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叫中心显性知识传递体系思考探索

    |     2017年8月31日   |   2017年   |     评论已关闭   |    1726

呼叫中心属于高结构强度和密度的行业,大量的知识穿行在组织其中,有助于提升组织的活力、运作水平和员工能力。呼叫中心人员多、素质不一,导致知识传递容易出现变形打折的问题,如何让员工快速、准确的掌握一致性的知识信息是一大难题。下面笔者将尝试从显性知识传递的角度,谈谈如何提升呼叫中心知识传递水平的思考探索。

 

一、呼叫中心知识分类

呼叫中心知识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其中隐性知识主要包括服务经验、优秀口径、操作技巧等,显性知识大体可分为政策制度常识、业务知识、系统操作知识、综合办公知识等。其中政策制度常识和综合办公类知识属于比较固定的知识,变化和更新频次低,大部分在员工进入公司时就要求逐步掌握熟悉;而业务和系统操作知识属于变动性知识,迭代和更新频次高,员工要在工作的过程中常学常新。

呼叫中心显性知识传递体系思考探索

图1:知识分类图

二、知识传递体系思考

知识作为一种传播商品被知识生产者创造出来后,有一根虽然不见但却可以理解的内在联系纽带,把知识传递人、接收人等联系成为一个首尾相接、循环往复的活动过程,这就是知识内容的运动链条。那么加快知识传递的运动速度,提升传递效果就成为亟需关注的问题,因此以下将从知识传递的五大核心要素展开来谈:分别是传递知识的人、传递渠道、传递内容、传递效果和接收知识的人。

呼叫中心显性知识传递体系思考探索呼叫中心显性知识传递体系思考探索

图2:知识传递体系图

 

(一)知识传递人——重新定义班长作为传递人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作用

以一次典型的内部知识传递为例,比如新业务宣贯(以下为了行文便利,均以业务宣贯为例展开),首先由业务部门主管发起→生产部门主管→班长→客服代表。图3是较为单纯的人员传递过程,实际运行中可能复杂的多:

呼叫中心显性知识传递体系思考探索 呼叫中心显性知识传递体系思考探索

图3:知识传递过程图

1、班长→班长:班长之间会共享业务信息,把自己的理解扩散出去,形成自己的知识传递圈,这里最容易出现“一个疏忽,全队皆输”的局面,个别班长在传递时犯的错可能导致很多班组共同犯错,所以需要控制意见领袖类型班长在传递中的准确性和扩散面。

2、客服代表→客服代表:员工之间也会共享业务信息,但是影响力比班长小的多,辐射半径也小的多,所以员工之间出现的传递问题相对可控。

这里班长作为传递人的最后一公里,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传递角色,是影响传递效果的关键。

这里引申出两个问题,一是班长要对业务有很强的理解,二是要提高班长传递的准确性。那么,还可以做出的努力是:

一是提升班长业务水平,从业务水平的角度,针对班长开展专项业务培训、重要业务首轮拨测、业务考试等措施去提升业务熟悉度。

二是规范班长的传达行为,从传递过程的角度,规范班长在传达中的必做行为,让班长更重视,传递内容多方冲突时以生产部门主管出口为准,提升执行力。

 

(二)传递渠道——重新定义渠道传递的趋同性

1、主管→主管:主管层面的传递渠道主要是邮件、电话和会议面谈,其中邮件传递最多,面面沟通较少。

2、主管→班长VS 客服代表→客服代表:主管到班长和客服代表间的传递的渠道是班会面谈、便签、微信、邮件和电话,其中班会面面沟通最多,即时通信方式作为辅助支撑一般是同步使用的,邮件和电话是相对少。

生产部门主管作为承上启下者,需要在业务部门主管和班长两群体之间做传递粘合,他们在邮件接收信息,消化理解后通过走入班会、发送微信等方式去传递信息。这里渠道转换本身就导致了时间的浪费和折腾,也容易导致传递信息的失真。那么,还可以做的努力是:

一是传递渠道尽量保持趋同,开发一个信息发布的小应用,业务部门主管可以直接在应用上发布业务信息,供客服代表学习,设置电子签名功能,这样可导出阅览情况,保证学习效果,减少知识在传递中的变形;也可以考虑抽选班组走进落实,了解更真实的客服声音,毕竟,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二是要求班组传达渠道要专用:班组传递信息的渠道常见于微信群、公司使用的聊天应用等,传达信息的群需要保证独立专用,防止员工聊天信息刷屏,致使错漏重要信息。

 

(三)传递内容——重新定义传递内容的颗粒度

1、主管→客服代表:受到不同渠道传递的制约和不同群体使用语言的习惯影响,知识在主管之间传递时使用的是书面语言,而在客服代表之间传递时使用的是口头语言,主管之间常用的正式邮件语言不完全适用于客服人员。

2、客服代表→客户:即便是客服流行的口头语,也充斥了大量的专业词汇,本是客服交流的“正常语言”,但是客户却听不明白。或者反过来客户问了一个问题,可能由于讲的不清楚,客服无法准确定位到业务。

总结一下,从书面语到口头语,从内部人员的专业术语到客户化沟通语言,这是两个断层。后台主管传递给生产部门主管的的信息,往往是大量的、书面的、长句式的、内部专业术语式的,而客服代表真正需要的是简单精炼的、口语的、短句式的、客户化的语言内容,两者差异比较大。从书面语到口头语的转换比较容易,难的是客户化表达。客户提问的业务关键词可能和客服人员熟悉的业务点完全对不上,比如客服习惯用名字去记业务,而客户打上来常问的是“给我介绍一下8元的套餐?”8元由于不具有唯一标识性,客服会反复确认,还容易遗漏业务。那么,还可以做的努力是:

一是挖掘出客户真正使用的语言、提问的方式,结合历史经验,提前预判客户的表达方式,加入班组宣贯素材;另外针对热门业务搜集客户五花八门的表达方式,总结沉淀,强化客户化的思考模式。

二是传达材料要简单,分条分点,一个点尽量不超过一句话,缩短文字篇幅,增加小例子,便于理解。

 

(四)传递效果——重新定义落地效果的量化过程

传递效果有点类似于黑箱,所以常出现宣而未贯、传而不递的困境,对于效果数据了解甚少。通过拨测、考试、录音监听等手段检测发现,部分客服人员还是回答不准确、不全面。可以考虑增加落地闭环保障,添加检验与复盘环节,改善班组传达成效。那么,还可以做的努力是:

一是确认反馈,打破自上而下单向性的宣贯路径,加入“反向二次确认”动作检验员工是否真正接收并消化信息。(如微信沟通确认回复、班会班长随机抽问、主管走入现场随机抽问等);

二是二次强化,针对重要业务/个性群体采取“二次强化落实”,通过点对点(主管/班长→客服)的再次解读最大限度保证全员落实,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漏网之鱼”。

 

(五)知识接收人——重新定义接收状态的控制

呼叫中心行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员工需要识记的信息非常多,常出现记不清、记错的情况,需要根据检测手段和经验判断客服人员的遗忘时间点,滚动落实。另外,一线员工每天要接200多通电话,长时间处于解决问题、信息输出的状态,有研究表明普通人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维持在45分钟左右,所以在8小时的同一状态劳动中,出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还可以做的努力是:

一是对抗遗忘曲线:重点业务传递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关注并且定期滚动落实,根据人员变动或业务发展预判做好应对,对抗员工的遗忘曲线。

二是强化接受程度:从考核的角度,加强知识接受效果占据考核评分的比重,比如强化拨测出错的扣罚力度;从思想认识的角度,强化员工对重要业务的敏感神经,比如业务分级宣贯,规定不同重要级别的业务需要掌握的程度,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竞赛,形成学业务用业务的良好气氛。

 

三、结语    

知识传递是呼叫中心十分有价值的业务活动,畅通的传递体系是运营健康高效的根基和保障。通过五大关键环节理顺传递过程,关注每一次宣贯落实,着眼于小事而小事不小,本着认真、求真、务真的态度明晰传递流程、定位传递问题、掌握传递效果,实现企业效益的稳步提升。

本文刊载于《客户世界》2017年8月刊;本文作者孔屏、秦艳艳、李方略,作者单位为中移在线服务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广州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呼叫中心显性知识传递体系思考探索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