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摩拜单车看出行经济新模式

    |     2016年12月28日   |   客世原创,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2134

最近随手一刷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就被街边路旁驰骋而过的那抹亮橙色单车霸了屏。大批摩拜用户将自己的用户体验、骑行评测发布在社交网络上:打开手机app定位附近的停车分布,按图索骥找到单车,输入车牌号获得密码解锁就能轻松骑走,到达目的地后也只需手机操作上锁。物联网技术的渗透使得共享单车的搜寻、租赁与管控过程变得无比便捷。一时间,摩拜单车、ofo、小鸣单车等各种不同主题不同定位的共享单车迅速发展起来。

9月30日,摩拜宣布完成超1亿美元的C轮融资;9月26日,国内出行领域巨头滴滴迅速入局,投资了摩拜的主要竞争对手ofo;10月9日,ofo完成了1.3亿美元C轮融资。一连串的巨额融资数据无疑显示了共享单车正在极速成为“资本宠儿”,它所推崇的“最后三公里”概念也得到了大众的一致认同。

常见的新闻报道在形容摩拜、ofo时往往会冠之以“共享经济”的名义,但相对于“共享经济”而言,共享单车的“共享”更偏向于认知概念上的“共享共用”而非经济意义。因为传统的“共享经济“即将事物现有的拥有权转化为使用权,形成了C2C的交易机制,那么无论所有单车自主研发、制造与投放的摩拜,还是90%的单车自研自营、剩下的10%由客户上交充公的ofo,他们实际都是一种B2C的租赁经济。因此,与自带病毒传播式网络效应的共享经济不同,租赁经济更多地依赖于规模效应,即所属资本、现金流与资金利用的综合效率,如何打造自己独特的商业场景,发展并维持忠诚的客户群体将成为企业存续的关键。以下本文将从共享单车的概念、客户需求以及未来发展等几个方面作一个简析。

最后三公里,经济效率下的便捷性

出行行业一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兴起,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因素的加入为这个传统行业带来了不小的颠覆。越来越多的人在出行时开始选择专车服务,战略定位为一站式出行平台的滴滴与主打专车服务的Uber两大巨头分尽大半江山。而与此同时,在公共交通与专车的间隙,也萌生了摩拜、ofo等共享单车的新模式。

这种新模式的出现贴合了两种有趣的概念:第一,低端颠覆性(Low-end Disruption)。低端颠覆性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即为现有产品提供一个更简单、更低价或更方便的替代品。对价格相对较高的滴滴、Uber等高端服务商而言,摩拜和ofo无疑是更为便宜更低端一些的替代品。在那些公共交通无法直接抵达、出租专车又价位太高的空间里,共享单车的优势便显得尤为突出。智能扫码轻松解锁、免停车桩随骑随停,以及每小时1元的收费价格使得共享单车完美地迎合了大众用户在城市出行中“最后三公里“的要求。低价而灵活,正如书中所提到的,人们真正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下的便捷,而非单纯的便捷本身。第二,国民总时间(Gross National Time)。罗振宇在《势能创造》的演讲中提出了互联网的六个认知,其中一个为人称道的认知就是:时间已经成为当下真正的战场,消费升级,其本质上将从空间消费转移到时间消费。因此,参照国民总收入 GNP的概念,同样可以赋予国民总时间一个简称:GNT。正如现在大家更愿意付费购买精美的PPT模板而非在网上花上漫长的时间去搜索筛选免费模板;更倾向于充值视频网站的会员直接观看电影,而非变着法子换着各种工具去查找免费的下载资源和翻译字幕,这是因为时间正日益成为最重要的财富。因此,身边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无需办卡、扫码解锁的方式不仅大大缩短了用户在拥挤的城市交通中抵达目的地的时间,也有效减少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成本。在这个时间即金钱的高速时代,摩拜等共享单车的出现无疑也是顺应了客户细节需求的感召。

2000+元的单车,是优点还是缺点?

摩拜旗下的单车都是属于高端自研车辆,非三角稳定结构、单臂前后叉,车架造型别致出众。为了降低维护成本,摩拜采用了无链条设计,靠轴转动,坚固耐用,不需要变速,不在意重量;为了防止爆胎,它采用了实心轮胎;出于整体耐用的需求,全车金属化的设计使得整车重量达到了25公斤;车辆内置的GSM模块和专利电子锁使得运营管理更为便捷,当用户使用APP扫描二维码识别车号后,信号会传回后台服务器进行认证,获得许可后通过蓝牙通知电子锁开启,同时骑行过程中车辆的位置会通过GSM模块实时回传服务器,做为轨迹数据进行存储,可用于位置跟踪、数据统计和防盗等功能。据称,一辆摩拜单车的成本就在2000元以上。

这样一辆不需要打气、自动充电、防盗防丢的单车,看起来是不是酷炫极了?但同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客户也提出了不一样的声音:摩拜的车座无法调整高度,个子稍高一点的用户就好像要蹲着骑行;25公斤重的车身来对于一个成年男性也显得过于费劲;缺乏车篮设计导致用户随身携带的东西无法存放等等。这些客户的声音不禁让我们思考,车辆的设计不能够仅仅出于自身运营维护、防盗管理的需要,更需要契合用户的真实需求。毕竟,用户真正关注的是车辆的便捷性,是否好找,是否好骑、使用体验是否舒适。

因此,近期摩拜轻骑的推出也是可以预见的必然趋势,一方面,轻盈的车身解决了传统的摩拜单车骑行过于费劲、体验不佳的问题;另一方面,降低后的成本更利于实现单车总量的快速扩张,形成规模效应抢占市场,来应对日益庞大的竞争者队伍。在租赁经济B2C力量的推动下,共享单车的硬件与技术必将不断地快速迭代,从而更准确地定位客户,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

共享单车的未来之路

随着单车投放数量的增加、日使用频次的提高,许多人都在思考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是什么,目光可及之处,全面铺开市场后的每一次骑行似乎都是一个活动的“安利”广告,那么一旦抵达了爆发临界点(tipping point), 共享单车也将成为一个用户短途出行的平台,而这个平台所创造的巨大流量入口同样会带来不一样的商业模式,也许会与本地生活服务中的美食、娱乐等等相结合,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

熊猫资本的李论曾经在采访中指出,摩拜最与众不同的是它带有价值观和生活理念的输出。基于其多场景,多元化生活的理念,它罕见地拥有一群自己的粉丝,用户会自发地结成社群,通过微信、微博、QQ群上报单车不当停放、状态异常的线索,共同商量解决途径。这个市场化机制的共享单车项目,最终是否能够成功,也同样仰赖于用户的参与度。

风口之下的共享单车,究竟是如同脸萌、皇太极般昙花一现的现象级产品,还是将迅速成长为出行界的一支奇军,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自1886年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诞生至今,也才130年的时间,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的出现,滴滴、Uber等一站式出行平台的崛起,共享单车的风靡,以及即将开启新一代征程的无人驾驶,出行行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互联网+“的概念将交通出行中的人、道路、代步工具这几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连接得更为紧密,进一步提升了智能交通的普及性与出行的安全舒适性。这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下一个出行新模式会是怎样,你的想象力准备好了吗?

本文刊载于《客户世界》2016年11月刊;作者刘逸琪,工作单位为中国建设银行广州电话银行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从摩拜单车看出行经济新模式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