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站在拓展服务外包市场新起点上

    |     2015年7月12日   |   行业要闻   |     评论已关闭   |    1211

|鲍晓倩 来 洁|2007-11-01

    编者按:以现代服务业以及高端制造和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国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现代服务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服务外包正在成为吸引外资新的增长点。

    服务外包就是指跨国公司将软件开发、IT技术支持、财务结算、人力资源服务等非核心业务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提供者。由于它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强等特点,发展服务外包被认为是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重要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加快转变贸易方式,“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为了落实这一战略构想,商务部提出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信息产业部、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分别介绍大连、上海、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地发展服务外包的措施和经验,敬请关注。

    

< p align="center">

    大连软件园为大连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成长的平台。

    肖 来摄

    

    大连市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出口增长

< p align="center">

    大连市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增长

    资料来源:大连市外经贸局 制图:夏一

    “我手头这个项目做了6年了,不过这6年可大不一样。”封官华是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项目经理,从进入公司一开始,他的工作就是参与编码制作某日本公司的一套无纸办公系统,当时,日本客户会派人到大连华信进行技术指导。

    如今,这个系统的设计、开发、制作、维护全部由封官华所率领的团队完成,日本客户方只负责这套系统的销售。“现在,他们遇到问题,会由我们来解答,在解决方案的设计上,我们已经拥有优势。”封官华说。

    封官华的故事,是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甚至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从事的就是服务外包时,大连的本土企业就已经在摸索中起步;在一些城市开始谋划发展服务外包时,大连已经开始谋求以服务对话全球。“随着全球服务外包规模迅速扩大,大连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的新领军城市。”大连市市长夏德仁这样界定大连的未来。

    2006年8月4日,商务部“千百十工程”在大连启动,大连成为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共同认定的第一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截至2006年底,大连市专业从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企业已经超过600家,形成了软件和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研发中心三大产业类型和完整的产业链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产值145亿元人民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出口45亿美元,连续9年保持高达50%的增速。目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

    先行一步的十年

    是地缘优势也是政策引导

    对10多年前最简单的低层次“服务外包”,很多大连人记忆犹新。

    一麻袋一麻袋的纸制资料源源不断地从日本运到大连,只要略微懂些日语,会最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就能一点点把这些数据、文字资料录入电脑,最后,这些资料变成数字信息回到日本……

    “勿庸置疑,地缘优势是大连服务外包起步较早的重要原因。”大连市外经贸局服务贸易处处长龙耀说。大连针对日本市场的地缘优势,体现在诸多方面:从东京飞往大连只需要3个小时,大连有10万人会说日语,大连外国语学院为大连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日语人才,日资企业在这里的聚集由来已久……

    虽然不能与中西部地区相提并论,大连的人力成本仍旧较低———在日本聘用1名软件制作人员的薪水,在大连可以聘用3个人。

    “大连日语人才多,成本低。”简柏特(大连)有限公司(原GE大连行政管理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政府事务及行政管理总监王春山谈到2000年进入大连的理由时说,“更重要的是大连市对服务外包的理解、认知程度和极高的积极性。”为GE日本分公司选择后台服务所在地,大连是当时最适合的城市。

    谈起大连服务外包先行一步的10年历史,政府引导作用频频被企业提及。

    “大连把新兴的服务外包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充满了远见!”大连海辉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李远明1996年注册成立了海辉,当时在大连海事大学任教的他敏锐地意识到,服务外包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大连的大环境让他有强烈的共鸣。

    “政府经过科学论证,确立软件及信息服务为重点发展产业,是大连服务外包业走在前列的重要原因。”大连市副市长邢良忠说。大连在20世纪90年代初明确了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2004年,大连市提出“大连,中国IT外包中心”的战略目标,确定了通过承接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业务,“先做学生、后做老师”,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让李远明感受最深的是大连对软件企业CMM认证的重视。“4年前,大连市加大了对CMM认证的支持力度,通过认证的企业能够得到财政补贴。”2003年,软件企业通过CMM认证的花费是120万元,这对于起步阶段的企业是不小的负担。大连市通过“软件行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对企业给予30%—50%的补贴,极大调动了企业进行CMM认证的积极性。

    此外,大连市外经贸局还积极为企业争取项目资助,如“国家高新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国家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研发资助”等,华信、海辉都曾经是受益者。为了帮助企业解决人才问题,大连市每年组织企业在东三省和海外巡回招聘,与武汉、廊坊、秦皇岛合作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并认定5个服务外包实训基地给予补贴。

    当然,大连市对服务外包的高度重视,更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是体现在对产业园区的合理规划上。用邢良忠的话说,“大连为服务外包规划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大连先后建设了高新技术园区七贤岭产业基地、大连软件园、双D(Digital&DNA)港等产业园区,目前,这些园区已经成为承接国内外信息软件企业的主要载体。2003年,大连开始规划总投资150亿元的旅顺南路133公里产业带,这里将以软件产业的研发和生产为主,同时发展与之相关的信息服务业、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教育培训业。

    占地14平方公里的甘井子区大东沟服务外包产业园已经开始着手规划、建设,大连市规划用5年左右时间,将这里建设成以软件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服务外包基地,形成10万软件工程师、300亿元产值、15亿元税收的产业规模。

    大连软件园模式

    企业集聚开创新的发展方式

    大连软件园的发展模式独树一帜。

    进入大连软件园,HP、埃森哲、NTT的标识尽收眼底,一座座别致建筑林立,宽阔的林荫大道,大学、软件学院错落其中,令人难以相信这里曾经是大连西南郊区的一片棚户区,只有低矮破旧的砖瓦房。

    截至2007年6月,大连软件园入园企业总数超过375家,其中包括GE、IBM、HP、甲骨文等在内的3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约有80%的企业从事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已经成为服务外包最密集的承接地。

    企业为什么乐于落户大连软件园?

    简柏特(大连)有限公司是第一家进驻大连软件园的企业,办公楼由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为其度身订制。2004年,简柏特提出办公楼通风、空调设备不能满足其迅速发展的需求。大连软件园立即进行改造,并主动承担了100多万元的费用。

    “这些企业不断告诉我们,服务外包业需要什么样的建筑标准、什么样的办公环境,包括供电、通风、信息安全设施等。经验的积累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服务。企业当然愿意选择进入一个拥有成熟服务的园区。”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炜说。

    如今,大连软件园客户服务中心为入园企业提供全套服务,包括去工商、税务等部门办理手续等等;人力资源解决中心致力于帮助企业解决人才问题;印制精美的两本内刊《大连软件》和《中国服务外包》,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交流平台。

    “这就是集聚效应,就像GE落户大连后,想在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跨国企业纷纷进入大连;当简柏特在大连软件园扎根后,其他跨国企业也开始瞄准这里。”王春山说。

    “我们要为企业建设世界一流的办公室。”高炜这样界定软件园的目标。当然,服务外包企业需要的不仅是优良的办公环境、通讯设施,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令发包方满意和信赖的知识产权和商业信誉体系,这些,都将是大连软件园今后“增值服务”所努力的方向。

    服务外包企业的集聚,为大连开创了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大连软件园算了这样一笔账:软件园按照1:1的土地容积率建造,1万平方米的土地能够建设1万平方米建筑,按每人需占用10平方米—15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计算,1万平米建筑内可容纳800名—1000名软件工程师,每位软件工程师1年可创造20万元—30万元的产值,那么,1万平方米的土地1年就能产生约15亿元~25亿元的产值。而即使所有软件工程师24小时工作,软件园内单位面积的能源消耗也仅仅是其他制造业的1/6。

    今天,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成为大连市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已经连续9年增速均达50%以上;2006年大连GDP增长164%,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到441%,已经超过工业增加值。

    “大连试图通过发展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走出一条低消耗、无污染、高产出、高科技密度、高信息密度的产业道路。这是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种探索。”夏德仁表示。

    拓展升级空间

    从价值链的一环到自主创新

    27岁的董健是简柏特(大连)有限公司的员工,他的工作是为日本一家汽车生产厂商提供采购服务,厂商会把对零配件的需求传送到大连,董健负责问价,然后把信息传回至厂商。买方、卖方都在日本,询价的人在中国。董健的工作就是典型的BPO。

    大连华信的张晖曾在日本留学6年,她的工作则是对某跨国公司的大型金融系统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反馈给客户或做一些简单的维护。张晖的工作也是BPO。

    不过,在大连华信董事长刘军看来,张晖的工作与董健所从事的BPO,以及典型的离岸呼叫中心模式BPO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张晖所监视维护的系统是由华信参与开发的。

    “ITO与BPO的融合是发展趋势,简单的BPO已经没有优势,我们的BPO是面向设备、技术系统的维护,而不是面向人。”刘军说。

    从全球范围来看,ITO 有23年历史,BPO仅有7年,但后者增势更加明显。据IDC预测,BPO市场将以11%的速度增长,在2008年将达到6825亿美元。

    致力于探索ITO与BPO的融合,成为不少大连本土企业的选择,这也被视为大连服务外包业升级的一个可能方向。

    “数量上大连已有6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下一步应当注重企业质量的提升和经营规模的扩大,也就是促进企业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大连市外经贸局局长刘德春认为。

    在李远明看来,大连企业的当务之急,是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规范化”、“服从流程”是他在海辉强调最多的词。2003年,大连海辉成为全国首家整体通过CMM5认证的企业,从此走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次年海辉获得大量融资,企业规模扩大至现在的2000人。“我们的发展经历证明,服务外包企业首要的是对企业成熟度的要求,要具备与全球发包方平等对话的能力。”李远明说。

    继CMM认证之后,在华信、海辉等企业的引领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ISO27001(BS7799)认证也开始成为大连企业的目标。 比较起这些国际市场的准入门槛,刘军更强调的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除了提升企业与国际对话能力,做好全球价值链上的一环,还必须注重自主创新。市场是互动的,今年我们和华为一起获得孟加拉电信计费系统订单,就是因为我们多年来为中国铁通设计制作了270个城市的营业管理系统。”

    客观地说,大连服务外包的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大连市600多家专业从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企业中,有世界500强企业38家,名列全球领先的前十大ITO和BPO服务提供商中,有6家在大连开展外包业务;大连有34家软件企业通过了CMM认证,全国30家通过CMM5级评估的企业,有1/3在大连;全国软件外包出口额排名前三的企业中,华信、海辉都是大连本土企业;大连服务外包业务已覆盖各个领域,从ITO到BPO,到与ITO融合的BPO,一些附加值高的外包业务如风险管理、金融分析也进入大连。

    “到2010年,培育4家—6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大型服务外包企业、培育3家—5家员工超过1万人的本土服务外包企业、培育50个‘大连研发’的知名软件品牌。”拓展升级空间,大连确定了这样的发展目标。

    面向未来的选择

    从突破“日本”到开拓“欧美”

    2006年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出口45亿美元中,对日出口超过80%。不过日本的发包量只占全球外包市场的10%,而美国的发包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5%,其中60%发往印度。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大连距离“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李远明却对日本市场非常乐观:“首先,日本的服务外包转移晚于美国,来自日本的业务量将在未来5年—10年持续增长;其次,在即将迎来的设备智能化IT时代,在家电、汽车等领域优势明显的的日本,需要大量嵌入式软件开发制作服务。”

    不少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美国、欧洲等英语系国家设立分公司。华信坦言其美国分公司已经亏损了5年,但始终没有放弃。“企业现在需要做的是逐渐积蓄力量,不可操之过急。”刘军说。

    一个新的契机是,伴随着服务外包产业国际转移的持续推进,大连既有的语言优势,将带来今后拓展全球市场的机遇。

    高炜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大型跨国企业需要为其产品建立服务中心,希望把它在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建立的4个中心整合在一起以降低成本,那么大连将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大连拥有外语人才资源优势。

    这显示了大连未来的优势: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不可能简单分割,服务外包业务是有组合性的,大连将成为全球支持多语系服务外包的重要城市。

    事实上,全球市场足够大,大连能分几杯羹主要在于自己的接包能力。人才,是当前大连的一个瓶颈。王春山的一席话耐人寻味:“大连不缺人才,但是急缺我们所需要的人才。这就像有桃子、有李子,可是我们需要的是李桃。”

    目前,大连拥有24所高校、6所软件学院、200多所相关培训机构,下一步将在全部高校设立软件及相关专业,并计划建立全市统一的服务外包实训平台。“人才问题是大连服务外包未来发展的关键,政府要出面搭台推动。”刘德春表示。

    优先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大连市正在彰显其决心。大连市预计,到2012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产值将达到800亿元至1000亿元,其中软件出口35亿美元,总产值占大连市GDP的1/6左右。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大连:站在拓展服务外包市场新起点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