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企业家封面故事:王建宙的绿色计划(图)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480

||2009-07-17

< p style="text-align:center">《环球企业家》2009绿色特辑封面

< p style="margin: 5px 0;text-align: center">《环球企业家》2009绿色特辑封面

  

  2008年12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裁王建宙前往香港,参加克林顿基金会举办的年度会议。他被安排了一场演讲:与中国崛起、经济危机或科技的未来无关,他谈了中移动这家用户数逾4亿的中国大型国企应该如何展开环保行动。

  对王建宙而言,这并非一个陌生话题。2008年初,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全球移动通信展上,他就曾围绕“节能减排”主题展开演讲,开全球电信运营商之先河。当时他给出了一个令外界咂舌的目标:希望到2010年时,对比2005年能耗水平,节约80亿度电。虽然外界一时间难以评判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但稍作算术就可知道,这大约相当于大亚湾核电站半年的发电量,或者吉林市全年的耗电量。而且,累积下来,中移动在2008到2010年间累计减排规模可以达到北京市所有的汽车一年的排放量。

  在克林顿基金会的演讲结束之后,王和自己的同事准备离场,突然被告知,门口有人一直在等他。

  算是一个小小意外。久候王建宙的,是香港歌手莫文蔚。两人素未平生,但莫表示,听过王介绍中移动节能减排的计划与行动之后,她深受触动,愿意参与其中。不仅如此,回到北京后,王建宙又陆续收到了莫文蔚寄来的电子邮件与唱片。

  在演艺明星与商业世界高度接轨的今天,莫文蔚与王建宙的君子协定仍然是个异数。虽然在中国的各种场合时有听到关于环境污染的议论,但无论企业还是文艺界对此仍介入甚少:人们或许刚刚意识到此事的严重性,但自己究竟该做什么、可做什么,仍是巨大的未知数。

  王建宙亦曾如此。

  这个今年已经61岁的电信老兵,在很长时间里仍以传统眼光,将电信业视为“弱电”行业:相对于电压高、电流大、功耗大的电力照明行业,移动产业用于传播信号、交换信息的电能一向以电压低、电流小、功率小著称。这让他有一个成见:电信公司所能参与的节能减排努力非常有限。

  直到2007年,应国务院要求,中移动展开了一场耗电量的检查。结果令人吃惊:2007年中国移动的总耗电量达到了100亿度。“我们本来以为不会很耗电,但算出来的数字不是不大,而是很大,而且是成本中增长很快的一项。”王建宙说。的确,随着电信业的发展,传统耗能不大的交换机已非主流,今天中国移动拥有大量的服务器、存储器,均为耗电大户——这让王建宙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开始一场绿色行动。

  中移动所面对的问题并非孤案。全球各大电信运营商几乎都身处同样的局面。不仅如此,2008年里,连在全球拥有海量服务器的谷歌亦被环保主义者非议:有第三方计算称,在谷歌搜索一次所消耗的电能足够一个11瓦的节能灯亮15分钟到一个小时。

  对中移动而言,在2007年时即试图展开相关举措,还有一重额外的挑战:如果说过去十余年间,中移动每次上马新业务总可以去全球一流同行那里考察、学习,那在环保问题上,它和全球同行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能借鉴的并不太多。特别是,当时它已经是全球最大电信运营商,即使能够找到一些其它运营商的先进实践,也许它们也不适用于拥有40余万个基站的中移动。

  这迫使中移动摸着石头过河,甚至创造一些可供其它公司参考的方法论——你可由此将中移动在一个计划中完成了两个层次的变化:表面一层,它在变得更绿。而在这背后,是一家从追随跑逐渐变为必须引领行业标准的中国公司寻求自身创造力的故事。

  “以前我们考虑问题都是在国内的同行之间。但现在我们把标准提高了。”接受《环球企业家》专访时王建宙说。自3G发牌以来,各种变化甚嚣尘上,王已经变得越发低调,但他说,绿色是当下他极有兴趣谈的一个话题。

  反求诸己

  王建宙承认,中移动并非一定展开绿色工作,他没有什么外部压力。在国资委对央企的考核方案中,节能减排是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分别考量的,比起能源、钢铁类被标为“重点型”的企业,电信公司们甚至不算“关注型”,只被列入了“一般型”。

  而且,他显然会遇到一些阻力。作为一家服务型企业,中移动并不生产耗电类产品,当它试图节能减排,它就必须与自己的供应商达成一致——更准确的说,它必须推动自己的供应商们,增加成本去兑现绿色承诺。

  这是个麻烦而且很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可想而知,供应商们并非不愿加入环保行列,但此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中移动所倡导的绿色包装,是包装箱可以一次生产、多次利用,但欧美的设备商则倾向于资源的可回收。如果遵照中移动的建议,他们就必须调整全球的生产线、包装体系和物流体系。

  即使如此,王建宙还是发起了一场“绿色行动计划”。

  必须指出其中的一点微妙之处:中移动并没有把它当作自己与运营商谈判的筹码,恰恰相反,它的绝大多数精力被集中在了自己所能改变的问题上。

  根据统计,中国移动耗电总量中,基站的耗电量占到了其中大约73%。而一个基站通常由供电设备、通信设备和制冷设备三部分构成,其中制冷占耗电的一半。这意味着,只要在制冷方面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节能手段,中移动就可以在无涉任何电信设备制造商利益的前提下取得显著成果。

  这是一个渐进的创新旅程。在最初阶段,人们能够想到的关于制冷方面的节能方法非常粗放,但随后则越发深入细节。

  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是,中移动有45万个基站,每个基站都有多台空调,如果有人在维护基站设备的过程中将空调的温度调低,比如从26度调至20度,且就此离开,那这个基站每个月就会多耗上千度的电。此前中移动也曾下达行政命令,明确基站的空调必须定在25到28度之间,但这并不容易见效。

  当它被视为一个重要问题,解决方案其实很容易找到:采购空调时,要求生产商将产品订制在最低温度只有28度上。

  这只是第一步。由此延伸出来的问题是,基站里采用的只是家用空调的改良产品,仍以人体舒适为主要诉求。换句话说,除了最简单的温度设定,它还有很多性能不适合基站:风量小、制冷速度慢、气流自上而下流动等特点,在基站运转中均属缺陷。

  由此,更细节的订制需求出炉了。2008年中期,中移动开始联合包括专业空调专家阿尔西制冷工程公司、格力、美的在内8家空调厂商共同进行基站定制空调的研发。

  很多有趣的改变由此产生。比如,一般空调采用上送风、下回风,但在基站内,下送风、上回风的方式更适于设备的温度控制。而且,因为基站内的蓄电池适宜的工作温度在25度到28度之间,那么针对温度的变化就可以有更仔细的设置:当温度高于28度,空调自动启动制冷程序;低于28度时,空调将只进行内外换风。 评测显示,与传统的空调相比,定制空调节能效果可以达到25%。

  在这之后,便是一些更为大胆的尝试:除了空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式给设备降温?

  答案或许出人意料,地下水甚至土壤都可以被利用。“绿色行动计划”小组经理秦光泽告诉《环球企业家》,从地下11米抽出来的水基本上保持15度恒温,而工业空调制冷用水温为12度,两者的效率相差无几。如果为地下水建设一套水循环系统——在修建基站的地基时打好一口井,将其引入机房内的柜机管道,由柜机中的风扇鼓起凉风实现降温——便获得了无污染的自然冷却。同理,将普通的水或空气注入一个封闭管道,并将管道铺入土壤中,利用土壤实现降温,也能达到效果。这种自然冷源可较空调节能80%。

  甚至,更微小的细节也成为了变得富有挖掘空间。蓄电池适宜在25至28度的环境下运转,而通信设备可以应付30度以上的温度。如果采取基站统一降温的方式,基站整体的温度必须至少保持在28度,这样对于蓄电池以外的设备来说,是一种多余制冷。毕竟,温度每提高1度,就可节约用电2%。

  由此,中国移动提出“分区控温”的办法,试图在对蓄电池防护好的前提下将基站工作温度提高到35度。方法实则并不复杂:将蓄电池与其它设备分离出去。由于地表以下1.5米左右就是恒温,工作人员只要在基站下边挖个地窖,以水泥作为涂层,将蓄电池埋到1米到1.5米的位置,就可以保证蓄电池在一个冬暖夏凉的环境中工作。

  自下而上

  以上这些方法论,均不复杂,颇有中国民间智慧的意味,但无可否认,它们适合当下的中国公司展开实践。

  或许难以想象,以上工作是由一个2008年才成立,只有7名成员的专职小组主导完成的。在拥有20万名员工的中国移动,它看似微不足道,却承担着到2010年时较2005年能耗水平节约80亿度电的使命。

  在短短三年内,如何将节电数量从0跃升至80亿?答案有二,其一是建立一套自下而上的创新体制,其二是,由公司实权人物、副总裁李跃直接领导此一项目,明确执行力度。

转载请注明来源:环球企业家封面故事:王建宙的绿色计划(图)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