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阶段性波动看电子信息产业走势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205

||2005-05-30


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的统计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6140.6亿元,同比增长18.9%;工业增加值1296.7亿元,同比增长19.7%;实现利润189.7亿元,同比增长4.9%;上缴税金65.2亿元,同比增长1.18%;出口总额531.2亿美元,同比增长29.9%。与2004年的增长情况相比,出现了阶段性的波动。

主要经济指标第一季度增速逐月降低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的报告显示,第一季度全行业完成销售收入6140.6亿元,其中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和电子元件三行业分别占34.7%、16.9%和13.9%,电子元件制造业增速为20.8%,超过行业平均值,已替代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而进入前3位。在11个分行业中,电子专用设备各项经济指标增长最快,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税金同比增长分别为42.3%、42.1%、22.8%和32.5%,呈继续高速增长态势。


增长速度明显回落。2004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税金、出口的增长率分别为40%、47%、44%、19%和46%,而2005年第一季度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在20%以下,利润和税金的增速更是不足5%。


增速减缓的原因有六点:一是去年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是2000年以来最快的,基数较大,继续快速增长的空间相对较窄;二是国家宏观调控明显见效,投资增速开始放缓,据资料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3.8个百分点,此外,由于金融机构加强了对新增项目贷款的调控力度,电子信息产业去年新开工的项目比上年减少了402个;三是由于油价上涨和利率上调导致费用增加,今年第一季度全行业利息支出增幅为21.9%,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四是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特别是原材料涨价波及到上下游产品,制约了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五是受银根紧缩的影响,企业贷款困难,流动资金短缺;六是国内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不高,产能过剩,使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出口增速有所放缓。2004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总额为2075亿美元,同比增长46%;今年第一季度出口额531.2亿美元,同比增长29.9%,不仅低于2004年第一季度59.1%的增速,也低于第一季度全国外贸出口增速5个百分点。鉴于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约占行业销售收入的60%左右,出口增长的放缓直接影响到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2005年第一季度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的贸易顺差为85.9亿美元,远高于去年同期28.1亿美元的顺差,说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对外贸易结构变化明显。


经济效益呈下滑趋势。今年第一季度,全行业利润增幅4.9%,税金增幅1.8%,为近三年来最低水平。去年全行业销售利润率约为4.2%,低于国际同业6%的平均利润率。第一季度全行业亏损企业约4800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600个。效益下降,导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我发展的资金积累有限,研究开发投入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难以建立,制约了产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继而又影响产业总体盈利能力,多数电子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分行业结构看,除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外,3月份其他10个分行业的利润均低于1-2月的水平。经济效益下滑最明显的是电子器件制造业,今年第一季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4%,而利润和税金的增速分别为-54.2%和-11.2%,这主要是受全球半导体产业景气指数下降的影响;其次是电子测量仪器制造业,利润下降54.4%,税金下降2%。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逐月降低。全行业第一季度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税金等呈逐月下降态势,其中利润比1-2月下降23.7个百分点;税金比1-2月下降15.7个百分点。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业全季度销售收入比1-2月下降7.5个百分点,利润下降71.5个百分点,税金下降54.3个百分点;计算机行业全季度利润增长率比1-2月下降了15.9个百分点。


三资企业上缴税金总量继续下降。三资企业第一季度上缴税金27.5亿元,同比下降12.6%,今年3月继2月出现税金负增长后持续下滑,这也是全行业税金增幅放缓的主要原因。三资企业第一季度销售收入占行业比重为79.1%,而税金占比仅为42.1%,形成明显反差。


国有控股企业出现负增长。今年第一季度,电子信息产业国有控股企业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均为负增长,尤其是利润同比下降68.2%,值得关注。相比较之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均高于行业平均值,其中利润增速为8.8%,明显高于行业4.9%的增长速度。


阶段性波动折射产业走势


产业发展进入转型期。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重要的战略转折期。一方面,去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总量达2915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国际产业转移也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本具备了由大到强转变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我国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并未根本解决,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企业经济效益不尽如人意,外资企业的独资化倾向趋强,跨国公司技术贸易壁垒加剧,产权制度改革进展不快,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时日。因此,要加快发展战略从增量到增效的转型,不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把工作重心及时转移到由大到强的目标上来。


东中西部差距有拉大的趋势。2000年,东部地区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的比重均为80%左右,而2004年则分别上升到93%、91.8%和96%,中部、西部和东北三区域的比重却在3%以下。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状况亟待解决。


三资企业比重不断扩大。2000年,三资企业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量的比例不足60%,到2004年已上升到77.1%、74.5%和77.9%。今年第一季度则更升至79.1%、76.6%和81.0%,如果这一局面不能适时改变,本土经济将失去对产业的控制力。


国际贸易争端升级。当前国际上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正从企业微观层面转向制度性宏观层面,双方争端从单纯的产品竞争转向人民币升值、技术壁垒、标准侵权、知识产权保护和企业股权结构等方面,仅我国出口产品受技术贸易壁垒所造成的损失,每年均在200亿美元左右,涉及到2/5的出口产品。


原材料价格上涨对行业经济的冲击较大。因此要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成本的幅度;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可能持续多久;三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方式对原材料价格的依赖程度;四是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对价格上涨提出什么样的政策;五是企业为此所采取的措施。


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加强。据商务部资料,2003年我国新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26900余家,占三资企业总数的65.6%;实际利用外资333.8亿美元,占总量的62.4%。又据商务部最近的一份调查报告,57%的跨国公司都倾向于独资新建。因此,在未来二三年内,外商独资公司可能大批取代合资公司,成为跨国公司角逐中国市场的主力军。外资企业认为,独资公司的运作形式可以避开管理制度、经营风格和文化差异的磨合,从而有利于降低成本、增进效率,是提高企业在中国市场决策效率和反应速度的最佳选择。而实际上,外资企业还将通过这一途径对中国市场进行技术、定价的垄断,强化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垄断地位。


来源:中国电子报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从阶段性波动看电子信息产业走势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