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诞生:从举报敌特到求助热线

    |     2015年7月12日   |   行业要闻   |     评论已关闭   |    1258

||2009-01-31

1986年,广州市公安局在全国公安系统中率先成立110报警服务台,第一批接警员是一支“娘子军”。资料图片

解放初期,广州“00”盗警电话办公室场景

1986年1月10日凌晨3时15分,广州市公安局大院东侧高楼13层,报警台突然铃声大作,接警员迅速接通,同时飞笔记录:景园酒店,事主向某,财物失窃。

很快,越秀区一德街派出所民警赶到事发现场。

这是全国首个110报警台接到的第一个报警案件。

一年后,公安部到广州实地考察了110,肯定了其在提高警察反应度、处置突发事件等方面的作用,发出了《关于在大中城市公安局普遍建立110报警服务台的通知》。

“00”电话专防敌特分子

在陈森盛的记忆中,其实,从上世纪50年代起,警方与民间已设有联系专线,号码“00”,俗称盗警电话。

陈森盛现在是广州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负责人,同时也是第一代110的接警员。

说起110的诞生,他熟悉得很。

他记得,“00”盗警电话由新中国成立前的旧警察局设立,1951年国庆前夕,广州的“00”电话归属部队建制的市公安总队管理,固定放置在广州越华路的办公处所。而在解放初期,这部盗警电话很少接到盗抢类报警,大多数是关于敌特活动的信息。

时间到了1958年12月,“00”盗警电话随市公安总队移交给广州市公安局。

“主要是针对单位,方便他们向警方提供敌特情况”,陈森盛说,由于当时刑事案件少且电话未普及,“00”盗警电话并未深入百姓生活。

在“幕后”存续了20余年后,上世纪70年代,“00”号码退出了历史舞台,直接原因是与国际电话的区号“撞车”。

原来,国际电话一出现,人们便发现其区号前两位也是“00”,在脉冲电话拨号时,容易与盗警电话的“00”混淆。为保持警民之间的直通电话联系,1973年,邮电部将“00”盗警电话改为“01”匪警电话。

陈森盛记得,在当时,“01”只连接了一部报警电话,放置在公安局值班室内,并无专人接听,“谁值班谁就兼顾接听。”

但很长一段时间里,“01”和前身“00”的境遇差不多,都不经常响。

群众每当遇到治安案件,几乎都选择自己到派出所报案,或通过辖区居委会人员致电公安局。“01还只是个举报敌特的热线,每天也就接几宗电话。”

2003年,广州110应急联动指挥系统正式开通。刘可摄

“110”数字拨号时间最短

情况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发生了转变。

随着经济发展,广州的流动人口逐渐增多,新的社会治安问题不断涌现。而随着通讯设施的普及,通过电话报警的条件逐渐成熟。

1982年,广州市公安局开始尝试启用新号码“110”

来接受群众的电话报警。

为何弃用“01”?

当时,国际上较多使用的报警号码是999,包括与广州临近的香港地区也采用了这一号码。而选择“110”,广州市公安局除了借鉴日韩经验外,“也是出于技术上的考虑,”陈森盛说,110三个数字的拨号时间最短,也最容易接通。

随着治安压力的进一步增大,广州警方迫切需要一个集报警、指挥、处警于一体的系统,建立报警服务台的工作被提上日程。

1984年,广州市公安局着手设计报警服务台的全市通用指挥、联络系统。第二年下半年,系统开始进入调试阶段,报警号码仍为“110”。

首批接警员是“娘子军”

陈森盛记得,新建立的110报警服务台设置了4台终端、24路中继线,并开始招兵买马物色专门的接线员。

“要求是广州本地人,最好是女性,熟悉本地地形环境,还要兼会粤语和普通话,声音质量好。”陈森盛说,在这样的条件下,第一批报警台的接警员队伍是支“娘子军”,十三四个人中,部分新毕业于警校,也有从通讯科抽调来的警员。

在上岗前,接警员们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基本功”培训,首先要熟悉的就是广州市的大街小巷。

当时广州有8个区,上千条街道,100多个派出所,接警员们不但要熟悉每条街道的位置,还要记住它们分别对应的辖区派出所以及电话号码。

培训之余,接警员们骑着自行车走遍整个广州城,熟悉每条街道,并将派出所的名称编号,对应其电话号码记忆。

让接警员们印象深刻的是,接电话时有许多话他们不能说。

“我不知道”、“这些事不该我们公安局管”、“你去找某某部门吧”等等,这些都是“禁语”。

刚开始用纸笔记录效率不高

准备就绪,1986年1月10日,广州110报警服务台正式开通。

与此前无固定栖身之所相比,新110报警服务台有了独立的办公场所,就设在广州市公安局大院东侧的新楼顶层,100平方米的接警大厅中央安装了有线和无线电总台,可以对来电进行录音。

屋内设施考究,“铺了当时罕见的木地板,谁进去都得换拖鞋。”时至今日,陈森盛还记得当年110成立时的一些细节。

开通当天,110报警服务台只接到景园酒店财物被盗这一起案件。成立第一年,共接警2000余起。

第一代接警员杨蕴华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回忆,当时接到电话都用纸笔记录,而由于没有来电显示,必须确认报警是否属实,还得让报警人说清楚姓名、电话、地址,把情况反映给分局时,分局的接线员又要再记录一次,处理报案的效率并不高。

另外,由于接到电话后需快速处置,有时还要到现场协助办案,报警服务台开始招收男接警员,陈森盛等男民警就加入到110接警员的队伍中。

打广告宣传110并非“只办大案”

有一次接警经历,让陈森盛印象深刻。

1993年夏天,台湾的一个宗教团体到广州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尾声,一位成员不慎将随身携带的10万元现金遗忘在了出租车上,随后向广州110求助。

陈森盛就是这宗报警的接线员,他仔细询问了失主关于出租车的情况。但线索非常少,对方只记得出租车公司名字中的一个字。

“广州当时有20多家出租车公司,名中带有这个字的有四五家”,陈森盛记得,110随即向这些出租车公司发出协查要求。

由于当时没有卫星定位等先进手段,寻找起来有一定难度。在近3个小时内,110对各家公司一一询问,排查了数百辆出租车,终于找到了失主曾搭乘的车辆,10万元现金完璧归赵。

这件事经媒体报道后,改变了一些公众对110的印象,原来,110不是“只办大案”。

其实,虽然110的定位中有“服务”二字,但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接警内容中鲜有非警务的求助要求。“大事才找110,小事还是找派出所。”陈森盛说,开通近10年后,广州110每天接到的电话几百宗,九成属警务。

为了树立服务品牌,1997年起,广州110还花钱给自己做广告。

陈森盛记得,当时110制作了一些工作宣传片,在电视和报纸等媒体上付费刊登,重点介绍自己的服务功能,引导群众正确使用报警服务电话。同时,民警也在社区内广泛宣传110.

精神病人每天拨打110让人哭笑不得

广告起了作用,不过,非警情的求助增加后,也出现了让接警员们哭笑不得的事情。

有一名精神病人,每天都要拨打110,持续了10年左右,他并不提供警情,而是反复分析社会现象发劳骚。大多数接警员都跟他打过交道,曾商议能否通过技术手段屏蔽他的来电,但这个提议很快就被否决,“如果他真要报警,救助机会也就被一并屏蔽掉了。”

与开通第一天只接到一起报警电话相比,如今,广州110报警服务台的日接警量约为1.6万次,接处警系统之外,还有短信报警系统、GPS警车定位系统等,百余名接警员日夜轮班工作,保证110全天候运转。

2008年最后一天,广州市110指挥中心近600平方米的接处警大厅内,近30名接警员正紧张忙碌着。

一名接警员一边与报警人核实地址,一边将信息输入接处警系统,即便地址有误,电子地图也能迅速“纠错”,当他挂断电话时,报警信息已传至辖区派出所,经GPS定位的警车和巡逻民警正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事发地。

本报记者傅沙沙广州报道。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110”诞生:从举报敌特到求助热线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