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更简单,更复杂的未来

    |     2018年5月2日   |   2018年   |     评论已关闭   |    33338

不久前,美国《时代》杂志亚洲版在1月29日发行的周刊中,把百度公司CEO李彦宏作为封面人物。封面文章说,李彦宏创立的百度公司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互联网巨鳄,而中国也正在成为创新型国家。现在的中国已经将目标瞄准在下一个科技前线之上:人工智能。搜索指数显示,“人工智能“、”AI“一直持续被热搜(如图1)。

苹果的Siri、微软的小冰,这些机器学习、语音识别、语义分析并结合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机器服务,让大众对人工智能有了初步的体会。人工智能的目标在哪里,用李彦宏自己的话说是:让复杂的世界变简单。

人工智能自1955年诞生开始,从最初的以机械符号模拟人的思考过程,已发展为基于现代计算机及机器对人类智能进行模拟、延伸和扩展的多向交叉学科。人们基于技术、产业、时代和社会形态等不同视域,采用不同名称来描述当前及预测未来。

在《智能时代》书中,杰夫霍金斯对智能时代这样解析:“我们很难预见到一项新技术的终极应用”,“生物进化过程表明,如果我们的感官附加上了层次记忆系统,记忆就能够对世界建模并预测未来……首先用一组感官提取来自这个世界的模式,接下来将这些感官与层次记忆系统相连,然后像教孩子那样训练记忆系统。智能机器将按照它的感官所观察到的世界建立世界模型。根据过去经验做出类比,对未来事件做出预测,对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智慧社会》作者彭特兰认为,社会物理学旨在了解想法和信息的流动如何转化为行为的改变。驱动社会物理学的是大数据,来无所不在的、关于人类生活的各方面的数字与数据(通话记录、信用卡交易、GPS定位等等)。基于大数据技术,了解数十亿微小交换组成的社会现象,提供洞悉社会各种复杂性的机会。未来将从想法流到行动力,以数据支持智慧组织、智慧城市和智慧社会的实现。

有作者把智能化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计算智能阶段,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从1993年IBM Simon,世界第一款触屏智能手机的发布,就开启了智能的进程。到2008年,Apple iPhone开启和引爆了智能手机新时代。2012年,Google眼镜发布,可穿戴设备大发展,终端智能概念得到扩展。第二阶段为感知智能阶段,以智能物联为代表。自1991年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M2M概念,到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建议新一届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再到2014年IoT概念炒热,各大企业纷纷推出物联网开放平台,机器采集与识别开始广泛应用于众多行业。第三阶段为认知智能阶段,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主要代表。1956年8月,在美国汉诺斯小镇宁静的达特茅斯学院中,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马文·闵斯基(Marvin Minsky,人工智能与认知学专家)、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信息论的创始人)、艾伦·纽厄尔(Allen Newell,计算机科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等科学家讨论用机器来模仿人类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智能(图2)命名为人工智能,开启了人工智能元年。之后,在1957年,第一款神经网络发明。1986年BP算法出现,使得大规模神经网络训练成为可能。在2016年,深度学习算法在语音和视觉识别成功,同年,AlphaGo战胜围棋国手李世石,人工智能的概念深入千家万户。

图2:2006年,会议五十年后,当事人重聚达特茅斯。左起:摩尔,麦卡锡,明斯基,赛弗里奇,所罗门诺夫

简而言之,“智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使用,从最早狭义的人工智能,发展为广义包含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的概念,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各行业领域。未来,所有产品都将被“注智,新产品将越来越多植入智能技术,大到飞机汽车、小到茶杯钥匙都将与用户连接、计算甚至交互起来,智能技术将成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传统产品将快速被淘汰。智能技术将贯穿整个生产、运营和服务过程,从而颠覆流程,例如在智能制造中,通过“数字化双胞胎-Digital Twins”实现柔性生产、快速创新。

当前和未来的智能化,正跳出狭义“人工智能”的范畴,向广义的“万物智能”扩展。即借助通信、信息和智能化等技术,实现信息获取、处理和执行的效率提升。智能化的内涵将是借助智能技术手段,提升个人到群体的信息获取、处理和执行的能力,以实现对环境适应、乃至能影响和改造环境的过程;而智能化的外延,则狭义为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过程,包括对人类计算、感知、认知等思维各方面智能的计算机研究与实现,广义为“人类-机器-万物”对智能技术的所有采用过程,包括在连接、计算、交互等各领域的应用,及以此对各行业的注智和改造。

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对于未来社会数字化进程以及对社会影响都做出预测。

贝恩认为“数据、分析和连接”正重塑全球经济各个部分,预测未来数字化先行者将从物联、数据交易、高级分析、创新加速和工作流自动化等5方面进行商业过程颠覆(如图3):

图3:贝恩公司:五大破坏性技术

麦肯锡认为,12项颠覆技术将改变行业与生活,并带来广泛经济影响力,其中,移动互联网、知识工作自动化、万物互联、云技术、先进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这六项技术对经济的影响力最大,到2025年产生的经济影响力达到15.2-36.3万亿美元(如图4)

图4:麦肯锡:6大颠覆性技术

波士顿则特别关注工业4.0的发展,认为9大数字化支柱技术将推动第四波创新浪潮,分别为大数据、机器人、模拟技术、系统整合、工业物联、网络安全、云、增材制造和增强现实(如图5)。

图5:波士顿:9大数字化技术

基于以上三家顶级咨询公司的研究预测,智能技术未来重点可归纳为4大方向。第一为连接,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间的信息通道。包括移动互联、物联、万物互联、工业互联、网络安全等;第二为数据,是承载信息的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字,包括数字化数据交易、大数据等;第三为计算,代表数据信息的存储、处理和使用,包括云计算、高级分析、知识工作自动化等;第四为交互,是人与物接触以进行数据信息交换。包括:模拟技术、增强现实、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

在AI领域的探索与布局,所有IT巨头,包括都在重金投入,势在必行,意在将AI转化为产品与服务,应用于自身企业的产品研发于运营,同时又利用云计算平台将AI服务提供给第三方。

通过对这些IT巨头公司的研究,可以看到,微软开放了6大类25项API,IBM开放了7大类16项API,谷歌开放了4大类10余项API,Facebook开放2大类15项API(如表1)。

国内BAT也在深度布局AI领域,可以看到,百度开放了5大类20余项API, 阿里开放了4大类20余API ,腾讯开放了3大类10余项API(如表2)。

随着AI即服务的普及,随着各个互联网公司将自己的算法、计算能力与行业解决方案陆续开源,可以预计人工智能将成为各个行业智能运营的标配,也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空气、水一样,密不可分。

以生物识别AI技术为例,目前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应用于众多领域,比如对人脸、虹膜、指纹、掌纹、静脉、行为、步态的识别等。比如人脸识别,可以识别比对用户身份、性别、年龄、表情(高兴、生气、伤心、惊讶、厌恶)、姿势(抬头、低头、转头、睁眼闭眼、张嘴闭嘴)、活体检测、疲劳检测等等。目前,基于人脸识别的AI技术已经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包括在酒店、火车站的人证比对,金融机构的智能ATM的开户、业务办理。

中国电信运营商在AI技术的探索和应用也一直在进行中,利用AI技术进行实名认证就是典型应用之一。自2015年9月1日工信部要求入网手机号码必须进行实名认证之后,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逐渐成熟,线上线下营业厅和渠道的客户认证体系,从最早的用身份证比对用户身份,到目前用户利用活体检测技术,在APP或者微信客户端进行自助认证,已经大量应用于自助实名认证服务中,既提高了服务效率,又提升了客户体验。

最近在中国联通的“新零售”战略中,也可以感受到AI的影响。中国联通与京东在广州共同打造的智慧生活体验店,将运用大数据进行“人、货、场“的管理。同时,据说京东将会把自身应用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嵌入到后续的门店改造中,包括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对到店的每一位消费者进行精准识别,精确画像,丰富大数据,包括在店内和京东上的消费信息)、WiFi探针、手势识别、电子价签等。尽管目前在广州的这个体验店中,还无法全面感受到AI的魅力,但试想一下,未来进入店中,你还没有开口,店员就自觉把你导引到你想要的产品区域,并且将你心仪的产品不动声色地主动介绍给你,也不用试穿,穿衣镜就可以模拟出你戴着不同智能眼镜,智能头盔,或者智能跑鞋的样子,购物将会成为一种令人兴奋的全新体验。我们期待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规模应用对人类生活和工作带来全新的变革。

回到李彦宏先生的人工智能“让复杂的世界变得简单”论断,我们以为可能仅仅从“办事的效率“来看如此,比如自动驾驶对于普通人来说,不需要再学驾驶技术,不需要·再讨好驾校考官,不需要再为违章付罚款。但人工智能带入人类进入的智能时代,则是一个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空间多维复杂的全新世界。当年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体力劳动变得轻松,出行变得方便。但工业革命几百年间,这个世界变得多么复杂,人类的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当然各种危机悲剧也会有更复杂的表现形式。未来的人工智能,将复杂体力劳动,简单脑力劳动交给机器,人类自己需要在更加复杂的世界中用更多智慧-不仅仅是智能—去应对,去开拓,去升华。我们需要人脑研究的课题,从宏大到微细,只会更多,人类文明的进程,会更加呈现加速度的创新发展。

本文刊载于《客户世界》2018年3月刊;作者田鹏为爱立信(中国)公司客户总监。

转载请注明来源:人工智能:更简单,更复杂的未来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