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协同的三点思考
站在客户角度,各渠道感知是否完全一致,并非评价企业服务的核心影响因素。针对既定的服务需求,客户放弃使用某个渠道,不等于放弃企业。坚持要求各渠道感知一致,仍是旧有的“渠道中心视角”,而非“客户中心视角”,仅着眼局部,却忽略了整体。而多渠道协同的关键,恰恰是“客户中心视角”,只要能够尊重渠道既有禀赋特征、结合服务内容特点,“在哪里协同”差异化安排,即可达到协同效果最优解。
尽管多渠道客户中心已成为当前呼叫中心整体建设的标配,但其发展实际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从某云客服厂家发布的《2016年企业云客服行业分析白皮书》可见一斑:自2012年以来,使用4种以上客户服务方式的企业占比呈持续上升趋势,2016年增长速度尤为明显,但占比尚未突破20%。换句话说,“全渠道、多触点”确实已成为行业共识,但仅少数企业完成了多渠道客户中心的建设。现阶段,业内大部分公司仍忙于渠道搭建,自然无暇顾及“多渠道协同”这个更为前瞻的课题。笔者以为,在具体讨论多渠道客户中心的渠道权重、绩效评估等运营实务前,有三个基本概念需要提前思考、达成共识,以便在统一的框架下更深入推进相关讨论。
一、协同做什么(What)
严格意义上,“多渠道协同”并非一个完整的概念,单纯从字面上看,这个描述并未涉及更为核心的“协同做什么”。面对这个问题,也许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协同解决客户需求”,但这个答案尚不足以厘清“多渠道协同”的迷思——到底是多个渠道分别解决客户的不同需求,还是多个渠道协同解决客户的同一个需求?
站在客户的角度,第一诉求必然是在单个渠道的单次接触中解决问题,省时、省力、省心。通过多个渠道分别解决客户的不同需求,本质上是渠道能力建设和客户行为引导的命题,与多渠道协同并无关联。当客户选择从某个渠道与企业进行接触,该渠道是否具备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若不具备,则应考虑强化渠道的能力建设;若已具备,但该渠道并非企业的首推渠道,则应考虑更有效地干预客户的入口选择行为。谈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多渠道协同”这个命题,仅在“解决客户的同一个需求”时值得探讨。当客户的服务需求相对复杂,必须通过企业前后台部门的协同才能完整解决,客户与企业间存在多轮互动,进而衍生出多渠道协同的需要。因此,多渠道协同核心目的,就是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复杂服务需求。
二、在哪里协同(Where)
服务协同行为需以渠道为载体,对于多渠道协同而言,选择哪个渠道作为当前服务环节的载体,是必须明确的问题之一。近年来,业内存在一个普遍说法——“客户在哪里,服务就要布放到哪里”,其背后蕴含的逻辑,在于客户的服务需求可能发生在任意渠道,因此企业的服务入口必须“全渠道、多触点”布放。然而,随着多渠道建设工作的铺开,上述观点经常会被扭曲为“各个渠道均需提供全范围的服务,以确保客户的体验感知一致”,由此带来两个负面影响:
一是渠道建设成本居高不下,全渠道、全范围服务,对企业各渠道的能力要求均较高,加重多渠道客服中心成本包袱;
二是忽视了不同渠道天然存在的体验差异,强行追求片面的“体验一致”,导致渠道运营事倍功半。以短信渠道和APP渠道为例,后者必须先下载、安装、注册,使用门槛天然高于短信,同时其富媒体、社交化等属性远高于短信,两个渠道体验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必然有各自更适合承载的服务内容。
站在客户角度,各渠道感知是否完全一致,并非评价企业服务的核心影响因素。针对既定的服务需求,客户放弃使用某个渠道,不等于放弃企业。坚持要求各渠道感知一致,仍是旧有的“渠道中心视角”,而非“客户中心视角”,仅着眼局部,却忽略了整体。而多渠道协同的关键,恰恰是“客户中心视角”,只要能够尊重渠道既有禀赋特征、结合服务内容特点,“在哪里协同”差异化安排,即可达到协同效果最优解。
三、协同流程设计(How)
在这里笔者无意讨论具体的某个服务协同流程如何设计,不同企业之间难以形成普适性的设计方案。但针对协同流程设计的原则性问题——客户主导或是企业主导,笔者认为应坚定不移地走企业主导路线。
以客户主导开展协同流程设计,其理论假设来源于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概念,认为客户会做出最贴合自身利益的渠道选择,且情况相似的客户群体选择一致。因此,企业只需观察客户的行为,通过统计分析即可设计出最合理的多渠道协同流程。然而,笔者通过实证研究,已证明“任由客户自主选择渠道,无法实现企业与客户间的最佳沟通效果”(相关文章发表在《客户世界》2017年6月刊)。因此,企业必须干预客户的渠道选择行为。这也就意味着多渠道协同流程的设计,必须坚持企业主导,对客户的选择行为进行引导和教育。
客户行为教育在互联网行业并非陌生课题,目前的研究也较多,这里不再展开。仅就企业主导的协同流程设计,简单提两个核心点:
一是关注服务全过程的有效引导,在当前服务环节结束后,应做好下一环节的渠道引导,确保客户清楚了解,并形成服务的整体感。例如电销中心,客户通过电话渠道完成购买,下一服务环节预判为“订单查询”,企业建议通过APP完成,则应在电话接触结束时给予客户相应引导。
二是关注服务全过程的数据整合,包括客户的行为数据和评价数据,分析服务需求发生在哪些渠道,是否符合公司的协同策略,同时将各渠道的分散评价加权整合为客户对全过程的整体评价,定位每个环节的渠道体验是否需要优化。
综上所述,多渠道协同的核心目的是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复杂服务需求,涉及企业与客户的多轮服务互动。在实现路径上,对服务的各个环节加以细分,尊重渠道既有禀赋特征,坚持企业主导设计协同流程,才能实现协同效果的最优解。
本文刊载于《客户世界》2017年8月刊;本文作者肖海智,作者单位为广东移动佛山在线客服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多渠道协同的三点思考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