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软件企业做什么?

    |     2015年7月12日   |   会员服务   |     评论已关闭   |    1191

||2005-01-12












  创智集团总裁丁亮在过去的一年中先后约见过40多家印度软件公司,他发誓要收购一家这样的公司;亚信刚转型软件紧接着就开始了集团化进程;软件外包公司博彦科技也开始了他的快速扩张……2005年,中国软件企业准备做些什么?


  2005年,中国软件企业准备做些什么?当我们发出这样猜想的时候,应该先回头看看过去的一年,因为春夏之浓重绿色总与冬季冰雪下的新绿有关。  


  2004年年底,中国最早上市的软件企业之一创智集团的总裁丁亮,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后终于亮相媒体,首次披露他一年的“行程”——逐个约见了40多家印度软件公司,同他们谈的都是同样的事,并购。


  创智的目标是收购一家不错的印度软件公司,利用资本的力量迅速提升企业规模、能力及全球影响力。


  如果2005年这件事情真的发生,那将是中国软件史上颇为浓重的一笔。


  2004年年底,中国最早做软件外包的企业之一博彦科技,完成了向集团型企业迈进的关键一步。已经在日本、美国设有分支机构的博彦2005年的目标是使企业人数增长一倍。


  如果2005年这样的发展速度能保持,软件外包公司将很有机会成为中国软件业的龙头企业。


  2004年年底,最早回到祖国做互联网建设并成功转型软件的亚信公司,也迈向了集团化,这发生在成功完成德康、邦讯、太平洋HRM&BI业务、联想IT服务等一系列收购之后。2005年,亚信的目标是在主导能力下,业务领域向多元化发展。


  如果2005年亚信的多元化道路继续走得顺利,中国行业应用软件公司将找到新的发展之路。


  2004年年底,多家名不见经传的应用软件开发公司已经悄悄走到了资本市场的门口,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摆脱行业环境的局限,做大企业。


  如果他们在2005年能够实现目标,将成为中国ISV突破规模化之困的代表企业。


  ……


  相当多的中国软件企业瞄准了“更大、更强”这样一个目标,而他们如此发力也并非没有理由。


  看到机会


  我们都知道,中国软件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潜在内需市场,并且过去的十几年,中国软件业也始终保持着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直到今天,中国软件产业仍然没有形成规模,成为中国软件人的一块儿心病。


  总结起来,其中原因当然很多,比如中国软件业起步晚,刚蹒跚学步便已强敌环伺。通用软件、水平应用软件市场已经绝大部分被跨国软件巨头瓜分,这样的全球产业布局对中国企业显然不利,留给中国软件企业的机会少之又少。


  此外,在商业意识和运营能力方面,国内软件企业普遍有所欠缺;品牌效应处于弱势,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以提升品牌知名度;技术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人才资源也难于国际化,难以在全球范围内搭建起覆盖广泛的技术支持体系;管理落后,难以完全发挥智力资源的作用。


  不过幸运的是,中国本土软件企业很好地抓住了行业应用软件,并逐渐在这个领域站稳了脚跟。同时,软件外包也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中国软件产业的重要支柱和战略选择。事实上,中国软件在等待机会。2005年,是否会成为一个历史的分界点?


  亚信集团CEO兼总裁张醒生认为,2005年,中国软件企业正面临着非常好的机遇,比如:


  国内大型投资项目的软硬件投资比例正在逐渐趋于合理——IT应用的需求正在从硬件转向软件及相关IT服务;


  从全球软件产业发展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环境来看,国内软件企业在高服务含量的软件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垂直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定制软件领域;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软件外包浪潮此起彼伏,在印度公司独领风骚后,国际公司尤其是美国公司风险防范意识在加强,希望再增加软件外包接包地区,国内企业应当抓住此次良机。


  据专家预计,未来5年中,中国IT市场规模将达到两万亿元人民币。虽说中国大规模网络基础设施搭建已告一段落,但以“核心业务的IT解决方案”为需求的企业内部信息化却方兴未艾。


  2004年,我们同样看到了行业应用和IT服务需求的显著增长。比如2004年的行业市场,仅政府市场的投资就达到了400亿的规模。很明显,中国IT应用的需求正在从硬件转向软件及相关IT服务。


  与IT产业及市场发展相对成熟的美国相比,中国软件业面对的市场空间相当广阔。在美国的IT市场结构分布中,软件及服务占到了66%,而我国目前却仅占16%。此外,除金融、电信外,汽车、钢铁、石化、制造业和政府等行业大型企业的IT投资规模依然巨大,这也就是说,行业市场仍将是中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见证资本的力量


  中国的软件企业会如何抓住这样难得的机会?


  甲骨文和仁科之间的并购让很多中国的软件企业钦羡不已。过去的几年,虽然中国软件企业之间的并购也有发生,但规模都很小,并不足以影响到整个产业格局。难怪丁亮感叹:“能够影响到整个产业格局的大并购案的发生是软件产业成熟的标志,什么时候能在收购行列中看到中国软件企业的身影啊!”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有些已经上市融资,但中国软件企业普遍还缺少资本的支持,同时,也缺乏对资本娴熟的驾驭能力。


  资本已经让中国的部分软件企业见识了他的力量。但是,仅就上市这一种途径来看,中国的软件企业对资本的驾驭能力还差强人意。2004年报预亏的公司中不乏软件企业,更多的中国软件公司则在上市融资后增长速度大幅放缓。资本并不是万能的。


  再往前追溯,有不少中国软件公司都在资本面前摔过跟头。一位曾经有过这样经历的软件公司创始人说:“资本市场在不断地描述出一些成功的奇迹。在强大资本的支持下,很多公司光芒四射,导致IT人才形成了不可逆转的流动洪流。没有资本,就根本不可能留住人才,就根本没有发展的机会。但中国幼小的软件产业,其实根本就没有做好迎接资本市场的准备。看到了财富可以展现的辉煌,但没有看到驾驭财富需要的能力。”


  现在,中国软件企业是否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准备?甲骨文和仁科的并购可能只是2005年即将来临的软件业大规模并购的前奏,创智在内的部分中国软件企业也蓄势待发,欲再次见证资本的力量。


  重新定位


  另一件中国软件企业在2005年要做(事实上已经有一些企业在做)的就是,对中国软件业的重新定位。


  中国软件业的重新定位其实是对软件就是服务的重新认识,包括走出软件复制的牛角尖和把软件外包上升到一个战略高度。


  双汇软件公司总裁刘小兵认为,中国软件发展的一个误区是过度追求软件的可复制性,事实上,包括ERP在内的有行业特点的软件根本不可能像财务软件一样不停地完全copy,而是必须给客户提供不同程度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此外,低端软件也正在走出这个误区,通过产品化与定制化兼具,通过渠道的服务能力重写软件的价值。


  目前国际上的软件业务主要有四种模式,即通用软件、水平应用软件、垂直软件和定制软件。


  张醒生认为,软件行业有这么一个规律,即通用性越高的软件,其集约效应越强、越具有“胜者通吃”的特点;而通用性越弱、定制性越强的软件,其垄断性、集约性就越小。


  比如桌面操作系统,排在第一的微软就占据了87%的市场,而排在第二的Apple仅仅只有4 %的市场份额;但是在ERP市场,排名第一的SAP和曾经排名第三的仁科之间的竞争就非常激烈。


  对于中国的软件企业来说,选择合适的战场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制定好战略,直接就向通用软件发起挑战,很可能会碰得头破血流。


  因此,第一步选择做通用软件产品或软件外包正可以使中国软件企业扬长避短。


  一家软件外包公司的老总讲了他们这样的遭遇。多年前,他们找到某部领导谈软件外包,领导不知是什么。解释了半天,领导说,就是给人家打工嘛,没什么前景。但是现在,软件外包则是中国软件业越来越明晰的一个战略选择。


  全球软件业正在进行着新的结构调整,许多欧美、日本企业为了降低。COM时代提升起来的运营成本,把一些非核心业务转包出去,这就为软件外包创造了新的机遇。


  印度在过去几年中成功地抓住了机遇,在软件接包市场占据了垄断性地位。但跨国公司已不满足单一的外包源(如印度),他们希望得到更为稳定的供应源、更富活力的市场和更高层次的人才,以获取更多的国际竞争机会。因此,国际主要软件外包商看好中国,他们普遍认为,中国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软件出口国之一。


  掌握国际化的软件企业管理方法、软件设计和开发流程,增强商业意识和运营能力,这些都是软件企业进一步成长的“基础能力”,一旦中国软件企业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连锁反应便会随之发生——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内,中国软件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将可能由此大幅提升,并为企业规模和品牌效应的扩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智集团总裁丁亮:“能够影响到整个产业格局的大并购案的发生是软件产业成熟的标志。”


  亚信集团CEO兼总裁张醒生:“2005年中国软件产业面临三大机遇。”


  北京博彦科技公司总裁王斌:“通过收购、兼并,软件外包企业可以迅速获得新的能力、加快增长速度。”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2005年中国软件企业做什么?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