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业“转方式”的几点思考

    |     2015年7月13日   |   客世原创   |     评论已关闭   |    2924

|王和|2010-07-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其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今年年初的保险业情况通报会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用了很大的篇幅系统地论述了“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问题。他指出:发展方式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根本解决,保险业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窄,越走越难。只有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突破,保险业才能克服各种矛盾和困难,真正实现科学发展。为此,行业面临着一些基本的问题,即我国保险业的未来是什么?保险业发展的关键是什么?什么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笔者认为:保险业需要从这些基础层面去看问题,思考问题,通过本质创新,寻求根本突破,从而推动我国保险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重新认识不确定性问题

“不确定性”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那么,什么是不确定性,它与风险的区别是什么?研究不确定性问题的权威奈特将可量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量度的不确定性做了区分,把前者界定为“风险”,而把后者界定为“不确定性”。他认为前者是可以通过保险加以经营的,而后者不符合保险经营的大数法则,是无法通过保险处理的。

但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企业,还是家庭和个人,均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社会人们最大的不安来自不确定性问题,即对未来的预期不稳定。笔者认为,这就是保险业“转方式”的最大商机!就个体而言,工作和生活的稳定成为了焦点问题,特别是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退休之后的生活水平维持、疾病导致医疗费用的压力等等。因此,稳定预期、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就成为整个社会的最大和核心诉求。保险可以在稳定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中,有许多是传统保险能够解决的问题,包括衔接好与社会保险制度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保险应关注并涉足不确定性领域,为此我们需要对不确定性问题有一个再认识,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维去看不确定性问题。

尽管奈特认为不确定性无规律可循,不服从大数法则,但并不等于保险就一定是无所作为了。从奈特给出的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案中,我们就能够得到肯定的答案!他提出了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两种方法:一是合并和归组,即通过某种方式将具有相同或类似不确定性的个体进行归组和合并;二是专业化,即让能够“应付”不确定性的人来减少不确定性。另外,奈特还提出了备选方案:1)对未来的控制;2)增强预测能力;3)分散。从奈特的建议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药方”均可以在保险的“药店”抓到。所以,在保险“转方式”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固守传统保险领域,而应当将视野放到不确定性领域,在那里有着非常丰富和庞大的需求,如巨灾保险、气候与环境保险、收入损失保险、价格保险等。再如顺着风险投资的思路,将风险管理与损失补偿有机结合,将非传统风险经营与保险投资形成良性互动,我们完全可以在科技保险、消费信贷领域探索出一条新路。而这些均给了保险的发展以巨大的想像空间,可谓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在保险业拓展不确定性领域的过程中,除了要解决好理论和观念问题外,有几个必要的前提需要突破:一是制度层面,如何为保险业涉足不确定性领域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包括经营范围、投资和法律环境等;二是人才层面,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熟悉金融工程的人才;三是组织层面,传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保险企业需要进行组织变革以适应未来“经营不确定性”的需要。

认识行为经济学和风险心理学的价值

风险研究将对保险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基础性的影响。现代研究表明,风险的客观性与不确定性是基础特征,而主观相对性、社会和系统复杂性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关注两个领域:一是关于行为经济学问题。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两位研究行为经济学的“非主流经济学家”,充分说明了这个领域的重要性,其价值在于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观察、研究和发现包括风险管理在内的许多传统经济学存在的问题。它提醒我们,传统风险管理理论的许多基础问题值得商榷。二是关于风险心理学问题。笔者认为,既然风险与主观有着很大的关联,而主观是由心理决定的,所以,我们在研究风险的过程中就应当关注和研究其与心理的关系,去解释为什么市场是非理性的、环境是混沌的、模型是自我实现的,去分析人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特别作为群体存在的时候。

从这两个视角看风险,保险业的“转方式”就应当回归到人的层面,从解决人的心理、主观和行为入手,有针对性地发挥保险的制度作用。首先,保险可以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去缩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之间的距离,解决预期、决策与行动问题。比如为企业提供综合性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保险产品;再如健康保险中的健康管理也是一个思路。其次,保险可以通过专业管理和服务,稳定预期,继而稳定心理,实现心理与预期、心理与风险改善的良性互动与协同。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改善的同时,幸福指数却在下降,保险业应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从改善人们“心理账户”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入手,为社会创造福祉。再次是面对不确定性问题,我们也许不能在行业内部定价上实现突破,但可以通过外部特别是通过资本市场实现风险的掉期与对冲,从而为稳定人的预期提供有效的实现途径。

模式创新是根本创新

纵观历史,导致社会经济根本性进步的驱动力是模式创新,因为模式创新是根本创新。我国保险业在“转方式”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解决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即回答靠什么发展、凭什么盈利。笔者认为,要解决模式问题,就要把握好一个根本,即客户是基础,价值是灵魂。也就是如何赢得并留住客户、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具体讲有几个观点:

1)基于制度性思考的行业定位问题。保险行业应扮演信息中介和专业管理的角色,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这种不对称往往是由社会和市场地位决定的,而通过保险,集合被保险人的利益,可通过信息发现,利用专业优势,形成与相关利益群体抗衡的能力。欧洲汽车保险行业与汽车制造和维修行业之间的制衡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国的汽车保险、健康保险、住宅质量保证保险、产品召回保险等,均可以成为实践的最佳领域。

2)客户价值管理问题。核心是解决“客户盈利能力”问题,而不仅是企业的盈利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客户,特别是他们的消费基因问题,全面导入“客户终身价值”管理的理念,实现从客户关系管理到客户价值管理的跨越,成为客户价值的优秀管理者。其中,未来“生活方式保护”问题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领域,跨期安排是核心内容,个人财富账户管理模式、“实物养老”等将成为重点。此外,“养老保险进社区”问题,也值得高度关注,其核心是使养老不再偏远和孤独。

3)价值经营问题。核心理念是实现从风险的静态等量分配到动态减量管理。要实现减量管理,就必须确立并优化行业在相关产业链的中枢地位,站在战略的高度,采用前向和后向思维,重新整合被保险人的利益,发挥保险的正外部性特征,在推动相关产业效率提升的同时,维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促进自身的发展。如国外的汽车金融模式,再如建行的“易安家”模式均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在这方面也有巨大的空间,我国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产业升级,产业升级的瓶颈是资金,资金问题的背后是风险。通过农业保险打造一个“经济补偿+风险管理服务”的平台,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改善农业风险,为农业金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既推动农业升级,又能够改善农业保险经营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如中国人保在陕西通过“银保富”项目,形成“农户+财政+保险+银行”的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新技术将创造未来

胡锦涛总书记提醒我国企业:要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生命。因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模式创新,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创新。在保险业“转方式”的过程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利用新技术创造性地解决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服务能力提升和经营成本降低是两个关键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行业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力。从过去30年技术带来的变化看,我们就更有理由相信许多“正统”将被颠覆,许多不可能将成为现实,传统观念面临挑战,如时间与空间、感受与参与、互动与移动、物联与人联、虚拟与现实;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互联网、搜索引擎、移动技术、3G技术、GPS、物联网、身份识别技术等,能够使这个世界实现更透彻的感知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

在新技术时代,所有公司均处于同一个起跑点。老公司和大公司认识到这一点,也许就能避免犯“龟兔赛跑”的错误;新公司和小公司认识到这一点,也许就能够创造百度、阿里巴巴的奇迹。在这个过程中,理念非常重要,即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模式创新、客户创新和市场创新。除了理念先导外,创新人才将成为关键,同时精通业务和技术的“两栖人才”将成为支撑行业和公司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找到和培育这样的人才,远比资本和技术更重要。关于技术创新,希望通过几个案例,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案例一:健康保险。“健康保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的结论将成为历史。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信息不对称问题、资源制约问题、时空与效率问题将不再成为问题。如果我们用物联网时代的思维去看健康管理问题,一种突破时空限制的互动式健康管理将成为未来健康保险的基础。更加先进的感应终端,使传统治疗过程中的“望闻问切”不再需要面对面地实现,这方面任天堂的“WII”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它成功的关键就是将健康管理理念导入。同时,不仅是治疗方案的个性化,甚至基于诊断报告的个性化药物配制与配送体系的出现,将使医疗资源利用和治疗效果提升出现革命性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保险业特别是健康保险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应当如何分享技术革命的成果是“转方式”过程中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案例二:货物运输保险。未来的商业将由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组成,在这样的背景下,保险仅仅是跟随着物流转型是不够的。从信息流的角度看,保险的介入,利用新技术,实现从启运地到目的地的运输风险的动态跟踪,使产品的身份识别和追溯成为可能,彻底解决产品质量和原产地问题,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和产品责任保险就有了“水到渠成”的发展条件;从资金流的角度看,对物权的有效控制,利用保险机构的信用中介和网络优势,能够确保将交易风险降到最低,在促进我国信用贸易发展的同时,为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的发展开辟一个巨大空间。对此,中国人保的动态资信网在推动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发展方面就有了很好的实践。

案例三:云计算。在未来的发展与竞争过程中,特别是我国的保险业将进入微利时代的背景下,降低成本特别是战略性和结构性降低成本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关键。成本的战略性和结构性降低的思路需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展开。从技术的角度看,在“基础架构即服务”的背景下,云计算特别是“企业云”技术给了我们巨大的想像空间,让我们对生产环境提供和控制手段实现均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许结合新技术和传统文化“形散神聚”的管理模式是一条新路。

面向未来,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和机会远不止这些,电动联网车和基于GPS的车流控制系统将彻底颠覆汽车保险,生命工程和基因技术将改变生命表,气候变化将对财产保险产生深刻影响,这些都是我们在“转方式”过程中需要关注、研究和实践的。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我国保险业“转方式”的几点思考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