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称只做普惠金融的蚂蚁金服应当做什么?
2020年10月24日上午,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联合主席马云,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将他的观点总结起来,大致是下面三点:
① 决策机构把脉不准。我们和欧美的模式不一样,不应按他们的老路走,而是思考自己未来该如何走。
② 监管机构监管不力。监得不够,管得太多。监管坐办公室,脱离一线,用管昨天的方法管未来,会扼杀创新。
③ 金融当铺思想落后。金融的本质是信用管理,必须改掉现在金融的当铺思想,要依靠信用体系的发展。基于大数据的信用体系和风控技术可以有助于实现金融普惠。
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银行再不改变,我就来改变银行和他的上级机构”,马老师还是那个一心为民的民改带头人;出于对马老师的崇敬又听了一遍,在代入蚂蚁金服所有者的身份后,整个发言的味道就有点不对了:
1.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太老旧了,不适合时代的发展—用这种体系管理蚂蚁金服是错误的。
2.既然金融监管体系太老旧,那就不要监管了。越监管越容易阻碍创新—蚂蚁金服作为创新带头人,更应该毫无束缚地开着这辆名为创新的战车在金融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尽情地奔驰。至于对国家对人民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创新怎么可能毫无代价?那些伤害人民利益的P2P?P2P根本就不是互联网金融好吧,他们是骗子!
3.什么是创新呢?就是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要用这些“科技手段”构建未来的信用平台,抛弃传统金融机构的抵押质押手段—越是像蚂蚁金服这样掌握着海量客户数据的“科技公司”,越是要给充分的自由。
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要认识一个人不在于听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从支付宝、淘宝到花呗、借呗,我们确实感受到了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利,也使当年很多看似需要奋斗很久的梦想变得唾手可得,但这些变化真的让人民的幸福感提升了吗?我时常在想这几个问题:1.银行曾经高高在上的态度确实让人很不爽,但二零一零年以前有多少人因为银行放贷导致贷款人倾家荡产?又有几家银行敢随意挪用储户的资金最后资不抵债负责人跑路储户血本无归?监管的正面意义难道不比负面影响更大吗?2.打着“普惠金融”旗号的信用贷到底满足了谁?是那些急需资金周转或是发展壮大的小微企业?还是那些一无社会阅历二无偿还能力只想提前享受的年轻人?0.42万亿和1.7万亿的比例值得每个人去深思。3. 信用贷款让很多年轻人提前得到了想要的物质享受,购买不再靠储蓄而是透支,但是当金融风暴再次袭来时,没有积蓄又失去工作的普通大众何以为继?4.电商平台消除了中间商,提供了上千万的快递岗位,但因此而减少的中间环节岗位又岂是数个一千万?而这些失去工作的人背后影响的家庭成员更是数以亿计,他们都是“无商不奸”者吗?且当不久的将来无人机送货取代快递小哥时,这些无一技之长靠勤扒苦干谋生的孩子又将何去何从?如果说这就是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阵痛,那我倒觉得这个更像是前苏联采取的休克疗法,就是怕一下子把问题连同病人一起解决了。
作为一名疫情期间封闭在家76天的武汉人,我对马老师一直都有一份默默的感激:也许没有他的支付宝改变了支付手段,没有淘宝改变了购物模式,整个疫情期间我们可能因为不得不面对面交谈以及使用现金交易而导致感染人群增长n倍。就这个角度而言,马老师说疫情倒逼人类产生变革(原话是进步)的力量不亚于二战一点都不夸张。但上市前的蚂蚁金服依靠掌握着大量客户数据和足以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商业力量在短期内获得天文数字的利润也是不争的事实,四部委约谈马老师并不是因为他的企业赚钱了,而是这家企业以普惠金融为名却行高利贷之实,而且还试图利用规则漏洞扩大影响面。不敢想象当某天以30亿规模放贷3000亿的蚂蚁金服暴雷,中国会有多少人一贫如洗,又有多少个家庭家破人亡。
社会需要健康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我们不介意市场少了一家大规模的放贷企业,而是期待有担当有责任的蚂蚁金服(普惠金融企业):
- 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模型:包括但不限于法人、高管的个人评价(创业型企业尤为重要),企业所处行业,上下游企业信用,过去来往记录以及最近三个月订单等等;
- 小微企业贷款:此项业务比例所占放款总量不得低于国家规定,否则不得享受科技企业的各项便利;
- 小微企业贷款资金监控:贷款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原材料、生产设备、厂房租赁、人员工资及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进入消费或零售商业领域比例不得超过国家规定;
以上这些才是蚂蚁金服定位科技型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等技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健康发展的金融系统所应发挥的作用,至于消费金融方面,既然与传统金融在本质上并无二致,那么当然应该服从监管要求,在许可的杠杆比例内按规则行事。
最后,诚挚地向马老师提出一句建议:请摸着石头过河。
作者:陆浩;单位为交通银行武汉金融服务中心营运管理部。
转载请注明来源:声称只做普惠金融的蚂蚁金服应当做什么?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