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收费”——电信行业未来的风向标

    |     2015年7月13日   |   2013年   |     评论已关闭   |    1767

客户世界|母质文|2013-06-07

背景:微信以其群发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甚至可以做到视频通话和实时对讲等功能,一经推出,就迅速占领了市场。今天,在全国4.2亿移动网民数量中微信用户已逾3亿。近日,关于微信收费的讨论备受各界关注,这股讨论甚至延续到博鳌论坛。

一.微信风波

狄仁杰:“最近网上热议微信要不要收费,国内运营商也都蠢蠢欲动。元芳,你怎么看?”
李元芳:“禀大人,此事必有蹊跷!背后一定隐藏天大的秘密!”

利益:传统业务减收,腾讯始作俑者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短信发送量增长率为7.1%,而2011年和2012年这一数据分别降至6.2%和2.1%;中国移动发布的2012年业绩数据显示:2012年移动语音业务营收为3680.25亿元,同比增长1%,而在2011年中移动的语音业务收入为3642.89亿元,同比增长 5.9%,运营商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语音业务增长在逐渐放缓,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数据亦显示2012年电信运营商短信发送比上年下降20%,彩信量下降25%,电话业务量下降5%。传统业务使用量的下降一方面会降低来自产品自身的收益,另一方面使用这些产品会产生流量,因此业务量的下降也就意味着流量及收益的下降。

对三大运营商而言,争取向微信收费应该不是看中了微信的3亿用户带来的收益,更重要的还是抑制微信(腾讯)对运营商自身一些增值业务的冲击,用技术、网络来“要挟”腾讯,坐享腾讯创新的“收益”,这样做可能对微信的打击是致命的,当然,这或许正是三大运营商所要的结果。

技术:通信网互联网互联隔阂,微信催生信令风暴

手机网络采用的是基于无线通信的电信技术构架,而微信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互联网技术构架,这两种构架是不同的,融合起来有诸多困难。手机信号采用无线传输,其频带资源相比基于光纤的计算机网络而言要稀缺的多,无线信号受到空中干扰大,衰减快,因此需要配置密集的基站,而基站的建设成本远比计算机网络的中继站要高得多。

微信是永远在线的应用,因此会不断向运营商发送数据请求——“心跳信号”,但这种信号流量极低、每隔几分钟就发送一次以及用户基数重大,这造成了“信令风暴”,60%的信令请求只带来10%的流量收入,同时也影响了运营商网络的稳定,干扰了传统运营商通话质量。新浪微博@拐-五洞 网友为此打了一个很通俗的比方:每个装了微信客户端的手机用户好比是KTV的顾客,频繁喊服务员,每次都要加粒爆米花,要是每次喊服务员加一瓶啤酒也就罢了,要是只有几个包房碰上这样顾客也就忍了,微信相当于N多顾客都这么干,服务员跑得团团转,对这种顾客怎么办?

微信项目组也公开声明坦承确实对移动2.5G网络造成了一些影响,一些人声称3G不存在“信令风暴”的问题,从技术上讲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GPRS 是2.5G,EDGE 是2.75G,WCDMA 是3G,LTE 是3.9G,但是这些都是接入网。信令风暴的问题更多在于现有的核心网不走 IP,通过专门的信令来做流量控制,有CS(话音、传真)和 PS (数据)两个子系统。说到未来,下一代通信网走 SIP 协议并做好 QoS 控制之后的核心网 IMS(IP 多媒体子系统)部署之后信令风暴问题才会解决,而4G网络恰好作为接入网是和 IMS 搭配的,所以真正解决信令风暴问题不是靠 4G,而是靠全IP的全网全流程。

二.通信管家

狄仁杰:“即使运营商向腾讯收取“信令费”,也只能治标不治本,依然无法改变自身业务与利润继续下滑的趋势。元芳,你怎么看?”

李元芳:“禀大人,只有运营商彻底转变自身的产业定位与商业模式,才有可能力挽狂澜!”

现状:OTT已成大势所趋,运营商编制“囚徒噩梦”

在北邮教授阚凯力看来,传统运营商近年来上马3G乃至未来发展4G都是在饮鸩止渴、自寻死路,“放眼世界,全世界的3G运营商除了极少数的特殊案例,其他的直到现在都还在赔钱”。阚凯力说这些运营商不挣钱的原因就在于3G需要建更多网络以保证用户体验,但流量收入却与传统业务相差太多,无法保证利润率。他认为在4G时代移动互联网业务对传统电信业务的替代将更强,运营商却需要投入更多的建网成本,“死得会更快”。

尽管如此,由于激烈的竞争,运营商们却不得不竞相升级网络。比如在中国,2G时代中移动一统天下,于是联通和电信积极推动3G牌照发放,结果到3G时代中移动由强转弱,于是开始推动4G发展。“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每个运营商都希望自己比别人更好,但竞争到最后却是所有人都傻了”,阚凯力说。其实这个情况在过去已经多次发生,最近的一次是移动通信对固定电话的替代。时至今日,固定电话的价格与利润率已经下降到了谷底;而在未来,微信等OTT业务将颠覆传统的移动通信业务。

出路:做通信管家,求互利共赢

先来看几个案例:

* 非洲某国运营商针对 Facebook 做了一个流量包:所有对 facebook 域名下的 URL 的访问流量被算进包里,整个包的价格很低;

* 中国联通针对新浪微博做了一个流量包:所有的经由微博客户端、走 3GWAP 的 APN 的上下行流量被算进包里,整个包每月2元包2GB流量。

* 法国运营商 Free 允许用户屏蔽各类 Google 广告,以此要求 Google 与其分成广告收入;

* 香港运营商电讯盈科 PCCW 与微信合作推出8港币包月的微信畅聊套餐。

大家可能觉得奇怪,这样一来运营商赚的钱不是更少了么?未必。如此做法一来培养了新用户的流量消费习惯,用户更愿意手机上网了,也就刺激了他们在其他内容上的数据消费;二来用户的粘性提高了,使用习惯养成之后转投竞争对手的可能性就降低了;三来等到某个时间点,运营商和 OTT 摊牌谈分成也就自然而然了。

未来运营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和 OTT 之间的矛盾。目前运营商提出向腾讯收费也可以被视作转变业务模式的一种尝试,如果这种利益的切分加上流量费能够维持运营商的网络投入等成本并实现盈利,则运营商可以逐渐摆脱对传统电信业务的依赖,未来也可以向用户推出话音、短信业务包月甚至免费,主要以流量为收费标准的新业务模式。

在美国,Google 向 FCC 申请白色频段牌照以进行虚拟运营,这种“开源”的做法值得参考。从发展趋势来看,运营商会越来越集中于做“智能管道”,即更加专注于无线通信网络的建设,原来经营的面向用户的通信业务会更多地让互联网商接手。互联网商当然要为运营商的基础建设而支付使用费用,然后通过竞争而给用户提供更加优质和廉价的服务,但由于技术构架融合的复杂性,面向无线互联网的智能管道建设还有一段路要走,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世界的问题。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运营商与微信的利益博弈都已经拉开了一个产业大变革的序幕。从诞生至今已经有百余年的电信产业已经走到必须反思的时刻,当传统业务与网络资源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少、用户要求越来越高,运营商们也必须要进行商业逻辑重构以满足用户体验、实现产业共赢,寻找新的前进方向。

本文刊载于《客户世界》2013年5月刊;作者单位为四川移动客户服务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收费”——电信行业未来的风向标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