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呼机留给我们的时代密码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171

||2007-03-12

  在信息产业部官方网站上,中国联通申请停止四川等30省市无线寻呼业务的公示这几天静静地挂在一角——若到了22日无用户大面积的“挽留”反馈,信产部将批准终止该业务,这意味着曾拥有世界上最大寻呼网络和用户群的无线寻呼“老大”将退出舞台,也意味着在中国生存了23年的公众寻呼业将以“安乐死”方式告别历史!

  人人腰别BP机,一句“有事儿您呼我”曾是10年前最火的流行语。后来,随着手机狂风般地卷进中国人的生活,寻呼机很快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可是不知你想过没有,世间有哪一种物件,能够像传呼机那样,大面积地、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沟通方式?因此,传呼机可以说是中国信息时代的一朵报春花——它在呼来万紫千红的同时,自己却悄悄化作了尘埃……

  第一幕

  黄金岁月(1991—1998)

  主题词:富翁制造机

  1985年,成都第一家传呼台电信126台登台亮相。不过由于价格昂贵,直到六七年后寻呼机才真正进入成都百姓的生活。但新商机却实实在在地催生了成都通讯一条街太升南路,让许多个体老板迅速变成了百万富翁。

  经典镜头:《甜蜜蜜》

  依傍着当时成都电信局的成都太升南路,起初被称为“一条街”,这里聚集了绝大部分寻呼机经销店。“最开始,一台最高级的汉显寻呼机可以卖到七八千元,还因为货俏,欲买还得交预订款。不过很快,中文机就降到了八九百元,但其利润仍可达数百元,一台几百元的数字机,利润也在100元以上。”

  回顾起来,今天鼎鼎大名的一批通讯卖场巨头的发家史其实都跟寻呼机有关。迪信通老板、广安人刘东海,1993年从日本归国后凭借来的5000元专营寻呼机淘到了第一桶金。而长城电信老总王冰,1992年转业时到四川星光寻呼任首席代表,5年间在西南兴建了6个寻呼台和2个模拟手机网络。

  最早,拥有传呼机的人不停更换提示音的那种满足感,跟现在的年轻人频换手机铃声一模一样。成都某文化公司胡经理格外提到当年的电影《甜蜜蜜》中一个记忆深刻的情节:刚到香港不久的黎明,发现张曼玉有一部BP机,黎明一脸羡慕地惊呼:“哇,BP机啊,你有BP机!你真行!”

  经典镜头:全民办台

  1993年,国家正式对全社会开放寻呼业。当年曾效力某社会寻呼台的曾先生回忆,这行是典型的暴利,售出几千个数字机就可以捞回建台初期成本。成都人、外地人一哄而上,成华、奥星、华冠等一批寻呼台如雨后春笋。1997年,成都已有50多家寻呼台、5000多家寻呼机销售店,从业者上万。鼎盛时期,成都寻呼用户近200万。“那时,太升路的店铺几乎没有一家不挂诸如‘代收寻呼费’、‘销售维修寻呼机’等牌子的。”

  曾先生说,寻呼台的收入主要是服务费和卖机子,在90年代中后期,10万用户中等规模的寻呼台,每月实际服务费收入可超过300万,除去成本,净赚100多万。“卖机子”每月可售上千台,也有数十万元的利润。曾先生说,当时,寻呼台老板给他的印象是“个个有车”。

  第二幕

  王朝夕照(1998—2005)

  主题词:资本大逃亡

  经典镜头:兼并!兼并!

  1998年,国内寻呼机生产老大波导判断,当手机平均价格跌破3000元时,手机取代寻呼机的时代就来了。波导说这番话的时候,寻呼台正在走下坡路。曾先生还记得,当时寻呼台为求生存家家“跳楼”:数字机每月服务费从25元猛降到10元;中文机也从60元降到了15元。后来5元钱入网、免费入网、带机入网免一年服务费等招术竞相亮相,但仍挡不住用户的流失,那时,用户最怕的就是刚交了费寻呼台就“蒸发”。

  寻呼业老板也在转型:做专业呼叫中心、物流和股票寻呼等,还有的去了尼泊尔等穷国做寻呼业———但转型都不成功。

  上规模的兼并案在2000年开始出现。成都中发寻呼台因拖欠成都电信局巨额中继线租用费,600多用户被划给当时的电信126台抵债。传呼辉煌期,要想并台,收购方需支付被收购方巨额并台费,而到了2001年乾坤就颠倒了———得求着别人买。用户量一到五万的中小台要么被人重组要么自已关门,全省寻呼台顿时由百余家合成13家。

  这时,整体接纳中国电信拆分后寻呼业务的联通,在社会寻呼资本大逃亡时期扮演了大买家角色:电讯、星光、成华、华冠等用相续并入联通,2001年底,联通在川客户达207.3万户,成为龙头———但即便是联通也无法挽回寻呼业的青春。

  据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统计,2001年6月,无线寻呼用户达到541.99万户,尚超过移动电话的493.76万户;一年半以后的2002年底,寻呼就萎缩到了139.06万户,而移动电话则猛增到937.57万户。到2005年底,全省无线寻呼用户仅剩1000户左右。此后,信产部要求各地停止对无线寻呼用户的统计业务———“安乐死”进入程序。

  经典镜头:江湖“黄花”

  当年那批社会寻呼台的老板们今安在?调查中,一些当年的风云人物大都不愿再公开谈论这段历史,不过他们都经历了痛苦的转型。像四川汇源集团、华冠股份等多元化经营公司,退出寻呼业后都把资金投向了其它领域,而另一些老板则进入后来热门的短信增值业务(SP)、互联网内容业(ICP)和广告业,有的转而经营通讯卖场,更多的是彻底告别江湖,甚至有去开果园的。在上周于温江召开的全省SP年检会上,一位做SP的老板就告诉记者,如今来开会的都是后起之秀,当年做传呼的那批人基本上不见了。

  曾经辉煌的奥星寻呼台董事长老朱的故事很是典型。1993年,他从外地入川办寻呼台,很快把奥星做成中型规模,每月可赚100多万。但1998年后用户流失严重,2001年,奥星用户仅剩1万多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勉强支撑的寻呼台遭到雷击,信号发射机被烧毁。由于已经无钱修复,他只好把用户无偿转给另一家寻呼台,面对仅剩的二三十号员工,他含泪宣布寻呼台倒闭,朱本人的豪华汽车也被变卖。寻呼台倒闭后的两年多里,朱先生试着做了很多事,可惜均无建树。如今,早过“知天命”的老朱和朋友合伙经营着香港一家电子杂志和广告公司。

  第三幕

  遗产经营(2006至今)

  主题词:适者生存

  经典镜头:小众应用

  “在行业衰败过程中,经营商都在探寻出路,中国联通结合农经网利用寻呼平台、把寻呼机作为终端发给农户普及农业信息的方式在当时较为成功,但随着手机资费的降低,这一用途也被取代。”成都无线电管理委员会人士介绍,联通、铁通、蓝盾等大寻呼台均于2005年清退在成都市无委的寻呼频率,目前在市无委办仍保留资料的仅剩金宇和金网两个股票寻呼台,但据了解,经营状况也不乐观。

  “随着新兴终端的普及,寻呼业退市是必然的,但它也在悄悄渗透到一些特殊行业。”专家称,现在全国各大城市都出现了用寻呼机作内部调度的宾馆饭店,其群发功能可让酒店省一大笔钱。市无委办也有意扶持成都世纪城假日酒店、洲际酒店开展此业务。

  经典镜头:只藏不call

  今天已很难看到寻呼机的痕迹了。太升南路的二手商说,很久以前还可回收主板,现在只有当塑料坨坨来打整了。

  一些商人也在寻求寻呼机的收藏价值。在淘宝网上叫卖者众,有将造型奇异的寻呼机当成闹钟以几元钱叫卖的,一上海卖家拿出的摩托罗拉80年代模拟寻呼机,号称“地球上没剩几个了”,叫价高达380元。在一些热论寻呼收藏价值的帖子中,公认最值得收藏的一是寻呼机老大摩托罗拉系列,二是中国第一家寻呼机厂波导的机子,三是当时生产量小、造型特殊的一些机子。尽管如此,由于寻呼时代刚刚过去不久,其收藏价值现在还看不大出来。

  经典镜头:密码文化

  对于普通人而言,寻呼机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曾经熟悉的文化,其“数字化表达”创造的种种奇妙仍在生活中得以延续。“520”代表“我爱你”,“000是要Kissing!就曾被范晓萱的一曲《数字恋爱》生动地描述过并被广泛传播,如今的网络语言,有很多其实就滥觞于寻呼机时代发明的“密码文化”。“刚认识我老婆时,我就经常往她的呼机里‘灌水’,平时不好意思当面说出口的肉麻话就是用寻呼数字表达的!”成都的尹先生,很怀念当年天空飘荡着的爱情密码。

  寻呼机创造的数字代码深远的影响力,如今在手机、QQ、MSN等即时工具上的出现频率相当高,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这种“上一代”的时尚被完整地继承了下来。

  结语:下一个是谁

  寻呼机时代作别了,它在留给我们财富的同时也将带走属于它那个时代的“殉葬品”———因为有了当年遍地的寻呼机,我们发现街头的电话亭也越来越多,而随着寻呼机的淡去,公共电话也在失宠,“寻呼小姐”这一工种,如今也在人才市场绝迹。寻呼业的“短命”,证明着信息产业的日新月异。回望这段历史,从业者应该得到很多启示:如何判断一个行业的顶点及衰退期、如何及时在行业低潮到来前成功转型、如何把握住新科技产品的进入规则以及经营由此衍生的新生活方式?今年,中国的3G牌照即将发放,它将势必建立通信业新的竞争秩序,我们有必要扪心自省———以什么样的方式,才不会做新技术时代的“恐龙”?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寻呼机留给我们的时代密码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