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击经济到呼叫经济

    |     2015年7月12日   |   行业要闻   |     评论已关闭   |    1270

||2007-08-09

  贵州旅游在线的运营总监王先生发现,每个月客户打来的咨询电话比同期增加了30%左右,而每接到10个这样的电话,其中就有2-3笔业务能谈成功。对于这小规模的公司来说,这种业务的提升显然非常可观。

  为什么电话变多了?因为贵州旅游在线的网站上安装了一个名为KooCall的平台。客户在浏览该网站的时候,可以看见右侧有一个“免费通话”的按钮,点开就可以看到一个界面,用户输入自己的手机或座机号后,点击“拨打”按钮,KooCall后台就会同时接通商家和用户,双方就可自由通话。

  似乎没有特别之处?要知道,这里的通话是由商家付费的。而且,与web800以及市场上的各类网上电话不同,双方通话信号走的是PSTN网,和打普通电话一样具有电信级的话音质量。

  在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商家在使用这样的业务。打开百度黄页、新浪黄页、中国汽车网等,细心的用户会发现,许多广告上都多了一个电话按钮,伴随这类业务的星火燎原,一种新的广告营销模式开始浮出水面,这就是Pay Per Call。

  Payperclick点击付费是目前商家在网络上做广告最常见的模式。但是今天,点击欺诈已经成为商家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在匿名用户的点击与客户的实际购买行为之间,有大量的空白和模糊地带,广告主无法知道这其中的准确关联性。在这种情况下,Pay Per Call应运而生。

  Pay Per Call,简单的说,就是按客户打电话的数量或时间计算广告费的方式。相比于虚无缥缈的点击,电话这种商家和客户直接的沟通方式显然更实际、有效,更符合精准营销的要义。
  根据Kelsey Group的调查,只有4%的点击会转化为销售,而电话转化为销售的比例是它的10倍以上。虽然它是最近一两年才出现的广告营销模式,但是发展势头引人注目。

  国内已有若干家厂商在开展Pay Per Call业务,前面提到的KooCall平台,即是其中一种。它的开发者,则是在这一领域声名鹊起的万维联讯。万维联讯业务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它制定了基于Pay Per Call的灵活多样的具体业务模式,比如直复热线、直复广告、直复实名等。

  贵州旅游在线采用的是直复热线业务,即把KooCall界面嵌在自己的网页上,每年只需付给万维联讯2400元服务费即可。和营业额的增量相比,这2400元花的是否值得,精明的商家显然会有自己的计算。

  “我们以前开展的主要是直复热线,直复广告和直复实名是最近才推出的新业务。”万维联讯一级代理北京艾格兴公司总经理曹明明说。艾格兴是一家传统的广告代理公司,手中有大量的媒体和客户资源。所谓的直复广告,就是万维联讯或其代理商替广告主将广告投放到新浪、百度等网站,在这些广告上,都有点击通话的按钮,可以进入KooCall界面。至于投放到哪几家媒体,双方可以商谈,广告主也可不过问。而广告主只需按实际打来的电话个数或通话时长来付费即可。显然,由于双方利益的一致性,万维联讯和代理商会尽量投放到实际效果好的媒体,广告主则可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价格方面,如果是按通话次数(达到一定时长)来算,一般是每次10元左右,按不同行业的行情而定。代理KooCall半年来,艾格兴发展势头喜人!

  Pay Per Call会是谁的福音书?万维联讯将其定位为中小企业。目前来看,大型企业有健全的呼叫中心和电话营销系统,装Pay Per Call成效不会太大。而那些没有呼叫中心,没有800号码,甚至连网站都没有的企业,只要有办公电话,借助于KooCall就可以拓展业务。中国的2300万家中小企业,其中的多数是媒体巨人眼中的“长尾”,万维联讯通过Pay Per Call把这条长尾聚集起来,也许可以成就一个新的巨人。

  呼叫搜索的未来

  就像楼宇电视广告成就了分众,竞价排名、点击计费成就了Google和百度一样,KooCall会是万维联讯的巨大机会吗?

  一直以来,网络广告的规模都保持着上升势头,未来市场肯定会越来越大。回顾网络广告的发展史,开始叫得最响的是眼球经济,所谓能吸引人眼球的东西就能产生价值。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这种说法还颇有市场,但随着网络信息的泛滥,眼球经济理论显然没有经受住实践的检验。

  随后而来的Pay Per Click(点击计费)由于衡量效果的方式进一步细化,因此很快受到了商家的追捧。但是,不久Google、雅虎和百度纷纷遭遇到各种各样的点击欺诈官司,极大地打击了商家对这种模式的信心。

  在商家彷徨无奈的时候,Pay Per Call来了。今年5月,微软宣布以60亿美元收购互联网广告平台aQuantive公司,6月又收购了Tellme公司,Tellme的支柱便是Pay Per Call,其业务已经占据了美国大部分市场。同期,Google也开始了Pay Per Call产品的测试。

  在国内,Pay Per Call也是风生水起。“我们今年6月初刚开始推KooCall,而且基本上没有做什么宣传,现在有6万个注册用户了。”万维联讯副总经理王飙说,对于他们这种用电话把广告主和客户关联起来的模式,他显得很有信心。

  那么,Pay Per Call会如一些媒体所说的,颠覆传统的点击计费方式吗?很难说。正如一位KooCall客户所言:“竞价排名、点击计费、Pay Per Call我们会搭配使用,点击计费还是有它的价值。”短时间内,还难以看到点击计费被替代的迹象。但是,Pay Per Call由于更具有精准营销的特性,它会分流广告主相当一部分广告预算,这是肯定的。

  正如江南春所言,互联网广告可监测、可评估、可优化、有互动性等优势。有运营商技术背景的万维联讯,将电信级的业务控制和管理系统引入了KooCall平台。王飙介绍说,KooCall系统实际上是一个中继站,在后台可以看到用户的IP地址、本机号码、呼叫号码、通话时长、计费等一系列信息。出于安全考虑,商家和用户对于彼此的电话号都是不可见的。而且,KooCall可以通过设置黑名单、白名单来限制或圈定特定IP地址的访问。这些,显然带有运营商BSS、OSS系统的色彩。

  现在,很多公司都掌握了Pay Per Call的技术,谁能最终胜出,比的就是商业模式和执行力。万维联讯目前已收录了50万户商家,普通用户注册后,使用KooCall可以免费给商家打电话,给未签约客户打电话,是由万维联讯来买单。用户打电话还可以获得酷币,用酷币则可给任何人打电话,这部分费用也由万维联讯买单。

  “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就是为了培养用户使用KooCall的习惯。”王飙解释说,经历了SP的无数陷阱的用户已经是惊弓之鸟,让用户相信KooCall通话是真不收费的,恐怕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尽可能地拓展终端用户,提高用户黏性,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不二法门。

  在万维联讯的业务链条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广告的落地。KooCall就像一个虚拟电话亭,你几乎可以把它安在互联网的任何地方。从目前来看,安放这些电话亭的地方主要有三类:在商家自身网站嵌入KooCall界面;在KooCall网站的商家列表中列入;将内嵌KooCall的商家广告投放到网站,当然,还会有更多的形式(比如在WAP上建KooCall,等等)。前两者都好办,但是第一种需要用户进入商家网站才可能有效,第二种,要KooCall发展到像Google百度那样的超级搜索(黄页搜索),效果才会好。而目前来看,最见效的办法显然是将广告投到其他网站,那么与大的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垂直行业网站合作就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

  目前,万维联讯已经与百度、新浪、IT168、中国汽车网等知名网站开展了合作,依托这些媒体,万维联讯有了很好的广告发布平台。这个平台又会吸引更多客户,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王飙介绍说,万维联讯还将把KooCall拓展到WAP平台和SMS短信平台。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从点击经济到呼叫经济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