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电子纸演进史:二线小厂15年咸鱼翻身

    |     2015年7月13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073

||2010-03-31

E-Ink显示系统取决于悬浮在透明液体中的黑白微粒。当在上面的电极板上方施加一个负电场时,带有正电荷的白色粒子就会在电场的作用下被吸引到电极板处,在那里聚集,使电极板处显示白色,同时,带有正电荷的黑色粒子在电场作用下被排斥到底部隐藏起来。当在上面的电极板上施加一个正电场时,黑色粒子和白色粒子的运动正好相反,这就是电子纸的基本原理。

用微笑曲线来描述电子书产业链最为合适:内容供应商和电子纸制造商分处曲线利润最为丰厚的两端。当出版商、阅读器品牌商以及电信运营商各方都往内容这端攀爬争食,还没有谁能呼风唤雨的时候,处于曲线另一端、海峡对岸的一家公司已经崭露头角。

这个主角名叫台湾元太科技工业股份公司(PrimeView International,PVI,下称元太)。在电子纸诞生之前,它只是一家专注于TFT(液晶显示屏)生产的“二线公司”。直至电子书风潮刮起,这家一直在TFT绝地搏杀的小公司终于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战。

有趣的是,这家公司的大股东永丰余集团,还是以传统纸业起家。元太董事长刘思诚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的采访时曾表示,永丰余集团董事长何寿川对纸业一直抱有感情,当何看到(早期电子纸)技术时非常吃惊,他认为这种技术可能会很有前景,甚至可能影响传统纸的整个未来。“我们本来可以忽视这个技术或毁掉它,但是我们决定参与进来。”

当时的决定在近15年之后看到曙光。到目前,手握大客户如亚马逊、索尼、汉王等厂牌的元太,仍是唯一实现电子纸量产的供应商。根据元太披露的财报,元太1月营收12.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4%,加计旗下子公司E-Ink、Hydis之后,1月合并营收15.7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8%。当中,E-Ink今年亦将持续扩充产能3倍,故此,元太预估今年全球电子纸市占率仍将达75%。

绝境下找到“命运共同体”

1992年成立的元太,是永丰余投资、台湾最早的T FT面板厂。但面对当时台湾“面板五虎”相继宣布要建4代、5代厂时,元太只有一座2 .5代厂。1997年,元太一度面临不转型就要陷入绝境。

2003年,元太终于发现了一片蓝海市场:年增长率超过60%的可携式DVD播放器(Portable DVD)。这一“发现”使得元太如愿获得市场回报,2004年营收大举增加至120亿元台币。

不过,好光景只有一年。其它大厂紧随而入,友达、奇美电带着成本优势,将便携式DVD播放器的价格从199美元一路降到149美元。2005年,刚躲过绝境的元太又一次转盈为亏。

“学习到要建立高技术门坎,才有机会存活。”这是刘思成的总结。正基于这样的认识,当他和何寿川看见新兴的电子书趋势,立马放手一博。

因此,当元太的可携式DVD产品还堆满仓库滞销之际,仍以一个星期的速度,并购了飞利浦旗下的电子纸显示器部门(EPD ),切入电子纸,正式跨入电子书产业的第一步。从此,元太就从中小尺寸面板的二线厂商,和这项新科技成为命运共同体。

然而当时的市场背景是,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估计,当时全球电子书市场不到10万台,美国市场产值更只有1000万美元。

用并购博先机

在并购案前,元太每年研发费用占营收都在2.8%上下,当年的研发费用暴增了近9000万元,占营收近3%,翌年研发费用比率更达到3.1%以上。

在电子通讯生产行业,一门新技术能否成为主流,达到量产境界是基本要求。如早前对电浆、O LED和LC D面板主流之争,结果是率先能量产的LCD出线。

2006年,元太即正式成为索尼(Sony)的电子书eBOOK Reader的供应商,当年的出货量并不大,元太仍以中小尺寸面板为主要营收来源。2007年元太首度成为亚马逊电子书K indle的电子纸供应商,Kindle上市后一炮而红,元太终于浮出水面,声名大噪。这一年也是元太3年以来首次因电子纸而获利丰盈,每股盈余1.84元,毛利率较2006年暴增2倍以上,恢复到2004年的水平。

基于对未来乐观的预期,元太积极扩充产能,决定并购韩国中小尺寸面板厂Hydis,生产线增至4条。

在市场对电子书热烈反应的驱动下,2009年6月初,元太再次不顾财报上难看的数字,大动作并购电子墨水供应商E-Ink。

事实上,加上飞利浦在内,三桩购并案,元太至少花了160亿元以上,是股本的两倍多。但购并H ydis,管理绩效不彰,到收购E-Ink时,元太两季亏损金额达8.41亿元。

成立于1997年的E-Ink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微胶囊供应商,开发电子纸的先驱之一。去年,元太开始与这家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公司,也是元太多年的合作伙伴,就潜在的收购展开谈判。最终,元太同意以2.15亿美元现金加上一部分股份收购E-Ink———按元太当前股价计算,价值约3亿美元。

通过收购多年合作伙伴E-Ink,提升了元太在电子阅读器领域的垄断地位。

初生牛犊 猛虎环伺

电子纸为元太暂时赢得先机,但是作为一项处于爆发前夜的技术应用,在电子书市场中,元太E-Ink电子纸技术暂时只支持黑白显示,未来在全彩色和触控这两项技术能否依旧保持领先,还是未知数。

换言之,这两年元太若没有在新技术上保持一定领先,新冒芽的技术优势不但无法发挥,反而可能让公司因负债过多,而深陷财务危机。

再者,即便技术领先,面对市场猛虎如友达等大厂惯用的伎俩:等市场成熟再切入,用经济规模展开价格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Kindle的成功开始改变了面板大厂的思维,今年3月11日,报道指出友达以3000万美元购入电子墨水关键技术厂商SiPix31.58%的股权而成为最大股东,让电子纸除了E-Ink技术垄断外多了另一种选项。此外,台达电、美奇电等大厂也宣称即将在市场上推出重量级的量产产品。

过去元太在可携式DVD播放器败北的战役,如何不重蹈覆辙?除了元太总经理傅幼轩所言永远比对手快两年的技术优势外,这还考验着元太的布局智慧。

揭秘电子纸演进史:二线小厂15年咸鱼翻身

电子纸原理

●“电子纸”演进史

1975

施乐帕克研究中心研究员率先提出电子纸和电子墨的概念。

1992

由造纸业龙头永丰余,成为台湾最早的TFT面板厂。

1996

麻省理工学院贝尔实验室成功制造出电子纸的原型。

1997

面临转型压力。

1997

以贝尔实验室为班底的E-Ink成立,全力研究电子纸商品化。

2000

E-Ink和朗讯科技公司宣布成功开发第一张可卷曲的电子纸和电子墨。

2001

E-Ink再宣布推出电子纸上可显示活动影像。

2002

在召开的东京国际书展上,出现了第一张彩色电子纸。

2003

在可携式DVD面板领域初尝甜头。

2004

由E -Ink和飞利浦提供技术支持、Sony生产的“首本”商用电子书问世。

2005

在价格战中落败,5月并购飞利浦电子纸显示器事业部。

2006

正式成为索尼电子阅读器面板独家供货商。

2007

首度成为Kindle的电子纸供应商,元太亦首次因电子纸获利颇丰;下半年收购韩国中小尺寸面板厂Hydis。

2007

年底问世的Kindle,一年时间内销售量高达百万台。

2009

6月并购电子墨水供应商E-Ink。

知多D

永丰余

永丰余造纸有限公司于1950年创立,是台湾地区最大纸业上市公司。半个世纪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拥有造纸、金融、电脑、工程、教育和生化科技这六大核心事业群之多角化企业。实现年产值约6亿美元。

转载请注明来源:揭秘电子纸演进史:二线小厂15年咸鱼翻身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