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重组科龙终见端倪:整合麻烦令实施坎坷

    |     2015年7月13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199

||2009-08-15

从收购到重组,再到受阻,海信拥抱科龙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不过,一心想跻身白电领先兵团的海信,对这次的重组仍抱有极大信心

9票同意,0票反对,0票弃权!

2009年7月17日,ST科龙(000921,SZ)公司董事会终于通过了《关于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购买资产的议案》,这意味着几经周折的海信集团重组科龙的工作将进入股东大会和监管部门的审核阶段。而这已是海信第三次出台类似预案了。

尽管此前每次海信重组科龙的动作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且都以失败或暂停告终,但两家公司的行动却一直没有停止,他们的实际行动依然坚定。

那一场漂亮的收购

2005年9月,海信集团完成了中国家电史上一次最为引人注目的收购。当时的广东科龙将26.43%的股权转让给海信,出售价格为6.8亿元。

这次收购使得海信一跃成为中国电器行业中继格力、美的、海尔后的又一巨无霸,但在当时对海信老板周厚健来讲,摆在面前的困难依然非常显著。

海信集团入主科龙的时候,后者的流动负债总额高达60亿元,其中包括23亿元的银行贷款和24亿元的供应商欠款。很明显,经过科龙当时的董事长顾雏军一系列的资本腾挪之后,留给青岛企业的是一个深陷债务危机的烂摊子,错综复杂的债务问题也使更换门庭后的科龙持续亏损,不仅在股市戴上了ST帽子,还面临退市的风险。

好在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科龙在2006年终于扭亏为盈,保壳成功。2007年,公司前三季度的销售额超过2006年全年的总销售额。与此同时,公司对银行、供应商的负债也大幅度减少,经营质量显著提高。在此期间,广东科龙在深圳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的挂牌公司名均由原来的“广东科龙”正式变更为“海信科龙”。

然而,正常运营起来的ST科龙,却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据《IT时代周刊》了解,海信收购ST科龙的股份以后,在白电方面同时拥有海信空调、海信冰箱、科龙空调、容声冰箱和海信洗衣机等五个拳头产品,同业竞争和营销成本的增大等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周厚健将如何重组ST科龙,一度成为业界关注的问题。

早在2005年,海信空调收购科龙之后,周厚健就提出双方白电资产重组的构想。若此次重组顺利完成,海信空调及海信集团的白电资产将全部注入ST科龙,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白电整体上市。

曾经,海信集团收购广东科龙26.43%的股权,创下中国家电业并购金额之最。如今,海信与ST科龙的重组计划也要隆重上演,尽管提前造势的过程漫长了些。

如今的重组

ST科龙与海信的重组方案要追溯到2007年。

当年11月,ST科龙公司董事会通过了《关于定向增发股份收购资产方案的议案》及其他相关议案,拟通过定向增发融资25.41亿元,用于向海信空调购买资产,但由于“估价过高”等原因,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证监会没有通过该方案。第二年5月,ST科龙公司与海信空调重新协商修改交易方案,但由于当时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以及整个行业发展状况的不明朗,导致了交易的基本条件发生了重大改变,最终交易不得不再次搁浅。

而在2008年,ST科龙购买海信白电资产第二次受阻时,ST科龙董事长、副总裁张明就曾对媒体表示,海信白电资产盈利状况不理想,以及海信不愿“贱卖”白电资产,是两家公司资产重组暂缓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近年来金融风险的加剧、能源和主要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家电行业的不景气,随后的重组资金非但没有增长,反而遭到拦腰砍半。

停牌一个月后,7月17日,海信重组ST科龙的第三个方案终于通过董事会的审议。不同的是,新重组方案中注入的资产比原来两次提案更多,而资产评估价格总额却更低。在2007年第一次的资产重组方案中,重组资金是25.41亿元,到了第二个方案时,资金减为16亿元,如今此次最终作价仅为12.38亿元,比原来缩水一半还多。

尽管重组计划一再遭到阻碍,但海信和ST科龙却视资产重组为“迟早必须要做”的事情,张明曾说,ST科龙、海信各自单独运营的话,很难形成规模优势,双方资产重组,能从根本上解决同业间的竞争问题。更何况现如今随着行业的发展,国内彩电行业霸主海信和长虹的目光都投向了白电领域,希望通过整合来抵御行业波动的风险。因此,尽管重组计划一波三折,但不管是从自身还是从外界竞争环境考虑,“一旦宏观、行业形势稍有明朗,双方还是会再次启动整合方案”。

转载请注明来源:海信重组科龙终见端倪:整合麻烦令实施坎坷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