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结构转型下的服务运营标准化

    |     2015年7月13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269

客户世界||2011-07-04

企业战略结构转型下的服务运营标准化


企业战略结构转型下的服务运营标准化


| 来源:客户世界 | 2011-07-04


一个大型企业总部对分支机构的管控模式在从单纯的财务管控型向战略控制型、战略运营型、运营管控型过渡的过程中,其服务运营的标准化、一体化是表现出来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每一个跨地区的服务型企业,其初期的扩张模式不尽相同。有的是克隆式扩张,所谓“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因此其每个分支机构在初期就具有其鲜明、完整的企业特征和运营模式。比如外资银行、麦当劳、连锁酒店、汽车4S店等,无论是加盟店还是自营店,从选址开始就进入了相对统一的标准和程序,一整套完整的服务运营流程、质量标准等质保体系是必不可少且须严格执行。这些企业的服务运营标准往往是总部已经深入、细致地做出了统一规定,运营过程中属地化的调整比例较小,主要侧重于对当地市场拓展和服务运营保证执行等方面,而其后援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呼叫中心等一般是由总部统一运营的。这样的企业,分支机构间的协同性体现较好,但对属地化市场的反应速度有时会相对较慢。 

而另一些企业则不同,由于受历史原因、股东变更、发展战略调整、公司当初预算、当时的网络和设备等因素影响,其初期的扩张更多倾向于资本管控,即财务管控型,总部给予其分支机构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其在组织架构设置、服务营销标准设置等方面可由分支机构自行设定,这也使得其初期在不同属地市场能更加灵活地应对。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全司服务运营标准的不统一、客户接触点感受的不同、IT系统的不统一、分支机构间协同性较差等问题。一些银行在几年前不能实现同行异地挂失、一些全国性保险公司不能实现方便快捷的全国通赔、一些通信运营商不能在异地识别贵宾客户、一些航空公司的分子公司也在建立不同的常客俱乐部等等,这些现象都是服务运营不够标准化、一体化的体现。在这样的情境下,要推动公司整体协同效应的发挥,总部的协调工作和直线职能管理力度将越来越大。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其总部确定的服务战略往往是先通过在部分分公司试点,或者将部分分公司的优秀做法总结后向全公司推广,比如中国移动早期对商用移动网、神州行、动感地带等的试点推广等都属于此种模式。 

服务运营的标准化推动一般基于以下因素:公司参与更大范围竞争和低成本扩张的需要;客户对同一公司各分支机构服务品质一体化的期望和要求;公司总部对分支机构管控模式的战略调整;公司基于B/S或C/S架构下IT系统的深度应用;公司建立服务运营管理闭环体系的需要等等。 

在这些因素中,所有因素导致的变革往往是通过企业的战略结构转型体现出来。因此,在企业管控更趋集约化和面对市场多元化的进程中,服务运营标准化愈发需要。某企业跨地区、跨事业部、全球集中(物理上或逻辑上)的呼叫中心的建立,全公司统一的服务供应商网路的建立、全公司统一的客户数据仓库的建立、全司统一的服务运营管理体系的建立、全司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全司统一的客户满意度测评体系的建立、全体统一的服务营销培训体系建立等等,往往都标志着这家公司服务运营标准化、一体化的纵深推进。 

服务运营标准化推进的同时,又要面对“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潮流,标准化基础上的差异化需求也随之而来。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企业战略结构转型下的服务运营标准化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