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金融诈骗的对策研究

    |     2016年12月27日   |   产业观察,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2056

前言

科技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手机的出现让人们能随时随地随意沟通,但不法分子也借此机会利用短信、电话等手段结合各类金融服务诈骗用户,获取经济收益。根据公安部门统计,近10年来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每年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2015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电信诈骗案件59万起,同比上升32.5%,造成经济损失222亿元。今年1月至7月,全国共立电信诈骗案件35.5万起,同比上升36.4%,造成损失114.2亿元。

由于电信金融诈骗具有跨行业、跨境、隐蔽性高、科技性高、手段不断翻新等诸多特点,给相关部门的整治带来诸多难处。本文将着重分析面对电信金融诈骗,电信如何采取措施,预警客户,配合政府部门寻找案犯为客户挽回损失。

一、电信金融诈骗的分类

电信金融诈骗根据犯罪分子跟受害者沟通的渠道不同,可分为三类,以下将详述各类特点和危害。

第一类:利用电话和短信的电信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或拨打电话与受害人沟通,从而使受害人获取错误信息被蒙骗进而损失金钱或财物的行为。

这类电信金融诈骗的特点和危害:

数量大:随着科技进步各类群发软件层出不穷,犯罪分子可使用短信群发软件和机器等软硬件具,在短时间内发送数量巨大的违法短信。由于短信发送数量大,因而犯罪分子基本不再甄别号码,而是根据号段直接群发。

跨地域:发送金融诈骗短信的犯罪分子一般均使用异地手机号码,发送短信、开设银行账户、取款等环节通常分散在多地实施,跨区域流动性强,后续处理案件需多地警方配合,给追踪带来行政管理难度。

时效强:手机短信或电话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跟踪热门电视节目或热点新闻事件,再结合冒充银行、公安、学校等权威部门,利用受害人对公安、银行、学校的信任进行诈骗,导致受害人最终上当受骗。

双向受害:犯罪分子经常使用卡内已经没有钱的号码,利用系统在卡内没钱到停机的数小时内发送信息,给电信运营商也带来较大经济损失。这些号码发送完短信后即被抛弃,对后续追踪犯罪分子带来很大难度。

第二类:利用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

这类犯罪在近年来日益严重,犯罪分子根据学生、老年人使用微信、QQ日益增多的情况,利用这些互联网即时通信工具发布虚假广告、交友信息等问题信息,并通过木马病毒等对受害人手机、电脑等实施远程、或去的密码后登录网银等方式,导致受害人损失财物;或者诱偏受害人给犯罪分子的指定账户打款或转账。

这类电信金融诈骗的特点和危害:

平台科技化:犯罪分子自身具有较强的科技技术水平,通过即时聊天工具与受害人沟通,由于一切活动通过文字开展,故而受害人连犯罪分子的声音都未听过。

身份匿名化:部分即时聊天平台不要求用户实名注册,因而犯罪分子可以隐瞒自己真实身份、通过虚构故事跟受害人沟通,导致受害人受骗后警方无法在平台获取任何信息。

受害低龄化:由于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用户本身年龄较低,大量95后等已经习惯使用这类即时工具沟通,因而受害人也呈低龄化。这类受害人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在受骗后往往容易出现过激行为,甚至如山东准女大学生徐玉玉直接被气死。

第三类: 利用伪基站开展电信诈骗

“伪基站”就是假基站,正常用户通过电信运营商在各地密布的基站形成通信网络,实现通信。而犯罪分子利用主机和笔记本电脑伪装成运营商的基站,使得一定半径区域内号码与运营商的真基站失去连接,然后冒用其他手机手机号码向用户手机发送诈骗、广告等短信。

这类电信金融诈骗的特点和危害:

号码的伪装性:犯罪分子通过伪基站可以随意改变发送诈骗短信的号码,甚至使用权威号码如银行的955XX、10086等用户耳熟能详的号码,让客户放松警惕,更容易受骗。

违法成本低:使用伪基站,可以避开运营商正规基站,因而不用再交短信费。

流动性强:伪基站相关设施车载即可搬动,因而犯罪分子人、机器、车在一个位置,随时可以流动作案,当警方和电信部门协作定位到作案位置后,犯罪分子早已离开现场,后续追捕难度极大。

罪责不清:由于受害人接到的短信号码为银行或运营商号码,因而在被骗后,往往以此为根据,找相关金融、电信企业索赔,甚至造成暴力事件,给相关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困难。

二、电信运营商应对诈骗的事前举措

面对上述诈骗情况,尤其是第一种金融诈骗,电信运营商可以努力的空间很大。电信运营商可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政府部门携手合作,事前开展监督防范措施,避免无辜用户上当。

1、切实落实号码实名制

根据国家工信部要求,从2010年9月1日起,凡购买预付费手机卡的用户必须提供真实的身份证件,由运营商存入系统留档。

当时考虑到报刊亭尚不具备核查实名制的条件,因而暂缓在各报刊亭销售各种手机号卡,但在之后的落实过程中,报刊亭仍能继续销售手机号卡。这些多半是未能严格执行对电话卡的实名开卡,在卡放在报刊亭之前,已经通过其他身份证对这些号码实行了登记,导致这批号码在实名制规范上不够严谨。

从后续事件发展来看,170、171 成为“电信诈骗重灾区”,犯罪分子多是利用虚拟运营商的等号段进行诈骗,由于没有严格实行手机实名制,导致犯罪分子轻易躲过警方追踪。

2、短信群发、电话高频呼出的管控

针对电信金融诈骗的第一类,犯罪分子利用大规模短信群发,电话拨打导致受害人受骗的问题,运营商可以加强对同号码同内容短信群发的系统筛查,并对高频呼出电话进行监控。

短信领域,部分运营商如广东移动均开展号码规模短信群发监控,如一个号码当天群发短信量过大,将被暂停短信发送功能。

电话领域,广东移动通过大数据建模分析,识别并建立境外来电、高频呼叫等疑似骚扰诈骗电话数据库,当用户手机接到的来话号码,为高频呼叫类疑似骚扰诈骗电话的情况,广东移动将用闪信提示客户该号码为“高频电话”,让用户提高警惕。该功能依靠的是运营商自身的管道优势和能力,即便用户使用最普通的非智能手机,接到境外来电或高频呼叫电话时,也能即时收到提醒信息。

3、与公安部门的联动,对可疑号码进行关停

由于运营商的企业性质,导致运营商对于上述行为只能在系统中监管,而无权关闭或做进一步处理。

如果公安部门或其他政府监管部门,能结合运营商现有后台监控系统数据,设定阀值,出台相应法规条例,对问题号码进行挖掘,然后及时关停相关号码,并对已经受骚扰号码进行提示,将令电信运营商有法可依的开展电信金融诈骗事前监督工作。

三、电信运营商应对诈骗的事后举措

除了在事前做好监控预防犯罪分子得逞外,在受害人遭受经济损失后,电信运营商也可及时向公安部门提供破案信息,为广大群众挽回损失。

1、犯罪分子位置定位

目前公安机关需要发布相关调查文件才可获取犯罪分子位置信息。考虑到电信诈骗犯罪分子快速转移的特点,运营商可建成相关的定位系统,向公安机关传递犯罪分子的位置信息。

运营商利用现有通信系统中的手机对自身识别信息的发射,各地基站对手机登录信息的接收、反馈和传递,数据库对手机自身识别信息的鉴权、记录和储存等功能,大致确定持机人的在某段手机通话或开机登录基站时的具体时间和地理位置信息。如果该信息能够和GPS等结合,将可为公安机关提供更精确的位置信息。

2、互联网平台定位

针对第二类使用即时通信工具的电信金融诈骗,由于犯罪分子要运用计算机网络,在登录时系统将为计算机分配IP地址,每个节点都使用唯一的IP地址互相区分和联系。运营商负责宽带接入,因而可基于IP地址的规则和分配追踪即时通讯工具使用的的某一台计算机,进而定位互联网平台使用者的位置。

3、提供犯罪分子社会关系

电信运营商可建设电话呼入呼出分析软件,针对犯罪分子在某地使用的手机号码,显示该号码的呼入呼出情况,通话次数、时间、频次等,辅助公安机关在快速获取犯罪分子的社会关系,顺藤摸瓜破案。

随着科技进步和在普通民众中的普及,电信金融诈骗犯罪分子的手段也在层出不穷,只有电信运营商、公安机关、金融部门等政府企业跨行业联动,才能及时识破犯罪分子的骗局,保障广大用户的财产安全。

本文刊载于《客户世界》2016年11月刊;作者王春为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客服中心高级电子渠道主管。

转载请注明来源:电信金融诈骗的对策研究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