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银行”来了 中小银行怎么办

    |     2019年6月3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232

“银行服务无处不在,就是不在银行网点。”

美国人布莱特·金(BrettKing)在《银行4.0》一书中给出了这个结论,中国近四百万银行从业人员吓出了一身冷汗。

时至今日,这个结论看上去仍然简单粗暴,很多银行人士并不完全同意。但布莱特·金在《银行3.0》一书中的判断——“银行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正在变为现实。尽管物理网点在客户服务中仍然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有一部分业务必须在网点办理,但长期以来银行基于网点和人员的业务和服务模式正在经受着挑战。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到2018年底,我国银行业共有物理网点近23万个,但业务离柜率高达88.67%。

变化,正在悄然而深刻地发生:客户已经不是以前的客户,银行也不再是以前的银行。于是,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从国外到国内,一种叫“开放银行”(OpenBanking)的模式快速地兴起,发展得如火如荼。

什么是“开放银行”?初期,这是一种用户无须提供密钥即可与其账户所在机构之外的第三方分享和掌控自身金融数据的新方式,即基于数据的安全共享,用户可以在一个界面上管理不同的账户,并根据自身需要比较选择产品以及更好地管理资产。

“开放银行”是一项技术,是一种通过使用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或软件工具包(SDK),向消费者直接接入金融机构的数据网络系统。“开放银行”是一个平台,是银行以API/SDK为手段,通过整合生态、搭建平台,从而提供更聚焦、更敏捷、更智能、更开放的客户体验的平台合作模式。“开放银行”更是一种理念,它意味着“银行是一种服务,而不是一种场所”,以及“用户在哪里,银行的服务就在哪里”。即开放银行意味着一种全新的银行业态,促使银行服务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全面回归以用户为核心。

从全球看,“开放银行”及其背后的数据共享理念,从欧美国家首先兴起,我国正在积极践行,大力推进。那么,“开放银行”为什么在短短几年内能够兴起并不断发展呢?

第一,政策和监管利好为“开放银行”发展奠定基础。在欧洲,2015年11月份,欧盟发布新的支付法令,要求各国银行必须在2018年1月之前将客户数据以API的形式开放给第三方机构。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政府部门主动而为,制定“开放银行”监管政策框架和相应标准,积极推动银行加快开放。在国内,2015年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金融监管部门制定的银行业信息科技规划也强调,主动开展架构转型,支持开展跨界合作,拓展金融服务场景。

第二,科技进步为“开放银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国内外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数据技术和智能技术,逐渐打破了线下物理网点服务的约束,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渠道提供金融服务。而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金融科技,为商业银行服务创新、更好了解客户需求提供了良好条件,站在技术的风口上,商业银行得以真正步入“开放银行”发展新阶段。

第三,客户需求改变为“开放银行”发展提供内生动力。金融科技时代,客户期待随时随地以最佳方式(更为便利、高效且低成本)获取和消费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客户需求从以往单独割裂的阶段演变成了高度联通的状态,这也迫使银行进行变革开放。但是,目前的银行服务的覆盖广度和深度,仍然无法完全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而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对其他行业的认识和理解自然会有很多局限。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借助“开放银行”API,与商业生态圈内的大量合作伙伴建立联系,一起为客户提供服务。

第四,业态之间的竞合为“开放银行”发展提供良好土壤。自2017年开始,我国四大银行先后与BATJ开展了战略合作,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不断增强。通过跨界合作,商业银行进一步拓展业务场景,提升竞争优势。同时,商业银行自身也在发力金融科技。2018年,招商银行进一步明确“金融科技银行”定位,希望借金融科技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而大型银行银行中已有建行、工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已有兴业、平安、招商、光大、民生和华夏等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

“开放银行”及背后的金融数据共享与应用,正在引发金融行业的大变革。特别是在中国,伴随着金融市场改革与金融科技兴起,近年来,从新兴的民营银行,到股份制银行和大型银行,纷纷向“开放银行”转型。中国银行早在2012年就提出了开放平台的概念,并在2013年正式发布中银开放平台,开放了1600多个接口,涉及跨国金融、代收代付、移动支付,以及地图服务、网点查询、汇率牌价等服务,但市场影响力并不大。“开放银行”概念在国内升温,主要归功于近年来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以及民营银行尤其是互联网银行的积极探索,如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四川新网银行、上海华瑞银行等。自2018年年下半年以来,先是浦发银行推出APIBank无界“开放银行”,之后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和建设银行都对外明确释放了打造“开放银行”的信号。2018年也被称为“开放银行”元年。

国内银行业的巨头们和新贵们纷纷行动起来了,但对我国四千来家中小银行而言,该如何面对“开放银行”的浪潮呢?对多数中小银行来说,人才队伍、科技能力都存在短板,加强外部合作、融入金融生态是非常重要的努力方向。我国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正在敞开心扉,积极开展与外部机构深度合作。如不少中小银行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以及社交、电商、娱乐、旅游、生活服务类企业合作,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融入金融与非金融场景,快速拓展客户群,提升客户体验。而无论对大银行还是小银行来说,银行要深入理解每个产业的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仅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实现的。

所以,对金融科技企业来说,现在正是服务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的最好时机。不久前,微众银行与腾讯云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双方宣布成立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合作研发面向“开放银行”场景的金融科技应用,为金融机构输送各项技术能力和最佳实践经验,做好金融行业打造“开放银行”的数字化助手。5月26日,浙江蚂蚁金服集团表示,希望未来两年与1000家金融机构达成合作。而京东数科开发出“一朵云+三大中台+开放平台”组合式服务,并且以“组件化”模式输出,用技术类组件搭系统,业务类组“带业务”,银行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更好实现“自主可控”。

或许,就在不远的未来,“开放银行”或将让银行业这个古老的行业焕然新生。(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证券日报,作者:董希淼。

转载请注明来源:“开放银行”来了 中小银行怎么办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