线”宗旨,想到读者们期待的目光和记者的天职,我义无反顾地顶风冒雨忙个不停。那一夜,像我这样投入的记者很多。当我凌晨2时回到报社发出3条独家新闻时,我们的另一支“今晨连线”采访组在惊涛骇浪中见证海上救援行动尚未归来,大伙儿正为他们捏了一把汗。浑身透湿刚刚回到报社发稿的同事徐再杰、田语壮、吴永东等,收到有旅客受困的报料,连夜再度出发……

  正是有这样侠肝义胆的群体,晚报的“今晨连线”才独家新闻纷呈。

  镜头二

  解决问题比报道更重要

   本报记者戴书伟

  见报稿件:《粗大行道树倒塌划伤路人》

  见报日期:11月16日

  新闻回放:11月15日晚,记者接到报料称,华强职业技术学校门口一棵树突然倒了下来,道路交通阻断,有没有伤到人不得而知。记者在现场采访时了解到,除了已经倒塌下来的树,还有3棵同样被削去树冠的大树立在路边,摇摇欲坠,情况危险。

  记者的话:树怎么会突然倒掉呢?到现场一看才明白,原来是有人要将工地边的4棵大树移走,每棵树的根部都挖出了大坑,一棵已倒下,另3棵也“摇摇欲坠”,过往行人全都绕着走。

  从现场情况判断,4棵被砍的树应与旁边的工地有关。问学校保安,称当天下午有人一直在挖,但不清楚是什么人。由于天色已晚,相关部门已经下班。本来记者可以将问题在文章中加以反映,见报后便会有人前去解决。但是,看到保安的紧张,看到过路行人的害怕,看到过往车辆的无奈,记者感到,解决问题比报道更重要。

  通过无数个电话接力,终于找到了城管部门有关负责人。他答复会马上派人到现场了解情况并连夜处理。前来处理此事的负责人告诉了记者事情的原委:移树经过审批,之所以没有及时移走,是因为工地吊车调度出了问题。他当即责成公司紧急调集车辆将4棵树全部移走。记者一直守到0时30分,等最后一棵树装上车运走,才赶回报社发稿。

  镜头三

  像侦探一样调查超载大巴

  本报记者赵根云

  见报稿件:《39座长途大巴挤了90人》

  见报日期:8月28日

  新闻回放:“39坐的长途大巴竟然坐了90人,而且多是返乡的学生娃,孩子的安全真让人担心!”8月27日19时20分,电话那头传来了报料人王先生激动的声音,“福华五路上还有多辆赣C牌大巴在上客,马路上站满了黑压压的候车的学生娃……”

  8月28日本报刊发了《39座长途大巴挤了90人》的报道,报纸一上市,市交通局客运管理分局即与记者联系,当晚就对超载大巴进行了查处。29日,本报对此事进行了追踪报道。

  记者的话:当时的采访过程至今历历在目:混入大巴摸情况,像侦探一样将采访车停在一旁改乘出租车到达现场,将掌握的情况迅速向埋伏在附近的执法人员报告……4个多小时紧张的采访之后,又是两个多小时埋头赶稿,离开报社时已8月30日凌晨3时。报料人王先生看到报道后给记者打来电话说,深圳是座移民城市,学生娃暑假来深与父母团聚后返乡上学的安全问题年年都要面对,本报的报道起到了很好的警醒作用。体现了深圳晚报一贯关注民生的办报宗旨。

  报道刊出后,交通部门开始酝酿加强监管、增加运力等解决问题治标治本之策。

  镜头四

  数到“30”从来没有这么难

  本报记者田语壮

  见报稿件:《大火里抱出30只煤气罐》

  见报日期:3月6日

  新闻回放:3月5日9时刚过,福田区梅富村57栋101房发生爆燃,在被大火逐渐吞噬的店铺内,有30只装满煤气的钢瓶,周围是密集的居民楼,形势十分危险……

  记者的话:3月5日夜里,当我在火灾现场数到“30”,确认消防员再没有从大火找到煤气瓶时,冒汗的手心已经湿漉漉的。

  当晚,我抵达福田区梅富村时,火灾现场百米外已经聚满了看热闹的居民。15米,10米,8米……当我踩着泥水,站在距离失火小店不过7米的过道时,我看到了消防民警冲入火海,把一瓶瓶散着热气的煤气罐和罐体残骸拎出火场的惊险场面。而此时,我距小店门外喷着火的一只钢瓶仅有5米。而被搬出来的煤气罐,就堆在我左手不到3米远的地方,谁都不知道哪一只会突然爆响。尽管消防员几次催促我远离现场,但煤气罐还没有完全被抢出来,这家不大的小店里到底藏了多少只煤气瓶?职责所在,记者不能离开。

  跑突发新闻经常会经历这种场面,但我深知再往火场中心走意味着什么,但仅凭数数几辆消防车,计算一下灭火时间,再从围观群众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夸张表达中寻取“素材”,是无法还原事故现场和救援工作的本来面目的。

  18、19、20、21……,当我数到“27”时,大大小小的煤气罐已经被码得里三层外三层,消防员仍不时从小店烧塌的框架中有“意外收获”。一直数到“30”,才听到屋子里的消防员清脆地喊了声:“没啦!”

  再次确认了一遍眼前的一大堆煤气罐,确实是30个,我才结束了现场采访,边向人群外挤,边给挤在别处的搭档打电话,“30个,大罐17个,小罐13个,数字准确无误!”挂断电话,记者手中攥着的手机上也全是汗水。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我们守候在每个夜晚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