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国内2019年金融科技行业发展五大趋势

    |     2019年3月5日   |   场景研究   |     评论已关闭   |    3352

2018年是金融科技的变革之年,互联网巨头纷纷转型,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加快布局,而众多科技公司开启转型突围。尽管强监管下,许多企业经历了数字化转型的焦虑和冲击,但金融科技的创新并未止步。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催生金融科技新物种、新模式和新业态。

可以预见的是,一个更富活力与效率的金融科技生态正在形成。展望2019年,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或将呈现以下五个趋势:1、2B取代2C成为市场竞争焦点;2、从做业务向科技赋能转型;3、银行等巨头入场加速行业洗牌;4、客户金融科技认知深化;5、金融科技迎来强监管。

一、市场:重心由服务C端向2B转变

过去,金融科技创业者或行业巨头都瞄准C端市场,以C端流量为基础,将网络贷款、在线支付、资管等视为直接服务C端的主要发力点。但随着强监管和互联网流量红利日渐被瓜分,致力于开发B端业务,为金融机构提供(2B2C)相关科技服务,成为众多金融科技公司未来布局的重点。

2018年,蚂蚁金服全面开放、京东金融转向2B、飞贷金融科技全面开放技术,对外输出移动信贷整体技术,头部企业的动向代表了当前市场看好的方向。除此之外,一些传统金融机构早已深入布局其中,还有各类互联网金融公司、垂直的技术服务商,都在分食金融科技B端市场。他们提供的服务不一而足,大数据、智能风控、精准营销、金融云……积累起一定实力之后,均开始向外输出流量、场景、技术等资源,与银行、信托、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共同搭建金融科技生态体系。

普华永道认为,中国互联网下一个风口将出现在B端,科技企业赋能B端服务C端将成为主流商业模式,目前2B2C发展带来的平台生态已初具格局。而毕马威预计到2020年,中国相关市场规模将超过12万亿,前景广阔。

虽然B端服务一片蓝海,但若真正进入其中分一杯羹,则要直面比C端更高的门槛,更久的耐心以及更大的风险。直接开拓C端市场的核心要素是流量。无论依靠价格战拼补贴,还是打造各类消费场景拼体验,能导入流量,留下客户就是2C商业模式生存的王道。

相比之下,B端门槛更高,业务变现相对漫长。如果说2C的业务大多是烧钱拼流量赚 “快钱”,那么2B的业务核心在于是否有过硬的技术实现赋能,核心是烧钱拼技术 “慢工出细活”。对于许多金融科技公司,要战略清晰,思路明确,特别是有场景和自有金融业务的综合平台,要平衡好C端自营业务与B端技术赋能的关系,把握好短期收入和长期布局,寻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二、模式:由金融服务向科技赋能转型

2018年,互联网金融巨头纷纷表示未来“不再做金融业务”,而回归技术服务。其中,度小满从百度独立,京东金融改名京东数科,360金融从三六零剥离上市。高度相似的战略转变,包含着金融科技创新者们的新共识:未来赋能和合作带来的价值将大于竞争。

一方面,金融强监管下,过去靠传统业务驱动的模式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如牌照获取难、资本金约束、资管政策调整等,网贷、理财、支付等很多业务受限,最好的调整转型方式就是与“根红苗正、财大气粗”正规持牌机构合作。

另一方面,科技在未来竞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而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有望形成差异化优势,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市场估值和青睐。

在金融科技化的道路上,除了BATJ等互联网巨头,神州数码、长亮科技等传统金融IT服务商,以及众多细分领域的金融科技平台,均陆续加入科技赋能的行列。这些科技赋能者,试图将纷繁复杂的场景、流量、数据、风控、资金、产品等金融要素标准化,并从用户管理、产品定价、渠道营销、运营模式等方面,优化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链条。可以说,随着强监管加码和互联网流量红利的耗尽,技术赋能将成为这类企业2019年重要的突破口。

预计未来有更多金融科技公司或主动或被动的摒弃部分纯金融业务,以赋能者和合作者的姿态,切入金融科技服务领域,而市场有望形成“场景流量方-平台赋能方-金融机构”的多元合作新模式。

三、格局:巨头加快布局,行业整合加速

纵观金融科技行业,细分领域庞杂,初创企业众多,特别是2013年以来的互联网金融热潮,催生了大批新军。而经过数年的培育和角逐,行业格局开始呈现整合趋势。一个明显特征是,新入局者的数量开始减少,并购交易快速增长。

据统计,2013-2015年期间,金融科技公司的增长率达到100%以上,并在2015年达到增速顶峰,彼时金融科技公司多达4300家。从2016年开始,新注册的公司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到2017年,新成立的金融科技公司为370家,仅为2015年的1/12。

同时,并购数量快速提升。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全球金融科技行业共进行了140多项并购交易,总价值接近400亿美元(合304.8亿英镑),比去年同期增长26%以上,中国企业更是并购的主力军。

2019年,来自大型行业参与者、金融机构、监管等方面的力量,将会驱动行业进一步整合。

一方面,大型互联网巨头加速布局。入局较早的BATJ互联网巨头,一方面凭借自身的流量优势,在强大C端生态壁垒的基础上,借其技术、客户、数据、平台、场景和品牌等优势,直接进入B端服务市场;同时,财大气粗的巨头们充分发挥“买买买”的特性,快速收购新金融科技平台构建生态,这都对实力单薄的初创企业形成挤出效应。

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开始入场。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机构,开始孵化金融科技子公司。比如凭借对银行业务的深刻理解、市场化的机制和服务优势,金融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成长快速,平安金融壹账通、招联消费金融等,已成为行业的独角兽。2018年4月,建设银行更是打响了国有大行成立金融科技公司“第一枪”,预计未来会有更多大型银行加入这一行列。

但银行入局,必须思考好三个问题:一是在服务原来内部系统开发就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是否真正有资源、人才和能力实现对外输出;二是原来本地化、重模式的系统架构和产品设计思路,是否能适应当前云化敏捷输出模式,毕竟某巨头当初可是集上千人力、耗时近2年时间才完成系统模块化与组件化;三是原来浓郁的甲方思维,能否过渡到“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化乙方思维,毕竟真到市场上,如果出现项目分期、延期上线、开发功能不及预期等问题,客户是要用脚投票的。

此外,监管也在加速驱动去伪存真,逐渐淘汰不合规或竞争力弱的小型金融科技公司,客观上推动行业洗牌。

总之,科技行业具有赢者通吃的天然特性,更容易形成巨头垄断的行业局面。而随着银行逐渐从目标客户变成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留给初创公司的时间和空间都在收窄。可以预见,伴随行业不断整合,少数突围者将引领潮流,行业格局逐步确定。

四、服务:从客户到用户,金融科技应用认知深化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客户行为的变化,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的理解认知也更加深化。银行“数字化”转型,不仅是设备的“智慧”升级,业务流程的优化、AI、大数据、区块链的运用,更是从“客户”向“用户”服务理念的转变。去年兴起的开放银行浪潮,就是这一服务理念的有益探索。

2018年,可以视为中国开放银行元年。这一年,兴业银行通过 Open API 引入了16.75万个场景端客户,各类创新产品实现交易5570万笔;浦发银行于2018年7月推出国内首家 API Bank 无界开放银行;建设银行于2018年8月推出开放银行管理平台一期,已投放四类产品,并规划陆续开放8类10种 SDK 产品。正如范一飞行长所言,“借鉴开放银行模式,打造‘平台+生态’的新型商业范式,将金融服务无缝嵌入实体经济各领域,打破服务门槛和壁垒,拓宽生态边界,重塑价值链,推动金融服务‘无处不在、无微不至’”。

未来金融科技创新的关键,要思考如何借助金融科技无缝无感融入客户的生产和生活,为客户提供简单便捷的产品和服务。比如研究发现,目前四分之三的用户期待“即刻”服务,即通过线上对接三分钟内享受全流程服务。在此背景下,“刷脸”(人脸识别)在成为转账、开户、ATM存取款等金融服务新标配的同时,也已深入如门禁、门店点餐、酒店入住、航空旅行等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金融服务模块已通过SDK/API,无感嵌入各类场景中。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客户对金融科技的认识持续加深,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期望将不断升高。未来金融科技赛道上的佼佼者,一定也是良好客户体验的提供者。

五、监管:强监管常态化,推动金融科技监管加强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国内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前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而金融监管的关键,始终是追求实现激发创新与控制风险的动态平衡。可预见的是,未来金融科技领域的监管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严监管常态化,二是创新监管渐行渐近。

刚过去的2018年,是互联网金融史上监管最严的一年。随着网贷、虚拟货币、ICO 等金融乱象的逐步出清,监管层将开始重视并加强金融科技的监管。整体来看,金融科技的发展已从爆发期进入平稳期,其前期积累的风险也将逐步暴露。

实际上,金融科技的风险具有传播速度快、渗透面积广、跨界传染性强等特点,当前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和手段,难以匹配相应的金融科技发展。在探索金融科技监管长效机制的过程,对金融科技企业实现一致性监管,设置行业准入标准、强化行业自律和深化社会监督等,渐成行业共识。

2018年,无论是BATJ等巨头,还是同盾科技等新兴公司,或成立研究院,或在原有研究院基础上加大对行业、市场和政策的研究力度,合规风险有可能是影响未来金融科技公司长久发展的关键。

另一方面,监管对金融科技创新展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前面提到的开放银行探索是典型例子。

去年,开放银行迅速落地,而在开放银行、数据共享等监管领域,英国和欧盟走在世界前列,如《欧盟支付服务修订法案》(PSD2)、美国的《消费者金融数据共享和整合原则》等,对于API交互、信息共享等明确了相关的监管规范体系,包括摩根大通、富国银行等开放银行都是按照这类标准输出和合作,但国内尚未出台相关的指导或政策框架。

可喜的是,监管部门已表示会加快regtech的研究,同时将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实际,建立健全监管框架。随着政策的逐步到位,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将共同迎接金融数据共享与创新发展的浪潮。

在无准入门槛、无监管机构、无行业标准的草莽时代,各类金融科技公司可以跑马圈地,各领风骚。但在巨头入场、监管日益完善、客户认知不断深化的今天,金融科技公司只有在规范化的道路上具备领先的发展优势,才能保持极速发展而不被淘汰出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将是属于金融科技的新时代!

作者:王硕,平安金融壹账通董办/研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农行博士后,北京大学新金融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宋佳燕,平安金融壹账通高级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转载请注明来源:浅论国内2019年金融科技行业发展五大趋势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