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卿:走出客户关系管理认识盲区

    |     2015年7月12日   |   会员服务   |     评论已关闭   |    1227

||2006-01-23


  实现客户关系管理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事情,更多的是来自于管理和业务上的问题。国内银行的现状好比是奔驰、宝马车与乡村土路。


  长期以来,无论是CRM厂商,还是银行用户,大家对客户关系管理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探讨,着墨点更多的是强调客户关系管理在实施上的技术问题,很少有人把注意力放到其背后的非技术因素上,真正从业务层面去剖析实现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症结所在。事实上,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的建立不是光喊口号,也不是简单地买一个软件就能解决的,而是取决于这家银行的管理效益、服务理念等基础设施是否完全具备。作为IT出身,现如今主管业务的高层领导,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李子卿日前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就我国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建设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诠释。


  “以客户为中心”尚未真正建立


  记者: 有一些企业跟我说,现在不应该再谈客户关系管理,应该谈管理客户关系,这里面究竟是文字上的变化,还是理念上发生了变化。因此,从银行的业务角度,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认识客户,包括客户的管理,以及大家现在普遍谈到的客户关系管理,就是说银行是为客户服务的,通过客户的服务,区分出哪些是优质客户,哪些是劣质客户,把贡献度最高的客户服务好,然后获得业务的提升。


  李子卿: 谈到这个问题,首先要回顾一下我们的银行是从哪里发展过来的。大家知道,20世纪80年代我们的银行是一个信贷中心、结算中心、出纳中心,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工具,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服务于社会的中介机构。对居民来说,那个时候的银行只是一个“存钱”的地方,也就是说,是代为保管现金的地方,没有任何服务。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90年代直到现在,银行的体制逐渐转化了,银行开始有了借记卡、信用卡,后来又有了个人贷款、转账服务等,去年起才有了理财服务。应该说,我们的银行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是从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脱胎出来,慢慢地走向一种现代化的银行。


  在这个过程中,银行服务于客户有几个阶段: 90年代以前是微笑服务,90年代开始提出银行要提供多产品的服务,2000年以后才有了基于产品化的服务。所以,到目前这个阶段,我们的银行主要还是对客户提供以产品为中心的服务,还没有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化金融服务模式,国内的银行目前都还没有进入这个阶段。现代西方银行提倡以客户为中心,就是主动走出去服务,利用网络服务客户,他们很多理念已经不是传统银行,而是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国内银行对此普遍没有认识。所以,我们现在谈客户关系管理,实际上与真正意义上的客户关系管理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原因在于,从业务上看,整个银行的定位并没有以客户为中心。


  西方银行所谓的以客户为中心,就是对客户按高、中、低端进行分层服务,根据不同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在我们中国就没有这种服务。前一段时间看到花旗银行的一个材料,他们给VIP客户提供的服务就非常清楚,比如支票兑现这个服务对VIP客户是免收手续费的,而对一般客户是收费的,国内银行还做不到这样按照客户的综合效益贡献度给产品定价,目前的管理还很粗放。国内银行面临着现代化银行的激烈竞争、提高银行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问题,维护好客户关系摆到了银行议事议程,所以银行开始谈论客户关系管理,就是因为银行已经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不再是十几年前的那种经营模式了,银行单纯地做存款、贷款,单纯地卖产品,已经很难留住客户,也很难跟客户做更大的业务。


  在这种服务的深度和宽度受到限制,服务趋于同质化、大众化,缺乏个性化的情况下,从业务角度来讲,你要想真正地进一步拓展业务,高出别人一筹,这个时候你就要开始关注客户关系,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这种全新的服务体系。因为银行间的产品没有什么专利权,很容易被克隆和复制,但是惟一无法复制的是你的服务、企业文化,你银行的整体运作、整体产品创新体系等这些东西。实际上,客户关系管理其核心内容是规模经济条件下的个性化服务,是针对一类群体的个性化服务。


  五个标志衡量是与否


  记者: 银行过去最早是以账户为中心,您刚才说到以产品为中心,这个已经是第二阶段,现在我们要往第三个阶段走,真正走到国外银行的以客户为中心。这是不是说,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银行能够迈入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实际上它不是简单的业务流程的改变,也不是物理上的改变,而是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那么这个标志是什么呢?


  李子卿: 我个人认为,其实是三个阶段。我们的银行现在普遍是以产品为中心,靠出新的产品拉动业务增长,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还不具备。事实上,真正到达以客户为中心的第三阶段的标志,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银行的经营理念要改变,就是说银行必须是一个金融服务的提供者,这种金融服务不仅仅依靠你有多少网点,它是一个金融理念的转变,理念的转变就是你的服务。因为客户,特别是对私客户,他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既然是这样,银行必须在自己的职责和经营范围之内提供一套比较完善的服务,这是经营理念的服务。所谓的服务理念,是指服务的宽度和深度完全不一样了,比如说某客户在北京买了房子,可是他长期派驻上海工作,这种情况下,该客户的北京房子所有的电话费、水电费、物业费等费用,可以委托银行代交,那么银行在授权范围内提供上述服务,这样既方便了客户又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这种所谓的个性化服务,就是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因为服务的深度和宽度都有了。这是最通常的例子,太复杂的例子不用说了,所以,这是经营理念,银行要转变。


  其次是银行的组织框架要适应。我们的银行目前还是部门银行,各部门的服务是独立的,像对公部门只做对公业务,对私部门只做对私业务,国际部只做国际业务,还没有形成那种一篮子的服务。因为客户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他要求银行的服务必须是个体系,而不是分散地找不同的部门。所以,以客户为中心还要求你银行的组织框架、服务体系要改变,如果不这样的话,你就很难实现这个愿景。


  第三就是银行必须要有很好的产品支撑,这里面相当一部分是创新。如果没有产品来支撑,客户就会有一种到哪个银行都一样的感觉,银行突出不了个性,就不能把优质客户拉到你的银行来,甚至可能会把优质客户拒之门外,一定程度上是自己把优质客户给赶出去了。另外,市场是经常变化的,银行要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来满足客户需要。有了这个基础,如果银行多收客户的账号管理费,客户不会有怨言,因为他享受到了服务,觉得是应该的。可相反,要是没有这个东西,而单纯地提出这个卡要收年费,那个也要收费,那么客户会觉得不可接受。之所以前段时间老百姓对银行收费不满,就是因为你银行的整个服务的综合水平没有上去。


  第四个重要因素就是银行的整个后台支持是否具备,也就是银行各个产品的系统支持有没有。为什么呢?如果产品分散在各个系统里面,银行就不能对客户的消费行为做出正确的分析。比如某个客户的商务卡频繁支出,通过分析判断,该客户是一个比较富裕的人群,那么,银行就可以针对该客户向其推销诸如车贷、房贷等信贷产品,并相应地配套一些优惠措施,例如组织团体购车,或者比市场优惠或者便宜5%等等。给予车贷支持,尽管车贷利率不给下调,客户也愿意。


  最后就是整个银行的员工训练、素质,业务服务体系、服务的目标,和服务的技巧都要进行严格的、不断的培训,这是国内银行普遍欠缺的。不改变这种情况,银行是不可能建成真正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


  记者: 前段时间参加了一个银行的会议,会上,有一个话题是说招商银行的服务标准化。事实上,招商银行对员工的培训和对流程的控制在国内银行中确实做得很好,这可以从它的各个网点提供的服务看出来。那么,服务流程的标准化是不是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一种表现?


  李子卿: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实际上,标准化仅仅是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第一步,也就是第一阶段,更深的阶段还是体现在个性化的服务上,因为以客户为中心最根本的就是客户分层,对不同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比如说这个客户是一个普通人,工资收入比较低,他根本没有买车的能力和欲望,你给他推销汽车消费贷款,这就不会有效果。这里面,以客户为中心就是根据客户不同的需要,提供不同的服务,其核心就是这个东西。它是建立在前面的几个方面之上。实际上,标准化的服务适合于对大众的服务,比如柜台服务,而对高端客户的服务已经不是这样了,它需要一位资深的客户经理专门提供服务。


  远落后于西方银行水平


  记者: 如果说银行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这种服务的转型,是不是能达到第二个目的,就是打破原来中国银行业的同质化竞争?在客户关系上,目前我们的银行同西方的银行差距有多大?


  李子卿: 所有的银行,无论是中国的银行,还是西方的银行,银行就是银行,它不是IT企业,而是一个产业类别,它提供的产品无非就是存款、贷款、汇兑,现在所说的其他业务产品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衍生出来的,这个意义上的同质化,再过几十年、上百年还是如此。但是,我们国内所说的同质化,主要是说银行在产品上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或者说没有自己的长项产品,也就是最好的银行和最差的银行本质上差别不大。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同质化是这个意义上的同质。在银行业务范围内,那么肯定是同质化的,不可能银行又经营IT,这是违规的,是不对的。美国的花旗银行,它的业务范围也是严格限制在银行业务范围内,范围之外的它不考虑。


  银行真的要想实现这种差别化经营,主要是抓住服务,就是银行能不能在服务的内涵,包括服务品种、服务理念、服务关系、服务的水准,以及对市场的反应、竞争能力等方面,能够跟其他银行拉开差距,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就避开了同质化。


  我们的银行要达到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花旗银行的水平,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就硬件上,我们银行的大楼盖得不比西方银行差,IT方面也不比他们差,他们有的设备和技术可能比我们还要落后,但是,内在的东西我们追不上人家,他们的服务理念、服务水准,以及管理效益,这是我们追不上的,这个差别你就不能在一个档次上跟人家竞争,可最终这些东西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客户关系上,因为人家是以客户为中心,我们还是以产品为中心。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记者: 如果说我们的理念都转过来了,我们的业务部门都是围绕客户为中心来做的,现在来看在IT上是百分之百没有问题,能够支持上去,还是说在业务和IT的衔接上,当我们转型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时候,数据是不是很清楚,对客户的分析,我们是不是能够很快地做到?IT与我们的理念转型,IT是走在前面,跟我们同步,还是IT落在后面了?


  李子卿: 说到具体的客户关系管理建设的时候,现在不太好评论IT落后和先进,最大的问题,在别的文章中我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大家认识到了建立CRM系统对提升银行竞争能力的重要性,这是银行之间普遍的共识。但是,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回头看一看,我们的基础设施是什么样子。


  首先要看银行的理念,产品是不是支撑你的系统,现在很多银行都做不到按产品核算,产品不能核算,就不能清楚哪些产品赚钱。如果这样,你怎么按客户细分,这是管理体制的问题。过去,我们银行的管理体制就是政府的管理模式,总行是总行,分行是分行,分行是以分行为中心,是一个核算单位、管理单位,不是经营单位,也就是我们的银行是多级核算,不像西方银行是一级核算。在西方银行,产品都在总部,总部的事业部能清楚地知道这个产品赚钱不赚钱,这方面我们还比较弱。所以,我们的银行在做CRM系统建设的时候,这是一大障碍。其次是必须把你银行的客户资源信息收集,如果仅仅只有客户的名字、身份证号,而不知道客户的资产、收入,以及客户对未来的期望,是否已经买了保险等这些要素的话,你就没法给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另外,我们还有一些客户信息散落在外面,散落在别的系统里,需要整合。


  除此,实现客户关系管理还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买一个先进的软件那么简单,这主要来自于管理方面的问题更多一些,事实上,真正的技术实现不是太大的问题。如果你不把这个问题理清楚,仅仅是当做买软件和硬件,那就错了。


  具体实施上,其实我不太关心CRM厂商,我觉得做CRM的那几家厂商都是世界级的,应该说都是能够满足我的需要的。我关心的是怎么样能够把管理各个部门的工作配合好,把功能全部挖掘出来,全部调用起来,为我现在的业务提供服务和支持。一般在选软件的时候,大家常常犯的错误是,这个产品怎么样,功能有多强。但是,你可能长时间用不起来,因为你很多的基础管理不具备,如同奔驰、宝马车在乡村土路上跑,其功能、作用与农用车差不多,发挥不出高性能的优势一样。你不能说奔驰、宝马车不好,只能说你的基础设施——乡村土路不好。所以,我们选产品不要追求最新的技术、最完善的技术,关键要看你背后的基础设施够不够好,如果不够好的话,还要同时改善基础条件。


  


李子卿:走出客户关系管理认识盲区


·李子卿观点·



  • 现阶段,银行单纯地卖产品已经很难留住客户,也很难跟客户做更大的业务。在服务的深度和宽度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银行必须转变观念,关注客户关系,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 要迈进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必须具备五个条件: 经营理念要改变,组织框架要适应,要有很好的产品支撑,后台支持要具备,员工训练、素质和业务服务体系、目标、技巧要到位。


  • 国内银行的管理体制、市场化的程度,以及银行内部的管理框架、服务水准、产品的支撑和服务理念都有待于改进,这是文化上的原因,它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实现客户关系管理不仅是买一个软件那么简单,更多的困难来自于IT以外的因素。系统建设时,银行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系统背后的基础设施是否能够满足需要,如果基础设施不够好,还要同时改善基础条件。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李子卿:走出客户关系管理认识盲区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