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每部电话都应是民生热线
|陈一舟|2008-11-06
p>
p>
“山西长治印发96万张名片公布市委书记手机号”,10月5日,各大门户网站都在显要位置转载了这条来自《山西日报》的消息。消息称,这一举措开全省先河,并引用名片发放现场一位两鬓斑白的“王大爷”的感叹:“真没想到,咱现在可以直接向市委书记、市长反映情况了。”(《中国青年报》10月22日)
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一些研究行政管理的学者把这一举措称作“长治新政”。这是继“仇和新政”之后又一个新名词。但更多的还是批评和质疑,“这是典型的官员作秀,是官员走到极端的极端行为,此举除了对个别打进电话解决了问题的群众,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学者毛寿龙毫不客气地批评说。
如此批评虽然有些尖刻和直接,但却道出了一个很“正确”、很“朴实”的道理:公布领导的手机号对于民生问题的改善并没有实质的作用。老百姓不一定当回事,领导自己也未必当回事,久而久之,沦为形式主义和走过场几乎是一种必然。而且,这种行政举措,带有一定的人治色彩,取决于公权力自身的“工作作风”,也很容易因为领导的更迭而半路夭折。
实际上,长治政府早在多年前就开通了“市长热线”,如今又公开所谓的市长电话,两套热线,由两个“班子”来负责接听,面向的都是民生民众,浪费资源不说还因为机构重叠缺乏应有的公信力。除此之外,政府与民生交流的渠道,还有官方政府网站上的市长信箱。但现实却让人叹息,大部分市长信箱只是一个摆设。不久前,重庆市一位政协委员在打开市长办公信箱时,发现一条不到400字的回复居然出现了4处错别字,引发了市长办公信箱究竟是否在糊弄百姓的议论。那么,请问,这些既有的民生诉求通道都无法保持畅通有效,再次弄出一个“市长手机专线”又能如何?
政府与民众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是权力与赋予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当前,民情民生诉求的上传不力,是一个态度和责任心的问题,而不是一个“资源短缺”的问题。或者说,我们并不缺乏与民生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和资源,而是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某些部门和官员缺乏“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意识,缺乏民生至上的执政责任感,而视政绩高于一切。
在我看来,只要政府公权力内部中所有的管理体系都能高效运转起来,以人为本,以应有的权力道德感履职尽责,切实为民办实事,每一个官员就都是“市长”,每一部政府电话都是“民生热线”。可以试想,如果行政管理的所有环节一环扣一环、没有推诿和玩忽职守,民众又何必去拨打市长电话向市长诉苦呢?倘若凡事都要市长出面才能解决,那恰恰是公权力的失灵。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政府的每部电话都应是民生热线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