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峰:丈量梦想到现实的距离

    |     2015年7月12日   |   标杆展示   |     评论已关闭   |    1292

|张弦|2006-06-05


  科大讯飞的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不够熟悉,“刘庆峰”这三个字就更不为人所知了。但是,刘庆峰率领的科大讯飞却占领了中文语音主流应用市场80%的份额,这个数字或许会让人们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当年放弃了出国深造机会选择自己创业的中科大毕业生,会成为迄今为止我国软件产业界惟一获得“五四奖章”的科技工作者。

刘庆峰简介

  刘庆峰,1973年2月出生于安徽泾县。1990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8年获“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7月获“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起至今任科大讯飞公司总裁。

  刘庆峰在中文语音合成技术研究上做出了国际领先的成果。在中国科大学习期间,因专业成绩突出,刘庆峰1992年就被选入中国科技大学与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共同设立的“人机语音通信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自1995年起就作为该实验室承担国家863项目“KD系列汉语文语转换系统”的主要负责人,先后荣获中国科学院系统内研究生的最高荣誉——“院长奖学金特别奖”、首届“国际汉语口语处理年会”(1998年12月,新加坡)语音合成领域惟一的“最佳学生论文奖”以及“五四奖学金”和建昊杯等。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LMA模型的语音合成器”、“基于数字串外推的韵律构建模型”、“听感量化”等语音合成新方法,研制完成的中文语音合成系统在1998年以来的历次国内外权威评比中,其关键指标均名列第一,并于200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5年“中国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研制的InterPhonic中文语音合成系统首次在合成语音自然度上超过了普通人发音水平(自然度4.3分),在2004年10月国家863组织的最新一轮国际评比中,以大比分囊获所有指标第一名,为我国在中文语音关键技术研究上保持国际领先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庆峰不仅在中文语音核心技术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绩,还在中文语音产业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讯飞语音产品现已占领了中文语音主流应用市场80%的份额,不仅彻底扭转了中文语音产业由国外IT巨头垄断的格局,而且开始在英文等多语种研究领域取得突破进展。在他的带领下,科大讯飞公司经营业绩连年高速增长,利润连年翻番。2005年,科大讯飞语音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带动相关产业10亿元以上,并且推动语音产业进入全面爆发阶段。预计“十一五”末,围绕科大讯飞语音产业基地,将形成年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10亿元以上的讯飞语音产业集群。

  “在这个时候就获得‘五四’奖章,对我来说,太早了。”当今年全国青年最高奖项“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的惟一一名与IT有关的青年以这样的开场白说出“得奖感言”的时候,或许有人认为这句话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谦语,但事实上,刘庆峰对这个奖项是“志在必得”的,只是,奖项没有在他认为最合适的时候到来。

创业始于机遇

  1998年,刘庆峰中科大硕士研究生毕业。从刘庆峰在大学二年级时就因为学习成绩突出被中科大选到语音实验室工作,到研究生在读时就成为了国家863项目“KD系列汉语文语转换系统”的主要负责人,其研究成果获得全球首届“国际汉语口语处理年会”上惟一的“最佳学生论文奖”,再到获得中国科学院系统内研究生的最高荣誉——“院长奖学金特别奖”。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一个将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故事的前半段。

  但是,刘庆峰选择了另外一个故事的版本。由于在研究生阶段提出了很多想法,毕业时如果放弃不做的话,刘庆峰觉得实在有些可惜;另外,考虑到当时自己已经是项目组组长,到国外去重新适应语言环境,替别人打工,刘庆峰觉得能够得到的和即将失去的都不是那么的简单,“更重要的是,如果当时放弃了做中文语音技术,最后让老外掌握了这个技术,会对不起实验室的那么多兄弟。”于是,最终,刘庆峰放弃了出国,但是,他为了能够在日后的某一个时间出国深造,放弃了保送的博士生,而选择了自己考取。

  留下来的刘庆峰,当时的梦想简单而实在:把科大的语音技术实验室变成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贝尔实验室”,由中国人把中文语音技术做到世界最好。但是,这个梦想的实现,比他当初的设想难了许多。由于只想潜心钻研技术,刘庆峰最初选择了对外合作,自己当了工程师,只管技术,市场、管理、资金则都交给了一个叫“硅谷天音”的公司。

  然而,随着合作的开展,刘庆峰发现开始行不通了。由于市场部门缺乏对技术的了解和判断,只关注市场上短期热销的产品而忽略了产品的长期规划和前瞻,刘庆峰工作起来很是费力。“经常是好不容易按照市场部门的要求做出产品来了,没过多久,市场部门告诉你,这个产品不行,要转向另外一个。”刘庆峰说。而就在这样的工作中,最难的不是技术的攻关、产品的开发,而是怎样去“说服兄弟”,在市场部门要求转型的时候,刘庆峰必须使自己和别人相信,新的发展方向是有意义和前途的。

  而就是这样的反复,教会了刘庆峰几件事情,其中之一是对市场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并且坚定了对语音市场的信心;另一个就是,如果想真正把自己的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就必须自己来决定企业的方向。“当时我对留下来的一帮实验室的兄弟们说,如果我不出来成立公司并担任老总的话,大家就散伙了。”就这样,1999年,刘庆峰与“硅谷天音”结束了合作关系,自己筹集了资金,注册了“科大讯飞”公司,走上了学生创业的道路。

逼迫中的转型

  1999年6月,刘庆峰走上了科大讯飞总裁的位置,但是,对比他之前的愿望,这个位置显然意味着更多。

  “我花了3个月到半年来适应角色的转变。”刘庆峰说。虽然自己算是一个喜欢交朋友的人,但是技术出身的他,还是觉得“总工”是一个更加适合自己的角色。“我是一个有很多爱好的人,同时,我也喜欢自由的工作状态,在实验室里,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但是,当上了总裁以后,这些就成为了奢望。

  但总裁这个角色又是刘庆峰不得不当的。1999年10月,科大讯飞融到了第一笔资金,刘庆峰决定把钱用在整合资源上。由于语音识别和合成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而各个语音实验室的擅长又不一样,刘庆峰面临着必须“集各家之长”的任务。然而中科大、社科所这样的机构往往存在着“文人相轻”的老观念,彼此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刘庆峰就必须说服这些技术上的“泰山北斗”跟自己合作,拿出各自擅长的技术,合作开发语音产品。这些工作,“非CEO不能做也”。

  “以前我想当一个神枪手,只瞄准自己的目标就行,但现在,我必须做一个元帅,号令大家往一个方向瞄准,这样才能攻下城池。”刘庆峰在2000年用这个比喻描绘了自己的角色转变,而“城池”就是我国的语音识别合成产业。“以前自己算是一个棱角分明的人,因为从小到大都是在尖子里扎堆的,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说实话,年少轻狂是看不上眼的,”刘庆峰说,“现在做了企业才明白,金字塔结构必然意味着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能够运用不同人的长处,才能做好一个事业。”

学会为热情降温

  在刘庆峰的心中,现在得到“青年五四奖章”,责任大过荣誉。“当然这是我最想得到的奖项,但我本来估计的时间是企业再发展一段时间,营业额和利税都能再上一个台阶以后得这个奖,”而这个台阶,刘庆峰自己把它定在了产业规模达到10亿。“所以现在这个奖给我的压力不小,我们必须提高前进的步伐。”刘庆峰说。

  刘庆峰这样说是源自自己的经历。在经历过与“硅谷天音”失败的合作到自己创业,再到科大讯飞扭亏为盈,几次的起落让刘庆峰认识到:在实现梦想的现实道路上,不能抱着赌博的心态,要一步步依靠战略部署,做一个专业的公司。

  科大讯飞成立后的半年,首推了民航保单防伪查询,典型应用建立起来后,吸引到了3000万元的风险投资,刘庆峰把这笔钱用在了整合资源上。2000年资源整合完成了以后,股东开始对刘庆峰施加压力。半年没有业绩,股东手上拿着别的可以马上见利润的项目让刘庆峰做,但刘庆峰坚持了下来,“我们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他认为,既然当初公司成立的时候承载着刘庆峰和创业伙伴们的梦想,这个梦想就应该坚持下去。由于在公司成立的时候和之后的数次融资中,科大讯飞的员工一直是公司最大的股东,也就保证了科大讯飞的发展方向不受资本的影响,坚持着刘庆峰他们最初的梦想。

  到了2000年中,科大讯飞开发出了语音平台产品,接下来和50多个开发商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其中不乏华为、联想、英特尔这样的名字,再加上新到的融资,一下子,讯飞员工们的热情全都点燃了。“那个时候似乎世界就在我们面前”,刘庆峰说。但是,当时公司只有产品,并没有很好的销售收入,但这些在当时都挡不住讯飞整个公司意气风发的势头。“2000年年底的员工大会上,我们提出的口号是燃烧自己,”那个时候,刘庆峰认为,既然已经燃烧起来了,就要比别人更快的速度发展,“要么率先燎原,要么率先熄灭”。为了不熄灭,刘庆峰带领团队不眠不休地研发、融资、整合资源,世界,也似乎就到了眼前。

  但当刘庆峰他们开始要拓展市场的时候,新的问题又来了。因为语音市场是个全新的领域,启动市场中的教育和培训必不可少,但这些,都不是科大讯飞的专长,“那个时候才发现,除了热情,我们还需要沉稳”,2001年,科大讯飞完成的销售额离目标相差很大。也就是在那一年年底的员工大会上,刘庆峰对股东和员工做了一番诚恳的讲话。“当时我说,我们需要从过度的乐观回归到艰苦创业的心态中来,这是科大讯飞可以长久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刘庆峰说。次年的春节,刘庆峰挨个说服股东、员工、市政府领导、中科大的领导,让大家相信,虽然科大讯飞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发展的前景仍然很好,终有一天,科大讯飞可以成为一个销售收入过亿的大公司。

  也就是从2002年,端正了心态的科大讯飞员工在刘庆峰的带领下,开始扎实地进行着创业。2003年收支平衡、2004年税后纯利润达到1000万、2005年税后纯利润达到3000万元,公司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经过了种种洗礼后的刘庆峰知道如何为自己的热情降温,“以前是有一个新的想法,马上提出给团队讨论; 现在是,有了想法,先放放,如果一周后,我还觉得这个想法好,再去和团队讨论,如果一个月后,大家认为这个想法还有价值,才会付诸行动。”刘庆峰说。梦想和现实,刘庆峰知道应该如何用脚步来丈量它们之间的距离。

采访手记:他没少走“弯路”

  刘庆峰故事的开始,也许与众多的中关村大学生创业的故事相比并没有太多的不同之处。怀抱着满腔热情投入到无限的“革命事业”中,在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的时候,每个人因为自己的性格、当时的处境和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最终上演了一出出不同的创业悲喜剧。

  也许刘庆峰与其他创业大学生的不同在于,作为创业成功的典范,刘庆峰身上的偶然和必然的因素可能超过了其他人。毕竟,研究生阶段就可以成为国家863计划中的项目组负责人,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而研究生毕业后,实验室的平台、师兄弟的凝聚以及所处行业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些看起来都是偶然的因素,源自刘庆峰自身优秀和努力的必然。但是再多的偶然和必然,也没有使刘庆峰能比别人少走“弯路”,至少,在刘庆峰的心里,对于“毕业就创业”,他还是有很多的话要说。

  “创业的时候要多想想,考虑清楚三点,”刘庆峰在给当代高校有创业热情的大学生的建议里说,“第一,选择的发展方向具有‘领先一步就可能超前一步’的特点,是未来有大规模喷泉效应发展前景的行业;第二,要想清楚该做什么、怎么做、跟什么样的人去做;第三是挑选什么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创业伙伴,整合最强资源。”不能为了创业而创业,是刘庆峰的最重要的观点。当自己在创业中跌跌绊绊一路走来以后,刘庆峰对创业激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除非有不可遏制的创业冲动,否则大学生还是应该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再开创自己的事业。”

  虽然可以算得上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典范,但是刘庆峰依然有自己的担忧。“如果当年出国学习了,对于科大讯飞现在的发展,可能更有利,”刘庆峰说。因为缺少了在大的跨国公司工作和学习的经历,刘庆峰始终认为,这在某些程度上局限了自己管理公司的视野,刘庆峰坦然承认,“做全球化的公司,就需要全球化的眼光,然而科大讯飞缺少这一点。”所以,刘庆峰从海归学子中大量招人,以弥补这一点,“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是希望把这一课补上,也许代价会不小。”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刘庆峰:丈量梦想到现实的距离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