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莓撬动无线电邮市场 一入中国便面临竞争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110

||2007-07-31


      黑莓手机抢滩中国市场似乎不会一帆风顺。在全球手机价格下降的大趋势下,黑莓手机动辄五六千元人民币的售价能被多少中国用户接受仍是未知数

  六年前,黑莓手机的生产商RIM公司(ResearchInMotion)还是一家不为人知的加拿大小公司。

  但最近两年,该公司股价却飙升了6倍,2006年,公司年收入近60亿美元,并崛起为世界无线电子邮件行业的巨头。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黑莓手机用户增长120万,用户总数已达920万。

  过去数年中,RIM已在日本、印度、新加坡和韩国等国推出黑莓手机,但一直没有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近日,有消息传出,黑莓手机已获信产部批准,并将正式亮相中国市场。黑莓手机终于获得了掘金中国市场的机会。

  RIM公司首席执行官吉姆·巴尔西利近日表示,该公司计划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城市,针对企业用户推出黑莓服务。他表示,将继续加强与中国移动的合作关系,提升黑莓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首款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黑莓手机售价为700美元左右,预计在8月底上市,目前已接到了5000部订单。黑莓登陆中国市场,胜算几何?平静的无线电邮市场,会随着RIM公司的进入迎来新一轮争夺战吗?

  “9·11”事件培育“黑莓”

  “黑莓”(Blackberry),又译作“黑草莓”,是加拿大RIM公司于1997年开发的一个无线邮件系统。因为接收电子邮件的手机像笔记本电脑一样配备了标准键盘,小小的标准英文黑色键盘挤在一起,看起来像是草莓表面一样,于是得名“黑莓”。

  RIM的核心优势是电子邮件技术,在这项技术帮助下,黑莓用户可以像在企业局域网中一样自动地收到电子邮件,只是接收设备是手机而不是电脑。企业用户要享受这项服务,必须在自己的企业邮件服务器上安装黑莓企业服务平台,同时无线电话运营商要部署RIM公司的黑莓网络操作中心。电子邮件通过邮件服务器转发到黑莓企业服务平台上,然后该平台与黑莓网络操作中心建立一个安全通路来传送电子邮件,通过无线通路将电子邮件发送到黑莓手机中。

  在美国,很多公司都给自己的商务雇员配备了黑莓手机,黑莓手机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根据美国专业IT咨询和服务公司J.Gold的报告:在北美,500万户商业移动电子邮件使用者中,70%为“黑莓”用户。

  其实,“黑莓”风靡美国源于“9·11”事件。

  在2001年“9·11”事件中,美国通信设备几乎全线瘫痪,但美国副总统切尼使用黑莓手机,成功进行了无线互联,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关于灾难现场的实时信息。于是,在“9·11”之后,美国国会配给每位议员一部黑莓手机,让议员们用它来沟通国事。

  从此,美国掀起了一阵“黑莓”热潮。与其说“黑莓”是手机,不如说它是具备通话功能的商务通或掌上电脑。它创造性地发明了“手机+邮件”模式,满足人们用手机随时随地收发邮件的需要。CNN曾这样描述,在街角、车站和餐厅,你可以随处辨认出“黑莓”人群:嘴唇紧抿,拇指上下翻飞,一旦他们发现了“黑莓”的好处,他们的生活中就缺不了这玩意儿。

  “黑莓”成为美国政治、金融、法律界人士的随身必备品。有人调侃说,如果一家公司的员工中没人配备“黑莓”,这家公司的业务也好不到哪儿去。

  黑莓手机的本土化之忧

  RIM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进入中国市场?答案很简单,它看到了中国巨大的、还未发掘的无线电邮市场。

  在中国,无线电邮服务尚处起步阶段,无线电邮对中国用户来说还是新鲜的。早在一年多前,“黑莓”就摩拳擦掌,以我国港台地区为桥头堡,试图向中国内地渗透。如今,黑莓登陆中国已近在眼前,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黑莓”要想在我国市场取得成功,必须解决本土化问题。这种本土化包括产品本土化、服务本土化和人才本土化。毕竟,“黑莓”是一种舶来品,海外市场的成功不可能也无法全盘复制到我国市场。中国有句古话,“橘生淮北则为枳”,为了不成为“枳”,RIM联手中国移动,可以说是明智之举。要知道,中国移动的丰富经验和旺盛人气,正是“黑莓”在中国所欠缺的。借力施力,可以使“黑莓”少走很多弯路,帮助其直取中国市场的核心。

  在海外市场,黑莓手机已不仅仅是一个可以接收电子邮件的移动终端,而是演变成为了一种移动商务办公理念。这种产品和服务只有高级商务人士才有能力承受。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看,普通用户显然无法受用这种奢侈品。

  从消费习惯看,中外用户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美国是全球信息化最发达的国家,大多数电脑用户都已经习惯了通过电子邮件来进行日常的信息交流,绝大多数商业用户也将电子邮件看做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信息交流工具。在我国,无线电邮则是初出茅庐,目前,只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规模较大企业中有所应用。

  有些分析师认为,无线电邮在中国市场的前景不如欧美市场。与短信和彩铃在中国的爆发一样,手机邮件风靡欧美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而在中国,这些条件不可复制。换机是手机邮件面临的最大障碍。要让中国企业用户为了一项增值业务而承担较高的成本难度较大。此外,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在阻碍中国手机邮件市场的发展。手机邮件能带来的便利性并不显著。

  我国一般消费者对电邮的依存度很低,更谈不上在无线环境下对电子邮件的需求。如此看来,黑莓手机抢滩中国市场似乎不会一帆风顺。在全球手机价格下降的大趋势下,黑莓手机动辄五六千元人民币的售价能被多少中国用户接受仍是未知数。

  “黑莓”一入中国便面临竞争

  商场如战场,谁也不能一劳永逸。随着无线电邮概念的普及,全球市场已被打开。面对每年以数十亿乃至数百亿美元增长的无线电邮市场,各巨头都虎视眈眈。

  据IDC预测,面向高端用户的商务移动设备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原先在该市场上保持领先的黑莓产品,将会遭到来自微软和诺基亚等众多竞争对手的夹击,这些强大对手都可能动摇“黑莓”的领先地位。黑莓面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在我国市场,竞争也是如此。

  黑莓手机要想在中国立足,就必须面对国内外众多强敌的挑战。尽管我国无线电邮市场刚刚起步,规模不是很大,但是,从发展潜力看,却无疑是任何一个巨头都无法放弃的大奶酪。

  早在去年6月,RIM就宣布牵手中国移动,在内地市场推出黑莓电邮服务。几乎在同一时间,中国联通也宣布要推出自主品牌的红莓电邮服务。从名称和内容上看,两种电邮服务似是一姊一妹,同质化很强。从推出时间来看,两者似乎又是狭路相逢,针尖对麦芒,火药味十足。“黑莓”和“红莓”不约而同地亮相中国市场,既有一定的偶然性,更有无线电邮发展的必然性。

  尽管RIM认为,红莓电邮服务不会对自己构成严重威胁。但是,从中国联通的用户基础、红莓服务的价格水平来看,“黑莓”都不占优势。

  未来,“黑莓”要想赢得中国多数用户的青睐,就必须放下贵族的架子,以更好的服务、更低的价格征服消费者。

  两强相争智者胜,“红莓”的加入,微软的搅局,“黑莓”能否独霸中国市场尚存诸多变数。竞争对手们不但在效仿“黑莓”的成功之道,还在不断创新服务内容。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黑莓”必须顺势而为,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全新的产品和服务。

  在硬件市场,“黑莓”必须后发制人,与微软、摩托罗拉、诺基亚、惠普等对手较量。在软件市场,“黑莓”要迎接诸多竞争对手的挑战。这些都是“黑莓”踏上中国市场后无法回避的问题。

  从市场角度看,“黑莓”更像是一艘试水的船。在3G到来前,中移动要充分测试各种业务的市场效果,牵手“黑莓”仅仅是一个开始。但在眼前,培育消费习惯、建立概念认知,众多无线电邮厂家还有一段路要走。

责编:tyta-li

转载请注明来源:黑莓撬动无线电邮市场 一入中国便面临竞争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